郑云
我校正在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数学课堂上,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可否认,合作学习的优势是突出的,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以致在教学实践中的低效现象比较普遍。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让合作学习有形有实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间的交往应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事实上,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是实现有效合作学习的一大前提。在此前提下,合作交往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如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等,在教师身上也应有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营造热烈的气氛,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做出交往策略的指导,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促成高效的互动。教育改革是一个方向,教学组织形式是手段,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选择最佳的合作时机,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有些教师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要整体合作,不要个体独立,这是错误的。合作学习有三个特点:竞争性、个体性、合作性,它不但强调集体荣誉,而且重视个人责任,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主体性,是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最好选择以下的时机进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时合作,对问题有分歧、需要寻找最佳策略时合作,运用发散思维、同中求异、一题多解时合作。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加强教师的组织指导,实现合作学习的全面互动
当然,除了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各合作小组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适时启发引导,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具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使得我们的课堂精彩缤纷、千变万化,教师若能以一种轻松的态度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座位的编排。目前我校仍按“剧院式”就坐,教师有时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把同一小组的几位同学编排在相邻的座位上,如一个四人学习小组,只要其中两人转个面,就成了面对面的“会晤型”,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收集资料,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处理争议。引导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合作小组,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四、重视合作效果的信息反馈,对合作小组实施恰当的评价、激励政策
教师把学生分到小组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能保证其合作的有效性?对这种有效性又如何做出准确的评价,让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其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又使学生在社会能力、自尊心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以此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笔者在听到的公开课中,不少教师在合作学习后,都是通过小组长做汇报来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的。如此,优等生成了小组的代言人,大部分的学生被忽略了,长此以往,小组合作将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来实现学习过程的,因此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每一个有进步的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学生学习品质的进步和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合作学习的激励机制既不能针对小组团体,也不能仅限于短时间的课堂合作任务,而应该深入至家庭、校内外的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改变等。鼓励学生与人交往,大胆探索、积极参与,不自卑,不自大,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五、加强课外联系,延伸合作学习
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如果只限于课内,那是一种缺憾。课内合作时间短,空间窄,学生不能有的放矢,合作项目常常受到限制。笔者认为有必要拓展课外的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加强与课外生活的联系,邀请家长、教师或亲戚朋友参加活动。促进小组成员的课外联系,有利于合作精神的拓延,有助于合作课题的开发,弥补教师力量的不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和有价值的合作课题,搜集资料,让组员们各施所长,互补不足,激发学生不断发现、不断创新。
鼓励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动下,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班级网站,计算机是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也是儿童沟通的独特桥梁,小组成员在留言板上留言,互发Email,一起探讨问题、分享成功,既加强班级责任感和归属感,又增进交流,提高合作的积极性。
小组活动空间要广阔。让生活走进课堂,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无止境,用求知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外合作学习要有组织、有指导、有监督、有检查、有奖惩,切忌盲目,放任自流。想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生活问题,只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创造性地完成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展现活动才能,如手拉手、互帮互助等。
合作学习现在绝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它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超越自我。我们要去糟粕、留精华,让教学切切实实地为学生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