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2013-04-29 00:44:03蔡若蕾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班级心理环境

蔡若蕾

班级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最基本的共同体组织形式,由于学生在其人生的成长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共同体”中度过,因此班级文化“场”是其产生情感与心灵共鸣、经历心理情绪体验的主要环境,对学生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班级文化建设,不应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为人的成长而自然地形成文化、形成特色,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长期以来受传统班级管理制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整齐一致的标准化、平稳听话的规范化、成绩至上的效率化为理想目标,努力营造权威的、温顺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缺乏自主权,班级环境氛围严肃而难以活泼,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社会的进步最终是教育进步的结果。“教育以文化心理变革的方式重构着社会规则”,“学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培养的方式,就是铸造的模子,什么样的模子打造什么性状的人”。[1] 因此,变革传统班级文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班级文化影响个性心理的发展

1.班级文化的生成与功能

班级文化是在教师文化的引领下,以共同的价值理念为核心,通过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的构建形成具有班级特征和凝聚力的一种文化形态。优秀的班级文化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价值观为基础,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成长理念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高能力,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自主管理是现代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时代诉求,合作交流是班级文化的本质精神与基本技能。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环境力量,其潜在的价值在于育人性。它以教室的环境之美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以行为规范和师生群体关系养育学生的心灵情态,以价值观念和个性特质锤炼学生的道德情趣和精神风范,最终以班风、学风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规范学生的言行。班级文化还是学生心理文化成长的生发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同情博爱、平等合作等心理品质,需要在一个具备这些素质的和谐环境中才能生成,班级文化建设通过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课内文化情境和课外文化活动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和个性心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班级文化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个性发展包含情绪表现、性格特征、主体意识以及价值判断的是非分辨能力和责任担当态度等,班级文化凭借其導向功能和规范功能,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文化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造才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班级共同体中通过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提高学生个性心理、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适应是学生群体对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显然这种认同是建立在学生文化取向的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平等、自主、民主、合作等)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实现。基于现代文明而生长的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平等的人生态度和优良的行为习惯。一种“外控”的文化培养出控制的欲望,而一种“对话”的环境则培养出合作的习惯,因此,民主参与的班级管理方式将促进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

二、变革班级文化,引导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的路径探索

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受个体周边的文化浸润影响而成的,班级文化影响的切近性要求教师(班主任)构建一种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范式,而不再是沿用过去那种以管理为目的的模式。“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2] 唯有实现从班级“学生管理”到“学生教育”思维模式的变换,从班级环境、师生关系、班级制度直至班级文化价值观等的转换,最终才能在一个具体的实体环境中培育出具有个性身心和谐、品质优秀的人。

1.适应心理成长,引导价值选择

“学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培养的方式,就是铸造的模子,什么样的模子打造什么性状的人。”[3] 中小学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其个性心理的可塑性极强,这个时期也是他们道德情感、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逐渐萌发、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心理认知、情感、意志和价值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自觉性、意识自主性逐渐增强,而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学生开始学习由家庭走向社会,这种学习的对象首先就是同伴,即“同伴学习”,因而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成长和心理成熟的影响是长久而深刻的,甚至是一生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教室)这个学生的主体活动空间,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和班级文化的科学设计感染与熏陶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

“心理成长关系到……个体生活的建构,心理生活的建构。”[4] 学生存在认同和求异两种心理成长状态,是心理成长的矛盾统一。一方面,班主任应利用学生的认同心理特征,将班级的成绩、荣誉转化为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班级舆论,使学生在情绪的愉悦与骄傲中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班级凝聚力。同时被学生认同的班级文化特征则成为班级的文化共性,也即成为区别于其他班级的班级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的求异心理特征,调动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新奇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内心需求。

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其合于自然的规律性,这种合于规律性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者的合理引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两个基石。价值选择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按照自然事物的尺度,去自主地进行价值选择、价值创造,正是人和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5] 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养成善良、平等、公正、自律、尊重和充满爱心的良好品质,使每一个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在班级中得到健康的成长。当然,这种价值选择的引导方式应该是愉快的,教育的方式本身必须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主体,而不是“被迫选择”或“为了生存而选择”。

