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龙 金爱娟 倪似松 陈健霖 梅燕
摘 要: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接受着人文教育、思想教育,这就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教育,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发挥专业课在思想熏陶中的独特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端正态度,明确方向,启迪学生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大学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仅仅对课程的理论内容、实验和课程设计提出要求。在往年的课程教学当中,我们虽然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没有真正贯穿于教学当中。高校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后面临困难,很多学生内心空虚,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他们认为成功的标准不是赚钱就是做官,再加上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严重地削弱了德育的教育效果。强调素质教育在我国只是刚刚重新开始,不能放松,特别是在理工院校,很多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文化素质素养都是比较差的。他们知识单一,文化底蕴薄弱,文史知识缺乏。个别学生甚至还缺少社会公德,缺乏健全的人格。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断层以及巨大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备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却备受冷落。大学培养出了很多技术型人才,却缺乏综合素质高的通才。由于社会所需要的大量人才同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是跟工业技术以及工商业管理有关的科学知识。这往往导致物质利益是很多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慢慢地就形成了忽视人文素质而重功利的思考模式了。正因为存在着种种的不足,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作为专业课授课教师,要寓教于学,不仅要注重丰富自身的文化专业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为了生动解释课程内容,或是调节课堂气氛,要用实际的例子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唯有在个人思想品德、工作、学习和生活作风、态度上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做到以理服人、躬身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精神道德品质,在名利等各类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第二,从点到面,点面结合,多引用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多用身边鲜活的例子来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家庭是构成国家及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对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爱国必先爱家。且家庭的例子為学生所熟悉,也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例子,向学生展示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生活态度。
第三,避免教条主义,要针对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学生对条条框框的教育很难接受,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根据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个性素养等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平和耐心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尽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要适当地给出正确的评论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入误区。
第四,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帮助和引导。学生现在都比较喜欢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如QQ群就是一个流行于学生中的主要交流方式。作为专业课教师,加入学生的QQ群,有利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指正,更能理解教师的想法和良苦用心。通过QQ群中的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监督学生交流中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听音乐、玩游戏,开小差,聊天的现象少了,积极发言的多了,乐于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把教师当做朋友;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有的放弃了暑假的休闲时光,利用假期努力学习、积极备战,为当年的考研积极准备;部分谈恋爱的学生也能够正确地对待感情和学业,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部分迷恋游戏、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当然,新方法也常伴有各种无法预见的不足与缺点,需要在日后的实践中,逐个改正,做出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金爱娟,李少龙.“自动控制原理”双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李少龙,金爱娟.“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