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薇
在社会转型、百废俱兴的民国年代,建立于千百年官窑严格限制之下的陶瓷首次有了自我的艺术表达。而王步,这位一力擎天的“青花大王”就更是群中翘楚。人言:“自有王步,始有民国青花。”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唐时大文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赞的是江西丰城。
正所谓好地方既聚宝又纳贤。论宝,史上传说的干将、莫邪宝剑就藏于丰城,所以丰城又名“剑邑”,此外唐代名窑洪州窑就在丰城;论贤,东汉的高士徐孺子、明朝抗倭名将邓子龙,乃至现代的作家夏征农以及戏剧家熊佛西,都是丰城人。而从19世纪往后,人们若提及丰城的贤才,必不能遗漏的,即是一代“青花大王”——丰城长湖乡竹溪村人王步(1898~1968)。
王步的一生与两个地方紧密相连。其一是他的故里丰城,其二是他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地景德镇。
1898年,王步出生于景德镇。其父王秀春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优秀青花画师,受他的影响,王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青花瓷的制作。可惜,1904年,王步仅6岁时,其父去世。王步的母亲不得已,将家里的薄产变卖以还债,此后便带着年幼的王步回到了丰城竹溪村。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将王步视为自己唯一的希望,因此想方设法让他上学念书。值得欣慰的是小王步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成绩优异,绘画方面的才能尤其突出,没事儿就到处画画练习。有一次端午节,王步白天去看了龙舟赛,印象深刻,晚上回家后,母亲在织布,他就在一旁把龙舟赛的情景画了出来,画得非常生动。王步的母亲见此,觉得孩子确实有绘画的天赋,因而动了心思,想让孩子去学艺。就这样,1907年,在各路亲友的资助下,9岁的王步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景德镇,开始了拜师学艺的生涯。
王步拜景德镇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时,才有画桌那么高,还需要用一个小凳子垫着才能够得到桌面。小小年纪远离家乡,可以想象王步学艺的日子有多少困难磨练,而他则一一克服,苦练基本功,因此进步非常快。从坯料的工艺性能,到线条的运用、分水的技法等都掌握得很好,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步就这样学了整整五年,14岁的时候学满出师,然而,由于工厂倒闭,他又失业流落街头了。为了维持生计,他给人画鸟食罐,这虽看似不像什么正经行当,要是别人也许就当个糊口生计随便应付应付,但王步却有一股子钻研劲,就算是个鸟食罐,他也特别精心地去绘制,这样一来,得到不少主顾的青睐。
到了1917年,王步受聘到陈乾顺瓷坊帮工,开始了仿古青花的绘制。这一期间他在线条上下的功夫没有白费,很快就见出造诣来。不久,陶瓷名家吴霭生以伯乐的眼光相中了王步,发掘出这个人才,并将其请进了瓷业美术社。1919年,王步开始负责仿古瓷的制作,没日没夜地临摹明、清官窑名品。
可以说,吴霭生和王步两人在一起工作实为绝配,前者为求精品而不惜成本,后者为求造诣而不辞辛劳,结果就是王步制作出了一大批工艺极高、近乎以假乱真的仿古瓷,引来了北京、天津等地大批的客商和订单。王步自己则不满于仿古,工作的同时也钻研创新,致力于研究清代画家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的笔墨,将陶瓷的传统精华和水墨画的优良技法融合为一,使得作品展现出豪迈苍劲的气质,笔墨雄浑而简朴。
一般来说,陶瓷仿古业中,青花画师不在作品上署名,而是以古代帝王的年号为标识,否则很有可能没人要。但王步却开了个先例,因其一直不忘自己的祖籍丰城竹溪,所以往往在作品上署名“竹溪”,以此为号。当时的买家并没有因为王步署名而不买他的作品,相反,由于看中王步作品高超的绘画,大家都争相购买署有“竹溪”之名的仿古瓷,使之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牌子。
1926年,吴霭生先生辞世,王步渐渐开始摆脱仿古瓷的制作,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制作出大方、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在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
历史上的景德镇曾经名为新平县、新昌县、浮梁,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此地因出产质地优良的青白瓷,而被以皇帝年号命名为景德镇,之后就一直沿用至今。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以“瓷都”之称名扬中外,但到了近代及民国时期,因社会动荡之故,景瓷生产开始走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各方面都明显萎缩,延续有500多年历史的御器厂也关门熄火。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包括青花瓷器在内的瓷业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的萧条年代,王步只能舍青花而从事釉上粉彩装饰,这一时期,他多作人物、山水、丛菊。
直到1954年,王步才重回阔别已久的老行当。从这时起到1968年逝世前,王步的青花艺术处于成熟期,在传统技法上,他吸取国画泼墨方式,并发明了一种画上去会流动也会顿住的色料,使作品色泽鲜润发光,画面格外活泼而自然流畅。此外,他的青花斗彩、青花堆花等装饰技巧也同样引人注目。
从事陶瓷青花艺术创作60余年,王步生平所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等瓷作数以万计。因他尤精于青花,所以得了个“青花大王”美誉。当时,王步和王大凡、王琦一起,被称为景德镇青花制作的“瓷都三王”,王琦同时也是当时的“珠山八友”之首,王大凡也是其中一员。可以想见,当时景德镇制瓷文化堪称发达,在活跃而浓厚的创作氛围下,才会滋养出众多的高手画师。