2.班级环境建设范式个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构建一个适宜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班级文化环境,以及这样的文化环境构建方式的选择都是教育者必须慎重而又努力创造的。

这种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创造,在这个“文化家庭”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成长共同体”,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参与者,这种设计既要有一定的带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目标,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学生是发展的、是成长中的。作为设计者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任何环境设计的具体工作都需要“主人”亲力亲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教室还给学生,让每一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在一个新的“家庭”中,用自己的智慧、勤劳设计和建造自己天天生活在其中的“花园”。在这种设计与建设班级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设计自己,完善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同的树叶”,每一个班级也是一片“不同的树叶”,教室环境需要整洁、美观,教室环境也是班级文化观念的物质载体,班级的“一花一木”“一言一行”都是这个“文化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的个性之作,反过来这些印记又重新构建着他们自己。教师作为班级文化环境的“引导者”,在构建个性班级环境即班级文化的共性——共同价值理念、共同审美理念等的同时,必须以尊重、发扬班级成员优良个性为前提,并体现在班级文化环境的设计中,使二者相互协调。因为毕竟学生还是一个“还在走向成熟”的孩子,要努力让每个人成为班级环境设计的一员。

3.班级制度文化范式的变革与构建

制度文化是组织精神文化得以生成和凝聚的必要条件。班级制度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构直接影响这个班级未来一个学期或整个小学、中学阶段的运作、班风,而最终影响这个班级中生活、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所以,“好班”和“差班”说法的流行,道理就在其中。因此,如何制定一个班级制度、制定一个怎样的班级制度,一开始就关乎学生未来“长相”的模样,不可小觑。

首先,是要订立什么样的班级制度,是“危襟正坐、异口同声、静得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到”,还是“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有序的”教室?班主任的教育观念、素养和思维方式对此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是怎样订立,一个好的制度其前提是对人的尊重,这里也就是对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尊重。因此,制度内容和制度订立的过程本身都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而不是“威慑”和“禁锢”。学生自主参与制度的制定,讨论制度订立的规则和程序,以亲身的体验来明辨是非对错,这样的班级制度不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执行,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自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其个性在一个自由的班级空间得以张扬和规范。班级制度民主化是培养新一代公民平等精神和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意识的原始基础,因为班级是学生作为“公民”的第一个“共同体”,是社会意识逐渐形成的第一个“生长基”。再次,班级制度的执行也是班级制度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依据班级制度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在共性的规则中开启个性的发展空间,在体验、试错、自我反思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三、结论

社會转型带来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也已经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正所谓“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6] 这种教育形式——体制(旧瓶)与教育理念(新酒)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尖锐化,如何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创新型的教育形式,是当前班级教育工作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班级文化变革就是要从价值观念的进步和班级管理制度范式的变革角度,力图通过文化内涵创新从心理内化层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在班级群体文化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信。在这项艰巨的变革中,班主任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他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班级文化的引导者、设计者。一个什么样的班级就有一个什么样的班主任,反过来也一样。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具体的工作,需要班主任“思与行”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给学生自由成长、自由创造的空间,又需要主动引领和规范。因此班主任是班级文化之“魂”,对班级文化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正是这一点要求班主任要做一个睿智的思考者、创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且在班级文化的建构中“教学相长”,在引领学生文化创新的同时,感受“新生命体”的文化创造,师生文化共融共生。此外,一个班级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在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中逐渐地积累和沉淀,班主任根据本班级的文化理念为学生构建文化创造的自由空间和活动载体,正是这一次次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了与人相处,他们的个性生命也在这些活动中一天天地成长起来。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诸多的内容,班级文化变革是其基本内容之一,并且只有实现了文化层面的变革,班级制才能内在地发生变革。

(作者单位:温州市第九中学,浙江 温州,325003)

参考文献:

[1][3]邱旭光,邓叶丽.改造文化心理:变更社会潜规则的教育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2]易连云.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10(4).

[4]葛鲁嘉.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主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孙伟平.论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合理性[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6][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班级心理环境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环境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