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熹湄 田海宁
【摘要】目的:比较利多卡因运用于会阴侧切缝合术中不同时期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未行硬膜外镇痛,需行会阴侧切术且无手术禁忌症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运用1%利多卡因20 ml在胎盘娩出后会阴侧切缝合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与皮下浸润麻醉。对照组运用1%利多卡因20 ml在会阴侧切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与皮下浸润麻醉。观察会阴侧切缝合术中及产后会阴侧切伤口疼痛的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术中、术后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利多卡因在胎盘娩出后、会阴侧切缝合前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多卡因 ;会阴侧切缝合术 ;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25-01
会阴切开术是产科领域最常见的产科助产手术。会阴侧切缝合所引起的疼痛不亚于宫缩剧痛,尤其分娩过后,产妇精神放松,对缝合的疼痛更加敏感。虽然目前认为硬膜外镇痛是较安全的,但硬膜外镇痛是否导致剖宫产率增高、产程延长、母亲发热、产后不能哺乳尚有争议。为减轻会阴侧切缝合术所引起的疼痛,临床常规应用1%利多卡因20ml在会阴侧切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与皮下浸润麻醉,但其镇痛效果不显著。我院采用1%利多卡因20 ml在胎盘娩出后会阴侧切缝合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与皮下浸润麻醉,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7月~8月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术产妇80例,随机将产妇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排除产妇及胎儿病理情况。观察组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25.3岁;孕周37~4l周,平均38.5周。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2~36岁,平均27.5岁;孕周37~40周,平均38.7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 对照组:胎头拨露后,常规消毒会阴体,一手中、示两指深入阴道,触及坐骨棘及骶棘韧带,用9号10cm长针头自坐骨结节和肛门的中点处进针,先在皮内注射一皮丘,向坐骨棘尖端的内测1cm处穿经骶棘韧带,此时会体会到落空感,再向内后方深入1cm左右,证实无回血后。推注1%利多卡因10~15ml。然后将针头退至皮下,在会阴侧切区域皮下扇形浸润5ml[1]。(2)观察组:胎盘娩出后,消毒会阴,先喷洒1%利多卡因10ml于会阴侧切口上,分别在会阴侧切口两侧区域皮下扇形浸润5ml。比较两组产妇在会阴侧切缝合时的镇痛效果。
1.3评价标准: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镇痛疗效分级标准自拟评估标准[2]:I级为给药后镇痛完善,缝合时表情安静。Ⅱ级为缝合术时疼痛明显缓解,疼痛可以忍受,无呻吟声,缝合操作不受干扰;Ⅲ级为缝合术时疼痛轻度缓解,有痛苦表情,有呻吟声,缝合操作受干扰;Ⅳ级为缝合术时疼痛剧烈,痛苦表情,大声喊叫,不能配合。达到I级表示可完全缓解会阴侧切术中及术后疼痛,Ⅱ级、Ⅲ级均表示镇痛有效。(2)镇痛效果比较:胎盘娩出后,即行会阴侧切伤口缝合,专人评估缝合过程中产妇疼痛反映。
1.4统计方法: 采用SAS 10.O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x±s)表示,大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表2。 运用1%利多卡因20ml在胎盘娩出后会阴侧切缝合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与皮下浸润麻醉较在会阴侧切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与皮下浸润麻醉镇痛效果好,为产妇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分娩环境。临床长期以来单纯采用利多卡因会阴侧切前局部麻醉,由于其持续作用短、排除快,从注药到胎儿胎盘娩出后才开始缝合,因此镇痛效果不理想,增加产妇痛苦及增加会阴侧切缝合时间。而运用1%利多卡因20ml在胎盘娩出后会阴侧切缝合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减轻患者会阴侧切缝合术所引起的疼痛。总之,运用1%利多卡因20ml在胎盘娩出后会阴侧切缝合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是安全有效的,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产妇在产后的切口疼痛,适合在临床中普遍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实用产科学[M].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1. [2]贝绍生,刘杨.痔宁肠溶止痛栓在肛肠疾病镇痛中的应用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2(1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