王步的作品,真可谓上能进厅堂,下能入百姓家,其巨型作品有万件瓶和三尺瓷板等,陈设在国家的重要场所,而一些小的作品,诸如渣胎碗,则深受大众的喜爱。总的来说,王步的作品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流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其主要作品有青花釉里红“葡萄”纹盘、“荷塘清翠”瓷板及“牵牛花”扁方瓶;青花“双鲇”瓷板、“虾月”瓷板、“菜蔬”四方箭筒、“白菜萝卜”瓷板、“松石芝梅”图小罐等。青花瓷器在我国地位重要,其制作始于唐宋,元代时期景德镇的工艺已成熟,到了清康熙时期,青花瓷器已非常突出,不仅国人尤为追捧,就连欧洲人也常以青花藏品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时,萨克森国王曾经用4队近卫军与邻国的君王交换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自己的新王后。
2009年中国嘉德春拍曾推出王步的作品“紫藤八哥游鱼图青花釉里红瓷板”。“青花釉里红”属于瓷器釉下彩的一种,俗称“青花加紫”,即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著称。此种工艺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瓷器被视为古瓷珍品。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得到极大的发展,从实物以存量来看,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制品多呈黑红色,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不视作废品;中、晚期的釉里红多呈较纯正红色。其实,这种颜色的一以贯之,和当朝君王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领袖,“朱”字在字典上的释义,只有两种: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红色。如此一来,朱即红、红即朱,明王朝是朱家天下,当然也就出现了釉里红“烧制屡屡受挫,但却贯穿洪武皇帝始终”,甚至还远销亚、非、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景况。
这件“紫藤八哥游鱼图青花釉里红瓷板”据推断为王步先生1960 ~1964年间作品,当时正值建国十五周年前夕,国庆献礼瓷精工细作之风盛行之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步先生创作了一批艺术水准极高的瓷板,“紫藤八哥游鱼图”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另有江西省工艺美术馆藏的“牡丹图”瓷板可供比较。“紫藤八哥游鱼图”采用青花釉里红作装饰,钴料为德国进口后经王步先生特殊调配而成,因此青花发色异常明艳、笔墨自然流畅,而今已不复得矣。王步先生晚年作品大多运用青花分水技法处理画面,而此件作品则“细微处毫发毕现”,可见当年王步倾注心血之深。
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
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图四屏亦是当中绝无仅有的隽品,其笔法生动,料色丰富,色泽妍丽莹澈,所绘灵禽四态逼真而富见自然气息,尽融王步青花诸类技巧、特色于在其中,堪称独步一时。
第一屏:“春 芦雁觅食图”
画面展示出芦雁觅食浮萍前的瞬间动态,但见芦雁振翅俯首而下,双翅雄劲而轻盈,目光犀利有神,专注水面之浮萍,动态优雅,清逸之气悠然而生。其羽毛以非常写实的手法表现,以青花浓淡的变化突出羽毛色泽与质感的不同,依旧闪现出西洋绘画当中的光影特性。水面浮萍点点,致密而富有莹澈之质感,与芦草淡淡的倒影相叠,生出亦幻亦真的视觉之美。王步对布局设计予以巧思构造,以大面积的留白映衬水面的安谧,巧妙将芦草以倒影的方式融入水面从而为主角的出现铺垫了所有的场景要素,更以芦草的密集零乱之姿映衬画面的轻逸飘渺,将芦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特性置于眼前。
第二屏:“夏 古溪鹭鸶图”
古树之下,溪流安谧,水草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悠然漫步其中,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王步笔下的鹭鸶姿容端庄荡漾出一股仙骨神韵,双双倩影令人神往,展现出“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之诗意。构图虽较第一屏饱满但不凌乱,主次分明,虚实相生,以苍雅的古树、细密的芦草和湛蓝深邃的天际来衬托鹭鸶双双的悠闲与惬意。
所绘鹭鸶形象虽小,有别于其余三屏,然细究之,绝非王步失误,显然王步于此屏之中所表达的是一份意境,由鹭鸶的日常生活所启迪出来的平凡而又宁静的意境,而鹭鸶形象正是此番意境的核心要素,引人遐想而得以体会。
第三屏:“秋 鹭鸶夜宿图”
所展示的是鹭鸶“夜宿”一幕:“相聚水为家,机藏浅草,共倚蒹葭。”图中芦草丛密,两只鹭鸶相偎依,闭目安栖,另有一只仰察天空,目光警惕,以防天敌。鹭鸶跟前的水面上映照着芦草的淡淡倒影,皆以凸显鹭鸶的主角形象。其构思巧妙,王步在绘画鹭鸶之时为了避免描绘形象的重复,将第三只值警的鹭鸶绘以白色为主,既如实反映不同的光线下个体的不同视觉差异,又突出值警鹭鸶的形象,生动描绘出鹭鸶的生活实况,此情此景充满关爱与温情,人世间所追求的幸福亦不过如此而已。
第四屏:“冬 雄鹰独立图”
古松屈曲虬结,松针疏朗,蔓藤长绕,垂连不断,王步以古松之苍健配合藤蔓之柔韧,益见古松之精气浑厚,格调清雄。苍鹰矫健威武,一爪独立于枝上,啸声回荡,双翅微展欲飞,目光前瞻,自有雄视苍茫大地之气慨。相比古松的写意笔法,苍鹰则以工笔绘就,嘴似利钩,颈腹部绒毛细密而柔和,纤毫毕露,富具质感。双翼用重墨依次按结构画第二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以分明的笔触变现出羽毛的片片结构,具有强烈的个性面貌,尤其飞羽之重笔,浓妍而深厚,迸发着精神的张力,表露出坚毅的意志,让人感到无限震撼。其构图稳健,形态精简而意远,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寓意超凡的昂扬之气,英雄独步天下,驰骋江山。
此四屏以灵禽植树的变化暗喻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整体画面生气盎然充满人文气息,王步也借此传递了生生不息的意念,可谓“质精色良艺美”,质地温润如凝脂,色调清新淡雅,绘画精妙非凡,使人领略到王步青花瓷绘的神韵所在,由此可感受王步“青花大王”之美誉绝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