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3-04-29 00:44李海容
语数外学习·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难题积极性课外

李海容

一、数学有效性教学理念

在数学教学标准中,人们已经明确地指出,教学目标应该被细化成四个方面: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教学技能,这四个方面在教学中不断被总结出新的教学内容。今后教学方向,也是围绕该准则进行教学。人们对数学学习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数学知识不仅是“客观性”知识,而且还是“显性”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被灵活运用,它不会因为时间推移,不会因空间改变,更不会因为人的因素发生改变。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不同,它属于未来事业。在以上的四个层面教学中,每个层面都需要得到落实。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明确自身位置,转变教学角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课堂中重视学生的观点,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角色要趋向于活动组织者、合作者或者是引导者,主体位置应该属于学生。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以灵活地学习。数学是一门需要交流和沟通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积极地创设情境教学

创设出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转化学习方向,树立新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认识能力。问题情境提出,学生可以在有趣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进行情景创设时,需要把握服务原则。这些创设的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它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才更容易,教师授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这些“情境”的设置,主要是突出学习的主题,学生掌握了数学学习技巧之后,数学思维能力渐渐形成。很多学生没有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在应试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只是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进行教学。没有较好的学习设备,学习数学完全由教材和教师在授课中获得。学习范围非常小,学生延展性差。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非常大,使得学生从抽象式学习数学渐渐地趋向于具体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

三、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

众所周知,学习策略非常繁多,要寻找到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策略,这样才可以做到灵活应用。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复述策略以及内容理解策略、问题表征策略以及应用知识解题策略、反思策略以及求解策略,等等,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缜密的数学思维,学生可以根据解题技巧进行解题,提高了解题效率,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拥有反思和总结习惯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效率要好些。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检讨自己的行为,对那些不熟练和掌握不牢固的知识能够在私下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在反思过程,思维得到优化,学生更能把握问题本质。

四、提高课堂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一直是学校提倡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教学中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善于团队学习。遇到数学难题,学生们一同努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寻找解决方案。数学难题在短时间内被解决,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学生不善于合作学习,喜欢埋头苦读,大量的数学难题堆积起来得不到解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应该融入集体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提高。合作学习需要组建学习小组,每个组员之间相互合作,进行讨论。将数学难题摆出来,并且一一解决。从他人呈现的数学问题中,加之自己提出的数学难题,在一并处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达到完全掌握的效果。

五、重视课外学习

目前课堂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很多时间浪费在课堂中。随着课改脚步不断推进,需要不断地完善课堂学习,保障学生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学习。这里提出的课外学习,指的是在“课前、课后”这两个阶段,还有周末时间。在这些时间内,学生要转变思想,重视课外学习,不能只是依靠教师讲解,忽视了自己的复习吸收。在思想上要转变想法,好好利用课外时间,保障课外学习的效率。学生学习需要拥有良好的环境,需要安静的场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高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成绩,做好总结和反思工作。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课外学习,是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升华,丰富课堂学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完善。

随着课改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要跟上课改教学的需求,教师要不断地转化教学方法,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将最有效的教学技巧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难题积极性课外
借调难题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难题大作战
巧解难题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