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郁廷 孙婷婷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先进理论掌握群众,通过先进理论掌握群众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推动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精英到大众、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群众化和实践化工作。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真正广泛深入地教育、武装和掌握群众,还要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载体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060-0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及其载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先进理论掌握群众。通过先进理论掌握群众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推动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先进理论掌握群众,需要经过由抽象到具体、由精英到大众、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载体、传媒载体和文艺载体的创新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掌握群众的有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先进理论掌握群众。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毛泽东也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先进理论掌握群众,这里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人民群众的有机结合。“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到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即用马克思主义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使人民群众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先进理论掌握群众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思想统治地位,进而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就必然要把自己的思想化为社会大众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只有为社会大众所认识、认同、接受和内化,才能真正成为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也就是让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升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并巩固其思想主导地位的过程。思想的主导化必须大众化,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主导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认同、接受和内化,才能成为广泛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先进理论掌握群众来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有着本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到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为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到达“为大众”的目的,就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为人民群众所认识、认同、接受和内化,才能有效地改变人民群众的主观世界,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使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改造人民群众主观世界的过程,是分层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主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主体化就是用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的思想武装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一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自身。马克思主义对象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层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主体化、对象化,也必然要适应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要求,分层次、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在我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先进理论掌握群众,首先就要实现先进理论掌握领导、掌握党员,提高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由此推动和带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普通群众的武装和掌握。领导特别是高级领导,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共产党员要懂得较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通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常识,主要是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仅在先进理论掌握群众的要求上要分层次,而且在先进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中还要有步骤,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掌握群众的本质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先进理论掌握群众来推动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掌握人民群众,不仅是为了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也不仅是为了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造人民群众的主观世界来推动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阶级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只有掌握人民群众,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自觉程度和科学水平,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运用于指导和推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证明其真理性和价值性,表明其真正是既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才能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真正为人民群众所信服和认同,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自觉接受、拥护、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有运用于指导和推动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改造人民群众的主观世界,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深刻认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人民群众是否真正认同、信仰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理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人民群众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及掌握马克思主义达到什么程度的根本标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推动。离开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与践行,就不可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本质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武装、引导、提高群众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化、群众化和实践化的过程。要实现先进理论掌握群众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群众化和实践化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工作。马克思主义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现象进行科学的抽象,分析客观现象的内在本质及本质之间的关系,揭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由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想体系,是源于实践、源于现实又高于实践、高于现实的理论体系。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资本运行的实际过程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了关于资本的系列范畴、判断和推理构成的严谨理论体系,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揭示了劳动创造财富和资本依靠剥削敛财的真相,为工人阶级推翻资本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非常系统、非常抽象、非常深刻,既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又有抽象的理论形式,更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结合社会实践和群众生活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的抽象还原成生动的具体,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运用多种方式,如编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读物,创作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作品等等,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成为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拿《资本论》来说,要使《资本论》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就要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实际,讲清资本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讲清工人贫困的根源和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资本论》的思想光芒只有照进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才能照亮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心灵的窗口和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式和叙述方式是不一样的,研究方式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由大量的具体现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理论体系。叙述方式则相反,是在抽象研究的基础上,由抽象到具体,由本质到现象,由深奥到生动,把现实关系通过概念具体地再现出来。这种具体,是思维的具体,是包含着丰富多样性的具体。是还原现实的具体。“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精英到大众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工作。马克思主义是由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科学理论。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由出身于有产阶级、代表了无产阶级立场和利益的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并由列宁等社会主义先进知识分子传承、创新和发展而形成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实际上是由作为社会精英的先进知识分子所创立和发展的。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有条件长期从事专门的脑力劳动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展现了新型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趋势:接触和了解工人生活状况,参与工人运动的实践,形成了运用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的历史使命和阶级自觉。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要使马克思主义由工人阶级或代表工人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即社会精英创造出来的科学理论变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就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工作,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切身利益,适应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变为多数人理解,由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变为社会广大群众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只有变为社会广大群众的思想,才能真正地影响群众、动员群众、引领群众,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工作。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在一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马克思主义就是适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确立的崇高理想实现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有回到和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指导和推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满足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改造人民群众的主观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推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改造人民群众生活的客观世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而系统的思想,只有掌握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才能推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只有运用于指导和推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使人民群众感到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而且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实现其根本利益,加深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才能最终为人民群众所信服并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有付诸社会实践,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日益深入地影响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真正广泛深入地教育、武装和掌握群众,就要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载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俗化的过程中,要运用中国化的语言,通过编写通俗读物、改革课堂教学、开展理论演讲、设置理论议题、发布宣传口号、组织学习竞赛以及举办讲习班、培训班、研讨班等多种形式,以广大人民群众明白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宣讲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就通过创办工人夜校、工人运动讲习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抗日军政大学等方式,为工人、农民和革命青年编写通俗的革命读物,结合群众和社会的实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教育,让工农群众和青年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常识和革命道理,启发工农群众和广大青年的政治觉悟,有效地引导和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和青年投身于革命的洪流。艾思奇等革命知识分子还通过撰写、出版、讲授《大众哲学》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帮助和引导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中国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十分注重议题设置。要通过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设置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和理论议题,引导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讨社会热点和理论议题,正确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高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注重不断创新和改进方式方法。毛泽东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十大教授法”,即(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讨论式。这十大教授法对于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通俗化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和运用发现式、体验式、情境式、演讲式、互动式等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媒载体。大众传媒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要充分运用各种大众传媒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就十分注重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媒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马克思创办了《新莱茵报》,列宁创办了《火星报》,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通过报纸杂志探讨、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曾经强调指出:“我们很少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正是由于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教育人民群众,才充分发挥了报刊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动员人民的重要载体的作用,推动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毛泽东特别重视利用报纸、广播发表自己撰写的政论文章和时评文章,甚至亲自撰写重要的新闻稿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局势,引导舆论,教育人民,发动群众,推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现在。电视政论片已成为理论普及教育的重要方式。大型电视政论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共和国不会忘记》、《复兴之路》等,就是形象化理论宣传教育手段的创新。这种声像结合、潜移默化的宣传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有效途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也不乏成功的实例。如《马克思画传》、《画说(资本论)》、《画说毛泽东思想》等作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主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运用大众传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要把多种大众传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媒体方式的理论宣传教育,尤其要注重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新媒体手段开展全方位、交互式、形象化的理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艺载体。文学艺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毛泽东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先进的文艺作品注重用典型化的艺术创作方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启迪群众思想觉悟,团结教育人民的重要方式。先进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集思想性与艺术性、深刻性与生动性于一体。缺乏思想性,就不能深刻地教育人,缺乏艺术性,就不能深深地打动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注重运用抽象的方式进行理论教育和传播,还要注重运用形象的方式进行理论教育和传播。要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典型形象进行教育,寓深奥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寓深刻的思想于鲜活的事实中,用形象吸引人,用形象感染人,用形象说服人,用形象教育人。要充分利用形象化的电影、电视、戏曲、诗歌、歌曲、小说、散文等多种载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刻的道理艺术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贯注重用形象化的方式宣传、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道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要像创作和运用优秀文艺作品《白毛女》、《青春之歌》、《红日》、《红色娘子军》等那样,精心创作和运用文学艺术精品,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历史贡献。形象化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它们深入传播的思想连同塑造的艺术形象一起长久而深刻地铭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简介:骆郁廷,男,1956年生,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中共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孙婷婷,女,1985年生,河南信阳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广东深圳,518000;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刘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