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

2013-04-29 00:44:03陈毓冰
大学招生指南 2013年9期
关键词:设计者纸张书籍

小引

书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一种载体形式。在古代,只有反复被流传,极具代表性的语言才会被编撰成册,流传下来。由此可见,人们最初将语言描写在纸上,成集成册,是怀着怎样的一颗虔诚、敬重之心。好的内容需有好的设计来相配,优秀的书籍设计能够最先跳入到读者眼帘,吸引读者走入书中,配合文字渲染出恰如其分的阅读氛围,打动读者。可以说书籍设计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成书的重要环节——“书籍设计”。提起“书籍设计”不少人会感到陌生,我身边就有一些朋友曾经不解地问我:“书籍还需要设计吗,不就是一个封面,其他还有什么啊?”“书籍设计是干什么的?”“什么,书籍设计还是个专业?”不错,“书籍设计”在文化传承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专业门类,至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籍设计”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

什么是“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又常被叫做“书籍装帧”。“书籍装帧”似乎更符合人们常规意义上对书籍形态的理解,现在看来不免狭隘了些,它常常会将人的想象囚禁在书籍封面设计与内文的版式设计之内。较之而言,“书籍设计”则会给人更大的艺术创作与想象空间,囊括从文字编辑到编排出版的整个过程,对纸张材料的细致选择,对设计者而言这是一种空间与时间的交织,对读者而言这是一种手抚书卷从二维到三维立体的感官体验。

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认为:“完美的书籍形态设计应具有诱导读者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这“五感”突破了书籍审美仅仅来自于视觉的局限,开阔了书籍的设计思维。从读者拿到一本书的第一层次的视觉感官:大气精美的封面图形,精致考究的书脊,色彩绚丽的书口,沉着稳重的封底。到翻阅过程中的第二层次感受:文字和纸张紧密结合所产生的美妙反应——阵阵油墨清香,纸张因翻动碰撞产生的“唦唦”悦耳声,手轻触纸张肌理的细腻质感,合上书用心感受书于手中的重量,整个过程极其享受。而这种愉悦的心理感受便是书籍设计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书籍设计”,纸张的肌理、触感与油墨相映成趣,文字和图形错落排列、交相辉映,富于绝美设计感的书籍悄然改变读者周围文化环境,并引起读者心境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制造出一种不期然的沉醉感。

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是从近代才开始发展,初期发展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广泛传播开来,像我们熟知的陶元庆、钱君匋等便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第一代“书籍设计”大家。第一代“书籍设计”大家在创作中除了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广泛地吸收借鉴当时国外最新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鲜明的政治、文化特色。

说到“书籍设计”还必须谈及设计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好的作者会点燃书籍设计者的创作激情。大文豪鲁迅先生便是优秀创作灵感的激发者之一,鲁迅非常尊重设计者的劳动,会因为一些设计细节与设计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为让设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鲁迅还常常为自己的作品亲自操刀设计封面,或者为封面题字,如《呐喊》《坟》《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他的设计简洁大方,有很强的象征性。与鲁迅同时代的郭沫若、巴金其实也都是优秀的“书籍设计师”,他们也会专门为自己的书做“衣裳”。另外像丰子恺、陈之佛、丁聪、闻一多、江小鹣等大家也深谙书籍装帧之妙。俗语云“人靠衣装”,好的内容配上优秀的书籍设计,那便真是相得益彰。作者对设计的重视反映出书籍设计在文字作者心中重要的位置,他们的重视与参与大大促进了当时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

“书籍设计”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停滞,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书籍设计”的发展高峰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的设计者,以开放学习的心态,大量吸收海外艺术精华,比如借鉴欧美、日韩书籍设计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设计”工作被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的“书籍设计”走向了又一个发展高峰。

中国最美的书

近年来,我国一直有设计者的作品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奖,中国书籍设计者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扫描“世界最美的书”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从设计理念来看大多从中国的精神传统出发,讲究书卷气息,五感相通,注重淡泊、稳重的雅士之气。刘晓翔设计的《诗经》大美无言、吕敬人设计的《怀袖雅物》清丽脱俗、朱赢椿设计的《不裁》《蚁呓》简洁而不简单……这些作品有一个总的特色,即整体设计中充满了极强的现代感,但画面中的大面积留白,又和宋朝讲究的残山瘦水的禅宗意味相一致,将现代设计与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同时,这几位获奖者在设计时对纸张的选择极为讲究,甚至有些挑剔。吕敬人的《怀袖雅物》选用细腻棉柔纹理的纸张,与书中所要传达的古典气息完美匹配。朱赢椿的《不裁》则选择粗糙毛边的纸张,以与“不裁”的设计理念相贴合。

在这里要专门介绍下朱赢春的《蚁呓》,因为《蚁呓》的书籍设计对笔者影响最大。该书封面采用古拙质朴纹理凸显的纸张,正文用平滑易于书写的纸张,达到了设计师最初想把“书籍”和“读书笔记本”结合的实用性设计理念。该书在内页设计上一反常规,采用极简的设计手法,将设计元素减少到最小限度,在书页上呈现出大片的空白空间,而在这大片的空白中,小小的蚂蚁反而被凸显出来,激发人一种触摸的欲望。朱赢椿以这样的设计表达出独特的想法——为读者创造一个更大的反思空间,同时预留的空间又可以留给读者写读书感受和体会,将书和笔记的双重功能合为一体。朱赢椿这样诠释自己的设计理念:“我不想把这本书做得像思想品德书,那样势必有大量的说教式文字,因为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更不想把书做得像科学探索摄影图画书,因为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摄影家。极简而纯粹的设计手法更适合这本书。”图与文是紧密交融在一起的,虽然画面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文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简单的画面,表现出的却是并不简单的审美个性。

“书籍设计”是一个极富精神内涵的设计专业门类,除了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在触觉、嗅觉上给人细微的体验。好的“书籍设计”能产生“熏熏然之美”,文字与设计的艺术结合能带给人非同寻常的心灵慰藉:设计者在创作时有一种痴缠其中的执着,读者在阅读时能体验到淡淡的沉醉。因此,不妨做一个好书者,闲暇时拾一本好书来读,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体味书籍设计者的匠心,让心灵作一次纯美的艺术之旅。或者,干脆进入设计师的行业,作一个艺术设计的实干家,以书籍为载体,创作更多更美的设计作品。

注:

书籍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个分支。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的定义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做出用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它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又称视觉传达设计,其中包括:海报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字体设计、插画设计等。

陈毓冰,北京服装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书籍设计方向在读研究生。2011年授予北京服装学院学士学位,被评为“2011届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毕业生”,毕业设计《<寄>系列书籍》和论文《浅谈杉浦康平的杂音设计感念在<寄>系列书籍的运用》 获北京服装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并留校收藏。

猜你喜欢
设计者纸张书籍
倔强的纸张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鲁迅与“书籍代购”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造纸信息(2021年3期)2021-04-19 00:09:39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