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运渠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1924年胡小石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39年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离开昆明回重庆中央大学。解放后,胡小石出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兼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并担任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主席。胡小石书法师从李瑞清,造诣精深,为金陵书坛泰斗。
胡小石是真正的国学大师,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著作等身。著有《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远游疏记》、《楚辞郭注义证》、《楚辞释名》、《离骚文例》、《屈原与古神话》、《楚辞札记》(未定稿)、《甲骨文例》、《读契札记》、《金文释例》、《齐楚古金表》、《声统表》、《广韵正续》、《说文部首疏证》、《江津方言志》等,在学术上的精湛造诣有口皆碑。另有诗词6卷,为《磐石集》、《硖林》、《无同沙语》、《蜩楼草》、《东风堂》、《夏庐长短集》。集文字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于一身,胡小石当之无愧。
胡小石性情正直刚烈、常有愤世嫉俗之语,然对师友弟子却是义重情深。胡小石曾与李大钊执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十分投缘,过从甚密。
1924年,胡小石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时,李大钊南下广州途经南京,曾专门下车,登门拜访胡小石。
1927年4月,李大钊慷慨就义,噩耗传来,“先生哀之甚至,其后辄形诸梦寐”。
1946年,因胡小石已是中央大学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系部聘教授,一“民意机构”派人携重金请他为蒋介石六十寿辰书写寿文,胡小石一口回绝,并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替活人写寿文。”言辞激越,来人闻之色变。
解放前夕,胡小石目睹外患日深,生灵涂炭,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深为痛恨,曾公开拒任中央大学校长,并与学生一道游行请愿,险遭不测。
民初书法名家曾农髯(熙)先生评胡小石曰:“其为人孤峻绝物,苟非所与必面唾之,虽白刃在前不顾也。及观其事师敬友则循循然,有古人风。”胡小石是李瑞清(号梅庵)的弟子,1920年秋,梅庵先生病逝,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共理丧事,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每年逢梅庵先生忌日,必定素食;至清明节必亲赴牛首山扫墓。
胡小石好闲谈,弟子们时常到家中拜访,谈笑风生,乐此不疲。每到吃饭时,弟子起而告辞,他总是热情留客吃饭。当时市面上柴草紧张,保姆见胡小石又留客吃饭,面带难色:“先生,家中没柴烧了。”胡小石慨然应答:“不要紧,把我书房里的报纸拿去烧就行了。”这样的风范,是学不来的。
胡小石是学者,其次是诗人,书法为末事。胡小石师事李瑞清,其书自梅庵先生出而发扬变化,兼契、篆、简牍、碑、帖之妙,得北派之真髓,其篆上追殷周金文,下迄秦权诏版,擅用方笔,古意毕臻;于隶则以《张迁》为根基,集汉碑之长,参以汉简笔意,状如掘铁,雄劲苍茫,过于其师,成就最高。晚年自开途径,以碑法作二王行草,参以黄庭坚,自成面目,骨力劲健,沉雄豪放,体势开张,神采飞扬,如侠士铜板铁琶高歌大江东去,卓然为一代大家。书法著作,体系完备,论点精辟,除《书艺略论》外,论文、札记尚多。尝讲授中国书学史,于文字之初起,古文、大篆、籀书之分,篆、隶、八分之别,下至汉魏碑刻以及二王以降迄于近代之书家,其干源枝派,风格造诣,咸为剖析,探其幽奥,尚有《中国书学史》未能完稿。观胡小石临大王草书帖,用笔涩劲,恣肆奔放,龙蛇腾走,阳刚之气外溢,无它,乃孤峻横逸之秉性使然。
某君嗜赌,胡小石书七言绝句一首:“鏖战方城夜不停,红中白板响零丁,赌徒岂是凡人作,天上生来八败星。”字为行楷,拙朴凝重有梅庵先生笔意;诗为嗜赌者画漫画像,言语幽默,令人哑然失笑。其人品学问,喜怒哀乐皆于墨迹中可以想见。
在生活中,胡小石是一位富有高雅情趣的性情中人。他曾讲:“平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赋诗挥毫,三好东坡肉。”胡小石好美食,授课之余,常邀学生数人去南京几家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曾有一饭店用鸡肝、虾仁等原料悉心做了一道豆腐菜,胡小石食后称善,这道菜便忽享大名,“胡先生豆腐”遂载入《金陵菜谱》,成为一道名菜。
作为一个“美食家”,他推重“饮食文化”,更陶醉于和弟子、友人饮酒赋诗、纵论文史的氛围。带弟子观赏昆剧、登高怀古、踏青觅胜更是胡小石的几大赏心乐事。抗战前,苏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没多少人听,而胡小石每场必到,他与黄侃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请弟子们观看,也不管人家爱不爱。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响应,齐声叫好,其雅怀高致由此可见一斑。
胡小石在重庆中央大学教书时,应至交云大校长熊庆来之邀到昆明住了一段时间,在云大、昆明写了不少字。当时昆明正在开展捕鼠运动,胡小石叫人给他拔了很多老鼠胡子,做了一束鼠须笔,带回重庆自用、送人。由此可知,胡小石作书喜用硬毫。
胡小石所作诗词,气息醇厚,风采高远,直追唐人。其早年的诗作,即被陈散原称许为“七百年来罕见”。在抗日战争时期,其作品感时伤乱,嫉恶愤邪,多法杜甫,如与刘衡如等同听秦淮歌人董莲枝梨花大鼓赋三绝句云:“巴蜀谁言若比邻,江楼邂逅乍眉伸。君看急鼓凄弦里,尽是亡家破国人。”“水阁秦淮镫万星,董娘秋老唱闻铃。郎当此日同为客,夜雨千山忍泪听。”“望乡峡里思江令,念乱桥西遇柳生。桑海徵歌莫辞远,曲中尤有太平声。”最是沉痛。
胡小石晚年外孙绕膝,他给外孙分别取名叫地瓜、萝卜、花生米、小百合,这位大诗人为四位外孙作了四首儿歌。他写给小百合的诗是:“小百合,开白花。搭船过大江,来到外婆家。外婆见我笑哈哈。手拿笤帚来扫地,好像一条大老虎尾巴。”以行书信手写来,机巧全无,喜乐之情现于烂漫中。
解放后,胡小石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并担任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主席。胡小石一生手执教鞭,学生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学教授的生活也是非常的艰难。一次,保姆夏妈设法买到一点猪肉,剁成细末,做成粥,胡小石这位美食家多日未闻肉味,闻香而至,对着肉粥说:“猪兄、猪兄,久违、久违!”在活命都艰难的时期,仍然有如此幽默的心境,世上还能有啥深沟险滩过不去的呢?
民国时期的学人,大多个性鲜明,学识渊博而深厚,人品高洁,如与胡小石交往甚深的李大钊、楚图南、徐悲鸿、高二适、萧娴、林散之等均在此列,令人怀仰止之心。随着时间烟云他们走进迷离的历史深处,只能使后人在文字与墨迹中遥想师道风流。读胡小石书作,可以使人增豪气、长精神。余酷爱胡小石书法,仰慕其学问,更仰慕其人品,因为,有风骨凛凛之人,而后有精神飞扬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