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人才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2013-04-29 19:49:23乞长生
西江月·上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才观曾国藩

乞长生

【摘 要】“近代官圣”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功臣”。他一生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才观。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其自身的努力紧密相关。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观;历史条件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地主阶级风云人物,虽然是一个农村出身的书生,却在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给大清帝国的黄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因为曾国藩的用人智慧使他能够为清政府招揽一大批像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人才,进而率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并且在之后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让已到末日的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这一短暂的瞬间。他撰写的书信、日记、文稿、奏章等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作为一名儒将,他并不善于打仗,但是他的识人用人却自成体系,很有章法。我国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曾经称赞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亦极力推崇曾国藩,认为“吾于近人,独服文正” [1],可以说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文章就曾国藩人才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希望方家指正。

一、曾国藩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湖湘学肇基于周敦颐,是经由福建、四川等地的儒学家胡安国、胡宏、胡寅及张轼、朱熹等入湘办书院讲学、著书立说而形成的地方学派,明末清初由王夫之的船山学鼎定湖湘学派的最终轮廓。” [2]湖湘学与其他的儒家学派和而不同,它能使湖湘学人形成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人生,于学、于政、于人品都要有所建树的传统的思维模式,而且还能养成湖湘学人崇尚“匡世扶艰”的精神和“以民为邦本”的政见传统及“经世致用”的务实处世态度。在湖湘学说的感染下,曾国藩将毕生精力放到寻求经世致用之学上。同时以曾国落为领袖的湖南人才群体,深受陶澎等人的影响,而且还得到陶澎等人的帮助、提拔或举荐。陶澎人才群都比较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陶澎还自称:“余自翰林出官蜀晋,宦辙所至,虽未敢遽能化民成俗,而于劝学造士之道,每竟竟籍为先务。” [3]即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放在首要的地位。著名学者肖一山认为:“中兴人才之盛,多萃于湖南者,则全由陶澎总其因,而印心石屋乃策源地。” [3] “印心石屋”,就是陶澍幼年时读书的场所,又说:“不有陶澎之提倡,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是国藩之所成就,亦赖陶澎为之喤引耳。” [3]显然,他们都认为曾国藩人才观思想的形成与陶澎等人的直接培养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曾国藩自身的努力

曾国藩出身在一个地主家庭,是诗书世家,但从未有人中举进入官场。其祖父曾玉屏在家乡有很大的威望,母亲性格坚毅、强横,这都对曾国藩的成长产生过巨大影响。他曾对弟弟说:“生平咬牙立志之诀”,“全在受挫受辱之时”,“一味忍耐”,“打脱牙和血吞”。[4](P1309)这使曾国藩从小养成了坚毅不拔、凶顽残酷而又虚心忍让、以退为进的双重性格。曾国藩幼年聪明好学、勤奋读书,小有名气,从而打下了雄厚的儒学基础。入京后,又师从理学名家唐鉴等人,钻研《朱子全书》,按照理学家的要求修身养性。他认为社会“风气之正与否, 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 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重修身以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 [5](P598)。同时,曾国藩勤于向各家请教,成为了较有名气的理学家,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嘉许和重视。就连自视清高,以“今诸葛亮”自许的左宗棠,也以“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的挽联, 表示对曾国藩的敬佩。

三、曾国藩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十九世纪中期的清王朝,内外交困,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无不处于千疮百孔的境地,这些都深深震动了曾国藩。曾国藩亲眼看到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太平天国起义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痛心疾首,同时洞察到清王朝统治的腐朽与人才制度落后的弊端,认为摆脱这种状况的关键就是人才。曾国藩在写给同僚的信中就曾经提到当时“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6]他把人才问题列为三患的首位。可见人才问题在曾国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就向咸丰皇帝提出:“但求苟安无过, 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窃尝以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 [5](P246)在他看来,“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将人才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来贯彻实施。所以他竭力地呼吁:国家应该重视人才。

四、曾国藩坚持转移人才之道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指出:“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 [5](P597)并向咸丰皇帝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要以自己的行为取向,转移习俗,陶熔人才。他认为康熙盛世开设经筵,名士进讲,圣主垂范,世风转移。所以倡导内阁六部及翰林院要积极存储人才。“见无才者,则助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助勉以学,以化其刚刻腹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此转移之道也。” [7]他认为人才是众人的领头人,社会风俗的转移者。他还在《原才》中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受命尤众焉。此一二人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5](P616)曾国藩心目中认为所谓社会风俗的“厚薄”,与封建统治是否能够稳定之间关系紧密。他认为只有在一二个人才的提倡下,才可以转“薄俗”为“厚俗”。这是稳定封建社会的重要因素,人才在这里起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人才的引导作用首先表现在以身作则改变败坏的社会风气,这也是湖湘学提倡的人生“三立”中“立德”对其人才观的影响。他在日记中总结到“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其风气之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 [8]他认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儒家道德风尚的人才作为种子以正世风是至关重要的。他尤其看重有职权的官吏以身作则的社会效应。用这些人作为种子,让他们培养出更好的官吏出来,这是扭转社会风气的根本和关键。曾国藩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殷切表达了此意,“若夫风气正常,随人事而变迁。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倡者启其绪,和者衍其波;倡者可传诸同志,和者又可嬗诸无穷;倡者如有本之泉放乎川渎,和者如支河沟浍交汇旁见。先觉后觉,互相劝诱,譬之大水小水,互相灌注。” [5](P617)只有全社会人人都致力于“转移人才之道”的工作,就能全面完成转移人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杨欣改.曾国藩的人才教育观述评[J].史与思,2005(4).

[3]陶新.論曾国藩人才群的形成及其特点[J].益阳师专学报,1996(4).

[4]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万卷出版社,2009.

[5]黎锦熙,等.曾国藩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6]王能昌.曾国藩人才观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6).

[7]马啸.试论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J].贵州文史丛刊,1999(2).

[8]陶用舒.曾国藩是咸、同年间湖南人才的领袖[J].娄底师专学报,1995(2).

猜你喜欢
人才观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做人与处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34
曾国藩读书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8-21 13:42:54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龚自珍的人才观
学习月刊(2015年23期)2015-07-09 05:42:08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
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欧阳修人才观的是与非
法人(2014年5期)2014-02-27 1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