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伟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而作为教学之地的学校承载着传授语言的教学任务,更无法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语言、教学这三者如同串连在一线上的三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课堂教学内化语言,做到以点代面
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个年级每个学期要完成的教学阅读量为30篇左右,整个小学阶段下来,师生从教材中大约共要集体欣赏、品析、体验360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文章适合重视读;有的文章适合品析作者精妙的语言,还有的文章则适合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抓好着力点,切莫平均用力,做到以点代面。
(一)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朗读是一种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教师总是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只有用真情投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亲近人物,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让一呆板的文字变得灵活,变得充满乐趣。
(二)演绎文本内化语言
针对每篇文章的异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何促使学生将原有的语言内化,在日常运用中做到心口合一,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运用。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而课本剧的设计可以使这个问题简单一些。课本剧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本剧中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如《将相和》中的三个故事虽然脍炙人口,但是距离学生已经有很多年了,当时的情节如果能在课堂上再现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设计了课本剧的表演,使教室变成了小小的舞台,学生在精彩表演的同时还配上了自己的语言:
廉颇:“我心胸狭窄,为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上卿心胸宽广,顾全大局,真是大丈夫所为。请上卿责罚我吧。”
蔺相如:“将军不必过谦,将军身经百战,有勇有谋,功劳不可同日而语。你我携手,定可使赵国江山稳固。”
……
课本剧的表演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通过小小的舞台,他们努力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符合角色特点。这样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写作训练挥发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
《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括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呼应,点明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非常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针对本篇文章的特点,我安排了一项习作练习:运用作者先概括再分述最后概括总结的方法或运用过渡句,任选主题,自由习作。结果有的学生以“母亲”为主题写出了妈妈双重的性格特点,运用的过渡句有“妈妈安静的时候像一只温顺的小花鹿,脾气暴躁的时候又像一只凶暴的母狮”又如:“妈妈不仅爱帮助别人,而且还是个童心未泯的妈妈”还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如“妈妈做的饭有时绿油油的,有时金灿灿的......”等等。有的学生仿写了《彩色的校园》,与原来写过的《我的校园》相比简直是增色百倍。
二、课外积累储蓄语言,犹如蜻蜓点水
许多研究表明,大量的阅读至关重要。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的每篇文章未必需要读懂、吃透,也或许就如蜻蜓点水般轻捷,但正是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蜻蜓点水中孕育语言、储蓄语言、知晓语言。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做正确的引导。如阅读了一篇文章后可尝试练习简要复述,能复述多少就复述多少,会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这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课外阅读复述会”,了解学生课外读书的情况,并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在一次一次的锻炼与体验中掌握复述的技巧;在一次又一次的复述中流畅语言,沉淀积累。只要学生头脑中积累多了,他们就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阅读就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学生积累的语言丰富了,同时,语文素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三、课堂内外连通生活,把握画龙点睛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将手中的教材与生活经验接轨。如我在教学《向往奥运》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读书、看报或通过电视与网络信息搜集奥运知识,在课堂交流:谈谈你对奥运的了解?你有什么感悟?对我国即将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有什么期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话。学生兴致盎然,说得精彩。这样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随时记录生活笔记,多看、多读、多思,做生活的有心人,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生活中离不开语言。教学是为提升语言而存在的一种学习形式,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又需要生活这味“添加剂”来润色、增味。生活、语言、教学这三者犹如一条线上的三个点,相互依存,不离不弃。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