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准?深

2013-04-29 07:37魏付坤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郑和历史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虽然,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生成问题,但是,实践证明,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是少的,且是浅层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前提下进行预设,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解决或引导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恰当的问题设计具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能力等功能。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呢?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我们应遵循三字诀——趣、准、深。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为例谈一谈。

一、趣——激发好奇心,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科具有久远性、具体性、综合性等特点,使得年龄较小的初中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意志、情感等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又因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是所谓的“小科”或“次科”,这种“地位”使得学生不大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些就要求历史学科教师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为“重头戏”。同样,问题设计的第一要诀也是“趣”,要注重激发学生好奇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的“踏寻郑和路”活动设计的第一句话是“探险郑和下西洋之路的‘驴友们出发吧!”,学生一听,立刻兴趣大增,因为“探险”是学生向往的活动,“驴友”是当今时尚的“热词”。

学生一听,也立刻兴趣倍增,因为“辩论”正是处于争强好胜年龄的学生所喜欢的活动,而“与美国队辩论”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准——“针”扎在问题根本处,“线”穿于重点难点中

课堂上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课堂显得很呆板,学生们胆战心惊,深怕老师会叫他回答。最后教师不得不“百般启发”,学生只得“连猜带蒙”才勉强答了出来,这样的“问题解决”根本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谈不上有效性。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出在了问题设计的“准”字上。

问题设计最忌大而空,应该尽量范围小、针对性强。应把突破口选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上,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让学生钻进教师的“圈套”去寻根问底,直到问题完全解决。

比如,针对另一个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设计的活动是“感悟伟人魅力”:

一个人的魅力在于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本课学习的郑和、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正是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而成就了壮丽的事业。

请你说一说戚继光有何人格魅力?并以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其中“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即是提示语,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评价戚继光,为学生准确回答问题埋下了伏笔。“以史实论证你的观点”一语则引导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的教学难点是“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为此,设计的活动是“踏寻郑和路”:

1、将书本“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补充完整。

红笔:标出①刘家港 ②亚洲 ③非洲 ④西洋的范围

蓝笔:标出①印度洋 ②孟加拉湾 ③阿拉伯海 ④波斯湾 ⑤红海

2、演示课件,探寻郑和的足迹。(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

这个问题设计,通过括号中的学习指导达到了“范围小、针对性强”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回答问题既条理清晰又准确完整,不仅轻轻松松地突破了难点,还使学生初步学会了 “左图右书”、史地结合的方法。

问题就仿佛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和线,扎在问题的根本处,穿线于重点难点中,还连接了师生的导引与主体运行。我们只有精心设置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维使重难点迎刃而解,从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掌握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在思考中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3、深——促使思维由感性向理性飞跃。

上海特级教师李惠军在《我思、我行,故我在》一文中说:“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环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华丽炫目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法等等。鲜活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和学术概念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浅薄。”

其中的“互动” 之所以“不知所云”、“论辩”之所以“游移离散”、历史课堂之所以“苍白与浅薄”,一个主要原因是问题设计过于繁琐、直白。“繁琐、直白”的问题在课堂上 “遍地开花”,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实际上很多问题没有科学的指向,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的是为何而来。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是无益处的。

因此,问题设计忌繁而浅,应精而深、答案开放。

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历史思维,这是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层反应。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不可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另外,答案应是开放的,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从而以“精问”促“深思”,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领域,学生思维达到飞跃。

比如,“掌握读书之道”活动的设计:

“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方为学习读书之道。”这句话是说:读一本书,首先要边读边分析、思考以汲取更多的知识,这样书就读“厚”了。书读“厚”之后,要会综合、高度概括,汲取精华,即所谓把书读“薄”。 设计知识结构示意图是进行化繁为简、把书读“薄”的好方法。

下面是老师改编自互联网上的一副示意图。请你讲一讲这副示意图的含义。

这样设计,不仅引导学生结合知识结构示意图回顾了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了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还通过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分析得出了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落后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遵循问题设计三字诀,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架桥。“趣”使历史课堂教学鲜活而生动;“准”则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深”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再“苍白与浅薄”,而显得厚重又深刻。

作者简介:

魏付坤同志,女,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首批名师、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篇论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教师教育》、《教师报》等刊物。

猜你喜欢
郑和历史课堂教学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