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红
摘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形成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作为整体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创新的社会,学生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累加和堆积,而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字:语文教学 思维 培养 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疑对学生是人生的浪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艺术结合的典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各种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注重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把学教材当成了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即使把教材倒背如流,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手足无措,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具备语文能力的学生,而不是掌握语文知识的人。学生知识丰富,但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中,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的标准答案,统一要求,湮灭了学生的解读灵感和真切感受,接受的是并不认同的教师或参考书的现成说法。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出一个心理安全环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个性思维空间中,去感受、去品悟、去接纳“各师其心,其异如面”的文本。
二、教师要加强事业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笼罩在我们每一教师心头上的阴影,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但它又决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朗读尤其重要,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学生只有听课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锻炼思维。
三、运用好的方法,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良好习惯,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高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学生的思维更得不到培养。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金达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有限的课堂上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