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考试说明》中“文言句式和用法”的两点质疑

2013-04-29 19:08王倩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词类考纲后置

王倩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简称《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一栏的条目下有一栏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习惯称作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笔者查阅了近几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此条目下一般都写着:“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笔者认为考纲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处不妥:

一、“词类活用”不应隶属于“文言特殊句式”条目

“词类活用”一般指的是“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高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而“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这几类,与“词类活用”根本不属于同一概念,却为何一直将“词类活用”列于“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之下?教育部颁发的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和以此为参照的江苏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为何都忽视了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层级可以划分为“词类理解”、“句式理解”和“语句翻译”三个部分。其中,“词类理解”可以分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三个层面;“句式理解”可作相应的调整(见下文),语句翻译的要求基本可保持不变。

二、考纲中所列“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与高考考查点不一致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以及固定结构这几类。在中学的课文中,这几类特殊句式都曾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对这几类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也都常有涉及。可是,在考纲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明明规定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除去“词类活用”已经说过不宜作特殊句式外,考纲只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列为考查对象。可是在考试中,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考不考呢?

试以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真题为例:

1.介词结构后置考点

(1)2012年江苏卷《伯父墓表》翻译第2题: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分析:此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介词结构后置。“于”可译成“比”,翻译时,需将介词短语“于言事官”置于“贤”之前,作状语成分。

(2)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第1题: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分析:“殓以嫁时之衣”介词结构后置。“以”可译为“用,拿”,在此处灵活译为“穿上”。即“以嫁时之衣(入)殓”的倒装。“以嫁时之衣”作状语,修饰“殓”。

(3)2009年江苏卷《书沈通明事》翻译第3题: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分析:“卒无补于明之亡”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可译为“对”,“于明之亡”作状语成分修饰谓语成分“无补”,翻译时倒装至“无补”之前。

(4)2008年江苏卷《后汉书·吴汉传》翻译第3题: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分析:“于江南”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成分,翻译时前置并修饰谓语成分“就尚”。

2.定语后置考点

2011年江苏卷《陈公弼传》翻译第1题: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有七十多家。分析:此句中,“毁淫祠数百区”中有定语后置现象。“数百区”作定语成分修饰宾语中心词“淫祠”,翻译时需置于“淫祠”之前。

可见,在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试卷中,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都有专门的考点存在(还不包括考卷所选文言文中未直接考查的相关句式)。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介词结构后置和定语后置的例子也有很多,如介词结构后置的句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定语后置的句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历年的《考试说明》都被一线教师奉为圭臬,并作为指导高三学生复习的重要风向标,其中的表述理应更加严密。因此,笔者认为考纲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应该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一视同仁地重视对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的分析讲解。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词类考纲后置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沉淀后置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