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文
摘要:夏季热应激致猪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中暑等疾病或诱发传染性疫病,给猪场生产带来重大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夏季猪场三大防病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猪场;夏季;防病;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40-01
恒温动物体内代谢产热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猪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体内热能散发较慢,不善于通过皮肤蒸发散热来调节体温,属于不耐热动物。在高温、潮湿、闷热的环境中,由于热的刺激,猪反射性地引起大量出汗,呼吸加快,促进热的散发与水分的蒸发。但终因产热多,散热少,产热与散热不能保持相对平衡过多的产热蓄积在体内不能散出,体温居高不下,导致猪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引起热应激。热应激导致猪采食量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中暑等疾病或诱发传染性疫病。猪一旦发病将给猪场生产带来重大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发挥猪的正常生产潜力,保障猪场正常生产,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夏季猪场需落实以下三大防病措施。
1 降低环境温度、减少应激反应
1.1 遮阴降温
在猪舍周围种植高大的乔木树种,绿化猪场,调节猪舍的周围环境,减少辐射热、降低反射热,使猪场环境气温降低。在猪舍外搭建凉棚或遮阳网,或种植的葡萄、丝瓜等藤蔓作物,让藤蔓爬满凉棚成荫,使阳光不能直射到猪舍,减少热辐射,防止猪舍急剧升温。
1.2 通风降温
打开栏舍门窗或使用开放式栏舍,增加自然通风口面积,加大通风量。有条件的可以在舍室内安装大功率排风扇,保持猪舍良好通风状况和足够的通风量。通过加强空气对流或交换,加速舍内、猪体表水分蒸发,带走热气,降低舍内温度,保持舍内凉爽,空气清新。
1.3 喷水降温
定时向猪舍房顶喷水,每天下午饲喂前用清凉水冲洗猪圈内地面、墙壁,或用喷雾器喷雾、沐浴猪体,帮助散热,降低舍内温度,使猪有凉爽舒适的感觉。有条件的猪场采用水帘降温效果更好。
2 落实防疫措施、防止疫病发生
2.1 免疫和驱虫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疫病的免疫接种,应特别重视对口蹄疫、猪瘟、猪肺疫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对应免疫动物要及时免疫接种,使猪群始终保持在较高的免疫密度状态,同时,要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确保免疫质量。用驱虫药物定期对猪体内、外的寄生虫进行驱虫。
2.2 消毒与隔离
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持舍内外环境卫生,定期对猪舍、周围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消毒前要彻底清扫圈舍。进出猪场的人员、车辆必须严格消毒。实行封闭式管理,场内员工尽量减少外出次数;场内、场外运输工具应分开,避免混用;无关人员、车辆不得入场。定期对猪舍周围喷洒杀虫剂,消灭蚊蝇。
2.3 饲养方式
采用自繁自养或全进全出方式,可防止疫病传入或出现交叉感染,防止疫病在猪群间的传播。猪出栏后,及时搞好舍内、外环境卫生,并严格消毒,至少空栏7 d后才可引进新猪群。引种和补栏的生猪应经严格检疫,按防疫要求调运,禁止从疫区调入生猪。调入的猪要隔离饲养,确定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2.4 疫病处理
发现病猪要立即进行隔离,限制流动,并及时做出诊断,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死亡病猪,应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3.1 调整饲喂方式
选择凉爽的时间段投料,增加每天的饲喂次数,夜间加喂 1 餐,可增加 15%饲料量;改用湿拌料饲喂,可提高15%~20%采食量。
3.2 调整饲料结构
在供给全价配合饲料的基础上,日粮中添加青绿多汁饲料,并可适当补喂人工盐。先喂精料,后喂青绿多汁饲料。日粮中添加抗热应激物质,如维生素C和小苏打等。
3.3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采用自由饮水方式,保证供给足量的饮水,让猪随时都可以喝到清洁的凉水,每天应检查饮水器能否正常供水,防止出现断水或缺水现象。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管道或水塔经太阳暴晒后水温激增,防止水温过高猪不愿饮用,所供的饮水应清洁凉爽。
3.4 降低养殖密度
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密度过大影响猪的采食量,降低生长速度。生长肥育猪一般以面积1㎡/头左右,不超过15头/栏为宜,保证猪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3.5 防止饲料霉变
饲料应存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存放时间不要过长,防止饲料发生腐败变质。禁止饲喂腐败变质饲料,否则将使猪的抵抗力下降,各种致病性微生物乘虚而入,引起疾病的发生,特别容易发生一些中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