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条工艺特征看古玉(1)

2013-04-29 00:44
艺术品鉴 2013年9期
关键词:冲线阴线古玉

吴树:马先生,前几期您从打孔工艺谈古玉的鉴别方法,在读者间反响很大。本期约访,我们继续讨论一下古玉鉴赏方面的话题,换一个角度怎么样?

马鹏:好,就从线条工艺特征方面来谈谈古玉的鉴定?

吴树:可以。

马鹏:古玉的线条表现手法在商周之前一直比较单一。从西周开始,线条出现了多变性,而且线条的加工工具大量出现砣具加工。

吴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砣具的运用,将中国远古的制玉工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马鹏:可以这样讲,这里说明一点:砣具的出现可能会早于周代。

西周一期的工艺表现以周穆王时期为分水岭,穆王之前的传统细阴线的表现方法承袭了夏商时期的阴线表现方法,但此时期线条的规整程度比之前更具完备性,还有就是两条细阴线来刻画纹饰图样(我们常说的“双阴挤阳”),穆王之后出现了一面坡,又结合一面坡线条和一条细阴线来表现纹饰,即一条细阴线和一面坡工艺。

吴树:我看所谓细阴线表现手法,在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中也很多见,而且十分精美。

马鹏:对,传统的细阴线表现手法,追溯起来比较早,在良渚纹饰上比较突出。比如:图1-1良渚兽面神徽(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神兽冠上就出现了很多细阴线,还有草结纹的表现也是运用传统细阴线,这儿的草结纹细阴线有点特殊,属于短刀相接,即每一条细阴线长度较短,多条短细阴线相接组成一条长阴线(注:研究古玉,这件兽面纹饰应该印在脑子里面)。

吴树:精美的细阴线是良渚玉器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怎样从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中窥探当时制玉的真谛,应该对于区分后代仿制品有重要意义。

马鹏:没错。比如图2那件三岔神器上的细阴线,大量出现折角、弯角特征,是使用短刀相接的办法形成,有利于表现出弧度。细如毫发的曲线是断续连接的,松紧有序,断续有度,前一刀收刀接后一刀,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槽沟内光滑细腻。而图3(为良渚玉器细观图放大200倍)应该是使用了一些硬度较高的尖型工具加工的0,线条手工痕迹相当明显。

吴树:在讨论古玉时,大家经常会提起一个词汇——“跳刀痕”。什么是“跳刀痕”?怎么识别?

马鹏:图1-2是一件良渚玉器的线条放大200倍后所看到的结果,这就是良渚玉器工艺里表现出来的跳刀痕,如果收藏者手中有良渚玉器,放大200倍看看,那些线条扭在一起,有如麻花绞着一般。出现这样的跳刀,虽然从工艺上解释目前尚有困难,但出现这种“跳刀痕”的器物一定正确无疑。现在有些人对跳刀不肯承认,但我想说:您用现代蛇皮麻花钻给我做一个肉眼看着是线条,放大200倍成麻花状的纹饰来看看?

吴树:从您提供的图片2、图片4里,似乎有一个冲线的概念,在图4上部有很多呈倒“丁”字形的交叉直线和弧线,其中竖线的顶端会冲出与其相交的横线,形成“倒伞形”的痕迹。这种现象也是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吗?

马鹏:您可以将图4冲线的局部放大图片与图2上部的线条刻画做比较,这种现象只是良渚玉器在制作纹饰时刀法运用上产生的痕迹,还不算是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

吴树: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良渚玉器仿制品很多,有没有办法借助某种线条特征一票否决?

