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海量信息面前,网络新闻编辑面临发现新闻和新闻把关的双重压力。网络传言蕴藏新闻富矿,新闻编辑要辩证对待传言与谣言。既要善于利用网络传言,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也要善于识别谣言,实现从严把关。
关键词 传言 谣言 新闻发现 编辑 叙事
罗卫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文化研究路径下的网络谣言传播与防范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12C0612)。
一个最新的变动在未经证实之前的传播就是传言。任何人不可能亲身见证或经历世间的所有人事,因此我们对世界的印象最初与传言相关,人类文化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说与传言密不可分。广义的谣言等同于传言。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与事实不符、别有用心的传言称为谣言。新闻报道之于传言,有极深的亲缘关系。首先,许多新闻线索来自于传言;其次,记者、编辑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证、阐发传言,解剖、澄清谣言,让人们了解事实真相。作为一位网络新闻编辑,总是希望以新、奇、特的信息增加网站点击率,而这些信息最初往往处于传言状态。这样做就有传播风险,因信息处理量大、时效性强、点击率有要求,一些不实信息就有可能逃过网络编辑的把关,在网上进行病毒式传播,混淆视听,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网络新闻编辑时时面临获取最新信息与新闻把关的双重压力,这需要他们有较强的新闻发现与谣言识别能力,并能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使两种能力在相互促进中提高。
一、从传言中发现新闻
传言是一些要素不全、细节不明朗、真假不确定的信息碎片,其中却蕴藏着新闻富矿。要从海量不确定的网络信息中获取新闻线索,必须培养较强的新闻发现力,这是新闻敏感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认为,新闻发现力就是善于发现新鲜事物,并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一书中概括了发现力的6个方面:发现或找到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没有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发现或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真相;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苗头、新动向,准确预测和描绘事物的发展趋势。[1]
受点击率的影响,网络新闻选择标准更加侧重新闻价值而不是宣传价值,其新闻价值标准与传统媒体新闻价值标准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传统新闻价值标准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但由于网络新闻价值的评判主体草根化,编辑会根据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来进行新闻选择和版面编排。比如,一些网站会将点击率高的新闻排在首页,且按点击率确定其顺序,网民的关注度因此成为新闻选择的首选标准,民间议程主导了网络媒体议程。网络新闻价值更加重视影响力、接近性和趣味性标准,一些反映老百姓需要、呼声及其他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效新闻成为网络热点话题。网民寻求欲望的虚拟化满足让网络变成一个虚拟的“欲望都市”,一些未经证实但能满足受众低层次需要的传言也在网络中大有市场。某些编辑会不自觉地将“星”“腥”“性”的选择标准排在其他新闻价值标准之上。
除了依靠官方渠道、其他组织机构、新闻线人等传统渠道获取新闻线索之外,网络新闻编辑还可以从网络等新媒体中发现猛料,抓到活鱼。各种自媒体如论坛、社区网站、博客、微博、聊天工具、手机短信中充斥着海量未经证实的传言,这些信息接地气、时效性强、信息面广、更新速度快。尤其在突发性事件中,自媒体传言屡屡跑到官方信息前面,相比传统新闻来源,我们更加容易从中获取具有时效性、独家性和内幕性的信息。
作为认识主体,网络编辑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修养。知识修养为编辑发现新闻编织了一张网,决定其信息过滤能力。编辑要洞悉时局,了解舆情,通过各种途径把握近期舆论焦点热点,感知社会心理。根据关注度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从网络中发现新闻的常用办法。微博、论坛、博客等自媒体一般会自动统计访客数量,关注度高的信息自然成为新闻线索的首选。网络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能够带来较高的关注度,这些人信息灵通,有各种组织背景,其成分多为知识分子、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知名人士或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发布者,他们发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网络编辑还要深谙辩证法,善于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从一般信息中发现其特殊新闻价值的本领。网上一些信息看似孤立、关注度不高,但我们可以将其放到当前整体时局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寻找其与相关事态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未知作出科学预测。如英国记者露丝·史密斯看到“钢铁和羊毛股票要上涨”的消息,立刻联想到“马上要打仗了”。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曾提出记者要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耳朵能听,手能写。[2]网络新闻编辑也要学会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由显达隐。新闻价值标准有具体的运用语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现象在非常时间、非常地点就变得不同寻常了。美国驻莫斯科首席记者杜德尔是如何发现前苏联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去世的?据说这位细心的记者通过观察发现,前苏联国防部大楼平时晚上只有四处亮灯,但这个晚上却整栋楼灯火通明,而且附近还增加了卫兵和巡逻队,结合此前有关安德罗波夫生病的传言,由此判断他去世了。
网络编辑要具有极强的整合思维能力。论坛、微博、短信、聊天信息等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多是简短的信息碎片,要想窥知一条信息所暗藏的全貌,需要动态跟进,整合从各处看到的相关信息。随着事态的发展和关注人数的增加,不断会有事件最新进展和更真实有效的信息出现,如果根据一条信息就作出仓促判断,容易落入网络谣言的陷阱。网络具有超链接功能,类似的新闻信息间具有互文性,网络新闻编辑要善于横向和纵向比较,核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及不同人士、不同媒体在不同场合下所发布信息之间的细微差异,作出正确判断。
