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堂断课的艺术

2013-04-29 07:37张卫陵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一节课孔乙己

张卫陵

课堂断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许多教师平时只注重一节课开讲时导语的探究,而往往忽略一节课结束时断课语的探索研究。大部分教师讲到哪里断到哪里。这便造成断课突兀、起课艰难,课堂气氛冲突、教学环节不连贯等诸多问题。因此,准确、巧妙的断课是提高一节课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断课的技巧,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巧妙的断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抓住关键,设悬断课

中国古典小说的每一章回,往往结束在情节精彩紧张之时,给读者留下悬念。有时读者(或听书人)关心事态发展,人物的命运,达到如痴如醉、牵肠挂肚的地步。这种写书和说书的技法我们也可以也可以把它应用到语文教学的断课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抓住课程衔接和转换的关键,把断课这“节骨眼”,给学生留下悬念。如一位教师指导阅读《人类的知识宝库—图书馆》一文,在引导学生完成了课前提出的教学目标后,下课铃响了。这时这位教师巧妙地断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图书馆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宝库,是一个搜集、整理典藏和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料的机构、它被人们形象的称为知识的摇篮、科学殿堂的台阶。同学们很想跃跃欲试,很想利用图书馆来开阔眼界,获取知识吧,那么怎样才能在藏书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中尽快查阅到自己所需用的书籍和资料呢?下一节课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找书的金钥匙—书目》将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像这种富有魅力的断课语,会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期盼中迎接下一堂新课。

二、启发思考,提问断课

本节课即将结束,教师设计一些承上启下或有助于巩固旧知识,并过度到下次新课所授内容的问题来断课,这种断课既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又便于下一节课新课自然起课。如对《第二次考试》一文教学时,在组织学生详细复述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完课文的结构层次及人物形象之时,下课的时间就到了,这时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断课:“同学们,这篇课文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才华出众、平的高尚的青年陈伊玲,她在关系到个人“终生事业”的第二次考试的紧要关头,置自己稳操胜券的复试于不顾,用自己参加救灾的行动,使公与私、红与专的关系得到正确处理,一个是专家学者,声乐界的权威苏林教授,他注重才华,更注重品德,他对选拔人才,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明、感人至深,然而他们两个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呢?请同学们下去思考,下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样的断课技巧既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又像架起了一座思维的桥梁,把新、旧课紧密地连接起来。

三、概括新知、预告断课

断课时,教师预告下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并可概说精彩的片段和情节,这种断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求解新知的积极性。如上完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接近下课之时,可这样断课:“孔乙己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他的悲剧是不是就完全归于他一生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呢?不是的,在那样的社会,在科举制度无情的腐蚀和摧残之下,中毒至深的知识分子即使捞到了个秀才,甚至到中了举人又会怎么样呢?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范进中举》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做了回答,下层知识分子范进同孔乙己一样都热衷于功名,把青春乃至大半生精力都浪费在应试和考场上,虽后虽然中了举人,但是没有由此而建立功业,反而因狂喜而发疯,失掉了全部精力,变成了一具真正的木乃伊。这篇课文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这样断课就如同“影视广告”,有助于调动学生求解新知的积极性。

四、提挚要点,结语断课

一节课即将结束,教师把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要点用寥寥数语作结,有些运用性很强的课,断课时还可以把讲述的内容要点编成几句歌词或顺口溜,便于学生巩固记忆,象“标调口诀”,“句子成分划分口诀”等都很有利于学生较快记住知识要点。提纲挚领式的断课,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知识。

总之,断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断课语是教师学识、智慧、口才、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精彩的断课需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巧妙设计,灵活创作。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节课的断课,并善于总结和研究,就一定能找到更新、更好、更切合教学实际的断课方法。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一节课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斯诗私塾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