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体会

2013-04-29 14:09黄玲张香兰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防治

黄玲 张香兰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诊治措施。 方法:对本院2010年1 月至2012年12月,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导致脂肪液化的可能原因,总结治疗措施,并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分析5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据其肪液化程度不同,予换药、拆线、引流,并在基础护理上加强其心理护理, 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未发生切口感染。 结论:实行个体化治疗原则,在基础护理上加强医患沟通,做好心理护理,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关键词】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防治

【中图分类号】R4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66-02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延迟切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术后切口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切口问题,早期处理,减轻患者痛苦。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行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共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6~69岁;其中胆囊切除8例、脾切除19例、肝叶切除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4例,肥胖患者24例;手术切口为肋缘下或右腹直肌,脂肪液化发生时间为手术后3~15d,平均5d,其中切口无裂开21例,切口裂开29例。

1.2 临床表现:收集病例显示,患者术后切口无红肿,多伴胀痛,切口延迟愈合,有淡黄色渗液,皮下触诊有波动感或质稍硬,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正常。换药时挤压或撑开切口时可见淡黄色渗液,可见脂滴漂浮。

1.3 处理:渗液少且切口对合良好,无需拆线, 0.5%碘伏消毒后,挤压切口,尽量挤尽渗液,更换敷料、包扎,必要时可放置盐水纱条引流1~2d,保持切口干燥,隔日换药至切口无渗液为止;渗液较多且切口对合尚可时,需拆除1~2根缝线,常规消毒切口后,经拆线处放置盐水纱条或烧伤三号纱条引流,每日换药至切口无渗出为止,尽量减少拆线范围,避免延长愈合时间。当切口裂开较大且渗液多时应及时拆除裂口处缝线,充分引流,用盐水纱条或烧伤三号纱条湿敷,并加压包扎,,每天换药1~2次。

2结果

采取上述护理措施后,切口渗液消失,创面可见鲜红色肉芽组织生长,换药时间为3~7d;切口愈合时间为9~18d,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3 护理

3.1基础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情况,注意切口渗出量及局部皮肤颜色,根据敷料的清洁情况及时换药,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感染可能。注意减少切口张力,指导协助患者咳嗽、翻身、解大便等可导致腹压升高的动作;术后如条件允许,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半坐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促进切口愈合。指导患者少量多餐,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为主,提供机体充足的营养,促进切口愈合,增强患者免疫及组织修复能力

3.2 心理护理:通常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当出现脂肪液化时常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惧怕二期缝合,增加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此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安慰或请医生与患者交流,尽量解决患者各种合理需求,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及时将切口好转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和家属,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4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普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易继发切口感染,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切口脂肪液化非常重要。切口脂肪液化的及时发现与恰当处理,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纠纷。迄今为止,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机制尚未完全明了[1-3],根据文献报道目前认为脂肪液化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体形肥胖者,手术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引发无菌性坏死;当高频电刀切开组织时,产生的高温使皮下脂肪组织发生变性;渗血、血肿、死腔等导致脂肪液化坏死;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及病情会造成伤口愈合不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心理护理,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晋玉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4):64

[2] 董淑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24):22834

[3] 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杂志,2005,2(2):178-179

猜你喜欢
防治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