与信息爆炸相伴随的是信息匮乏,如何不至于迷失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而一无所获,网络新闻编辑要在头脑中建构一张现有网络媒体的全景图,对各网站的信息分类特色了然于胸,能够快速通过合适的媒体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参与网络信息体验是一种无形的采访。可以通过开办个人博客、微博,加入社区网站,参与网络信息交流、问卷调查,浏览手机报,在信息体验中掌握舆论动态,把握社会风向,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也可直接通过电子邮件、QQ聊天等形式进行网络采访,有针对性地获取新闻信息。新闻发现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要能够做到全天候在网中漂流,不间断开放自己的接收器官,在有形与无形的采访中发现新闻。
二、在新闻发现过程中识别谣言
谣言看似异常符合新闻价值标准,迎合人们的期待视野,且在叙事技巧上契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在发现新闻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掉入谣言的陷阱中?这首先是一个伦理问题,其次才是一个业务问题。从传播伦理入手,可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
网络新闻编辑应摒弃点击率崇拜。正如经济领域的自由市场一样,网络这个所谓的意见自由市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是点击率这只“手”所不可控制的。人类天然的欲望通过网络得到满足和膨胀,所谓“星”“腥”“性”的信息搭上点击率的便车就会抢占民间议程;在群体极化效应下,一些非理性诉求极度膨胀,将成为冲垮社会秩序的洪水。因此,既要发挥各类自媒体的自主性,尊重人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技术性过滤、网民身份识别及网络协议规范上完善网络的自我管理,也要强化和优化网络编辑的把关人作用,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防范和化解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中蔓延。网络编辑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着眼于网站的长期发展,把建设健康向上、和谐鼓劲的绿色网站作为发展理念;应坚持真善美标准,杜绝“审丑”风,引导受众健康的审美趣味;要树立大局观念,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过分炒作社会阴暗面,打造阳光网络;要强化法治观念,尊重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保守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机密;同时要恪守职业道德,不搞商业炒作,不用网络作为牟取私利的平台。
要阻断谣言进入网络,编辑还必须有一双识别谣言的火眼金睛。谣言经常戴着面具混杂在真实信息中。为增强谣言的权威性、客观性与可信度,谣言始作俑者通常会寻找一个合适的代言人,“有人说”“据可靠消息”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有一些谣言通过假借某权威机构或社会知名人士发布。如在2012年9月的中日钓鱼岛危机中,一则“中日海军交火”的谣言分别假托“路透社”和“新华网”的名义发布。
不要过于迷信网络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即使对一些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也要认真核实。一些人为增加网络关注度去获取或维持社会地位,经常以各种方式发布一些小道消息赚取点击率、回帖率或转发率。笔者对包括人民网2012年评选出的近年来“十大网络谣言”在内的26则较有影响的谣言(2007-2012年)进行调查统计发现,易于接近网络且上网时间充足的人容易传播网络谣言,这其中既包括经常泡网吧的无业游民,也有经常利用电脑学习或工作的人,如大学生、教师等,一些网络谣言甚至出自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如在2012年钓鱼岛危机中出现的6则谣言,其中有3则出自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如来自“路透社”的“钓鱼岛中日开战——一号战报”谣言出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某的博客。
为掩盖谣言背后的动机,谣言作者总是设法对谣言进行包装,以特定的叙事方式吸引受众眼球。刻画细节、制造冲突、留置悬念、煽情、图文并茂、声画兼备等手段成为现代网络谣言的发布技巧。即使是最敏感的事件,一些谣言发布者也能对其进行故事化、娱乐化的处理。重庆悍匪周克华被击毙后,网络上关于周克华之死的谣言完全像一部故事化的连续剧。在漫天飞舞的谣言中,我们看到了谣言刻意制造矛盾冲突的痕迹,如“警察击毙便衣警察”“民众不信任官方”等。一位署名陈子河的网友汇总了网络上的各类质疑,以图片形式运用几何学知识对比分析被击毙者与警方发布的周克华标准照,在博客中国和博联社发布了“‘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的帖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该网帖被删之后,网上竟然出现了《被击毙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陈子河》的乌龙帖。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新闻编辑要克服煽情与标新立异的冲动,用质疑的精神应对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质疑,揭开网络谣言的华丽面纱,及时用事实真相化解谣言。
网络谣言的话语选择一般采用特定的叙事框架,以激发受众的集体无意识。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一些永恒的叙事母题。比如“爱国”“孝道”“均富”“平等”“扶弱锄强”等等,这些理念已渗入民族心理,成为集体无意识。一些网络谣言为了造势,以这些传统叙事母题为框架,设法激活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比如在钓鱼岛危机中,谣言“长沙一少女被三个爱国青年轮奸”,将“性”“爱国”“弱小者”等元素汇集到一起;而谣言“广州两名带头打砸抢犯罪分子是日本间谍”中,则有“暴力犯罪”“间谍”“阴谋”等元素。近年来,“艾滋病”“食品安全”“民族矛盾”成为敏感话题。一旦这几个话题结合到一起成为一则谣言,其影响力空前。谣言背后具有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网络新闻编辑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热门话题。
结 语
总之,新闻发现与谣言识别是相辅相成的。识别真假信息是培养新闻发现力的应有之义,我们要用新闻伦理的闸门防范网络谣言,以精诚的专业精神鉴别信息真假。在新闻发现过程中,应不被常识所蒙,不为群言所动,不被社会心理预期所误,不为异常符合新闻价值标准的信息所惑。要辩证对待网络传言,对于网络传言不必杯弓蛇影,也不要不闻不问或一堵了之;要科学利用网络传言,在谣言识别中洞悉舆论动向、把握社会心理,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高新闻发现力。
参考文献:
[1] 南振中. 记者的发现力[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吴廷俊. 中国新闻史新修[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