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佩娟
摘 要:本文基于对话的重要性,阐述了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种类型和应掌握的原则,并提出了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增效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不是教师显得很主动就是学生显得主动。教师主动,表现为教师在讲台上神彩飞扬,遗憾的是学生在座位上却无精打采;学生主动,表现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对话开展的很顺利,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但毫无疑问,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完全是“放养式”的自主探究,看似学生很主动,其实教学效率低下。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参与度如何。学生只能被动跟着教师走,还奢谈什么学习的兴趣、互动的激情、自由的对话?二是课堂提问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的机会,教师就急着讲解,急着给答案;当学生有问题时,没有提问的机会,有时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不是给予肯定,而是可能批评学生;当学生理解文本的观点与教师预想不符合,教师会一概否决。三是课堂解疑远离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根本没有调动全班学生的对话激情。究其原因,教师所提的问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教师的提问没有抵达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二、阅读教学中对话的重要性
对话成为阅读教学必然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上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呕血与课外活动、其它学科以及校外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其实,学生获取信息,有时比教师还广。因此,只有通过师生对话,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語文素养。
三、阅读教学中对话应具备的特征
1.它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中的第一法则。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并彼此悦纳。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师生之间应成为“伙伴”,对话的伙伴。这样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2.它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与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成功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情感和思维上高质量的对话。
3.它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和交往是在沟通、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行为。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认识,让真理的探究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4.它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特征。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四、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类型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培养。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写读后感,并及时进行点评。
2.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语文确实具有模糊性特点,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语言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导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二,解读文本时,即使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相类似,在组织语言时也会带上自己的烙印。因此,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在学生与教师对话中,教师又应该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平等对话”,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完全不要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存在的意义差异,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学生与学生对话。“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轻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为此,在学生“平等对话”中提倡互相讨论和共同体验的交流互动方式,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与环境对话。学生与环境对话,指的是学生与周围具体、可感的物化环境之间的交流。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人、塑造着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班级布置、校园文化、社区资源、自然景观等,都是一种语文考察资源。教师应启发学生关注环境、感悟环境、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对话中,充实语文知识、丰富情感体验,达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
5.學生与社会对话。“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与社会对话,旨在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吸取文化的营养,构建大语文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
五、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实施策略
1.改革备课,创设对话的基础。那种以教师单向灌输为基础的“刚性设计”,已严重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主旨,而必须转换成为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发现、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弹性设计”。“弹性备课”应关注“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备课要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意料之中”的事情,注重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另外,还要注重师生共同备课。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请学生来帮助自己备课,收集资料,提出想法。
2.尊重学生,奠定对话的基石。当我们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理所当然的中心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向他们提供一个能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所谓的心理安全的环境指的是建立一种没有威胁、批评,而不同的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所谓的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气氛。有了这种民主的气氛和自由安全的环境,自由的对话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3.多元阅读,营造对话的氛围。罗兰在《读书是谈心》中说:“书,对我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我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感知对象的课文之间,不再是一种主—客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主—主关系或“文本—文本”关系。接受理论和解释学都告诉我们,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此理,我们可以把参与对话的课文比喻成一部乐谱,把对话型的学习者比喻为一个演奏者。学生就在对课文的不断演奏对话中,不断地赋予课文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它不断生发新意。这种创造性的语文感知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僵局,学生自然从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从静观转向参与,从被动接受叙述到主动参与叙述,从追寻作者或课文原意转向对课文意义的创造,并且以自己的独特感知去对课文加以创造的阐释。
4.创设情境,激发对话的激情。善于创设对话情境。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一是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优美语言创设情境,好的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让人有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二是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这个问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集中性,可以涵盖课文的最大内容;深广性,具有一定的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去探索;放性,答案多维,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个性;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潜藏的兴趣。三是创设表演情境。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把表演引进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5.学会质疑问难,创设对话的桥梁。《朱子读书法》记录读书的观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之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是的,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读书质疑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学生以下两点:一是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二是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6.超越文本,拓宽对话的空间。一是反思全文。当学生读完了全文,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全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超越文本,超越时空,拓宽学生的视野。二是补充课外资料。教师不要把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而应该灵活使用。特别教师能补充合适的课外资料,补充的材料要典型而且具有震撼力。它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个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为了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的内涵。
六、实践后的困惑
经过两年的实践,笔者在自由对话阅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许多的困惑:如何提高阅读教学对话的参与面?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效果?如何把握多元解读的“度”?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