马鹏:我有一些心得可以讲出来供大家参考。前不久,朋友发来几张良渚玉器图片,图5是在一件鸡骨白的大玉蚕身上出现了三岔神器上常见的草结纹,图2上部和图4出现上面讲述的带冲线纹饰,从表象看似乎符合工艺特点,但仔细分辨,该带冲线的纹饰里面没有发现冲线的存在,而不该出现冲线的地方却出现了冲线。加上器物中的“草结纹”做得比较松散,刻画痕迹也不明显,甚至看不到有“毛刀”(图2中看到线条两边的毛边一样的细微线条)痕迹,三岔神器上的纹饰没有见过出现在玉蚕上。综上所述,通过这些线条工艺特征,便可判断这件玉蚕是仿品。

吴树:各种工艺特征适用于不同样式的纹饰与器型,其中很有规律可行,您刚才讲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马鹏:对的。早期文化的古玉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纹饰划分,特定的器型配特定的纹饰,虽然不绝对化,但仍然有规律可循,所以收藏者必须多看馆藏典型器,并记住相应的纹饰特征,留意与市场上的赝品作对比。收藏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对比的技术,任何凭想象而妄为者,势必会跌跟斗吃大亏。

吴树:据我所知,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刻划纹饰线条时,使用的工具有很大差异,这也为玉器断代进一步提供了新的方向,对吗?

马鹏:对。比方说吧,在仰韶文化晚期已出现了小型的铜制工具,在公元前1000年到2000年之间的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后期的区域青铜文化)、中游(殷墟期商文化)、下游(殷墟期商文化),长江上游(三星堆、十二桥文化)、中游(二里岗商文化后的区域青铜文化)、下游(马桥文化等以后的区域青铜文化),这些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逐渐成熟,所以在这一段时期里面出现青铜加工工具的可能性也极大。

吴树:能具体举例谈谈吗?

马鹏: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图6这件出土于河南新郑市望京楼新村的牙璋吧,这件玉璋长39.2cm,宽10.2cm,下部孔上方有几道阴刻线,它的制造和使用时间大约在夏商一段时间范围内。

1.这件牙璋上的阴刻线,长度至少在5cm以上,从细观图(6-2)中可以看出,这些细阴线比较规整,同一线条上基本上见不到接刀痕迹,若没有使用金属工具加工,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接刀:即为一条长线条由若干短小的线条组成)

2.同图我们还可以看出,其中的线条是使用长片状带刃的刀具在器物表面反复刻划而成。这样的线条虽然规整,但每一根线条都有宽窄,线条宽窄的原因也可能是片状工具在不断的磨削的过程中不断的消耗,消耗得多磨削出现的线槽就细窄,消耗得少,磨削线条就宽些。这种低速加工线条两边没有出现崩茬痕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软磨硬,虽然比较费时,但在没有高速茎加工可用的时代,做出来的东西比单一的砸、磨、凿等手段更具有规整性。

3.结合图7和图6-2分析一下崩茬,线条两端的崩茬也是在鉴定古玉时的一个角度,先看一下图7,每条阴刻线两端的壁端都出现崩茬,而且比较严重,崩茬状态多是呈三角形或者斜三角形,这样的崩茬状态,非常类似现代机械工艺在中速以上硬性接触玉件质料时出现的崩茬状,有些为了掩盖机械工痕,再用手工刀具(比如玛瑙一类宝石刀)在上面继续做手工刻画痕迹来掩饰机械痕迹。但如若要求线条的细度,又要避免崩茬,难度必然很大。所以鉴定古玉遇到这种严重呈斜三角形,并且有很多崩茬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

吴树:一言以蔽之,线条两端的崩茬现象也是鉴定古玉的参考依据,对吗?

马鹏:是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看线条的时候,工艺特征始终只是一个鉴定角度,不能达到完全正确的效果,所以还要看线槽内部的皮壳以及老化程度,是否与玉器表面有一致性,这点虽不在工艺鉴定的范围,但对于古玉鉴定是很重要的。

吴树:好,今天先谈到这儿,下次接着聊。谢谢马先生。

马鹏:别客气。

猜你喜欢
冲线阴线古玉
谁偷了古玉?
瓷器文物常用清洗方法简述
推理:看谁跑得快
小林的漫画
变盘节点上的一组K线形态
牛 人 荆歌
K线的秘密:旭日东升
K线的秘密:具诱多与诱空双重身份的黑太阳
K线的秘密:回避空方炮
古玉收藏乱象:馅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