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淑芝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咏钱诗的品评,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古代咏钱诗有痛斥拜金主义的作品,也有认为金钱是无用之物的作品,还有公正地论述金钱功过的作品,表达了古人对金钱的辩证认识。通过品味古代咏钱诗,教育学生对金钱应持正确认识和态度。
关键词:拜金主义 咏钱诗 金钱功过 金钱观
自从人类发明了金钱,追逐财富、膜拜金钱的思想相继而生。欺骗、盗窃、贪污、抢劫等罪恶现象充斥人间。古代诗人对丑恶的拜金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揭露、深刻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
一、古代咏钱诗,最令我们欣赏的是痛斥拜金主义的作品
东汉赵壹的《疾邪诗》揭露了当时取士用人看重钱财而轻视学问的事实:当时的贤德之人,是有钱的富贵者;穷人纵使满腹学问,也只能落魄潦倒。金钱的多寡成了衡量贤愚的标准!金钱如果与名誉、地位划了等号,善恶颠倒,正义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现象就会出现。
二、另一类古代咏钱诗与拜金主义相反,视金钱为无用之物
清代张笃庆的《杖头钱》是引人注目的作品:
富莫富于杖头钱,贫莫贫于严道之铜山。
铜山铸钱万万千,到头不得名一钱。
杖头百钱真我有,取自杖头且沽酒。
今日百钱今日醉,得钱沽酒常酣睡。
君不见,何曾一日食万钱,便欲下箸心茫然。
洛阳离乱救不得,纵饶沽酒无颜色。
眼看荆棘埋铜驼,钱乎钱乎奈若何。
首句是全篇的主旨,杖头钱,比喻钱少。为何说仅有点“杖头钱”的人是最富有的呢?下文从钱多和钱少两种情况展开描写和议论。先用汉代邓通的暴富暴贫为例说明贫富无常,钱多无用,在一定情况下钱多反而有害。诗的“君不见”以下两句,又举晋代人何曾为例,说钱太多的人吃喝都不畅快,何曾由于金钱无数,吃饭时菜太多,想下筷子,但不知吃哪样好。诗又进一步指出像何曾这类有钱人,不仅吃喝不畅快,而且也救不了洛阳离乱和国家灭亡,对己对国皆无益处。何曾身为晋朝丞相,在他死去两三年后,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他生前未能为国铲除乱根,死后更无能为力。总之,富翁邓通最后穷死,何曾钱多公私两无用,皆不如有几个杖头钱就及时行乐好。在金钱万能的社会,诗人如此鄙视金钱,讽刺金钱无用,是别具慧眼的。诗写得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是一首很有意义的咏钱诗。
清代乾隆朝的著名诗人袁枚,也写过一首《钱》诗抒发感慨:
百物皆可爱,惟钱最寡趣。
生时招不来,死时带不去。
这首小诗,风趣地指出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品,都是有用的,唯独金钱无多大趣味。金钱能够换取一定程度的物质或精神生活,但如果丧失了交换商品的能力,金钱就是一堆废纸!
三、第三类古代咏钱诗,较公正地论述了金钱的功与过,表达了古人对金钱的正确认识
明朝著名画家沈周《吟钱》诗写道:
个许微躯万事任,似泉流动利源深。
平章市场无偏价,泛滥儿童有爱心。
一饱莫充输白粟,五财同用愧黄金。
可怜别号为赇赂,多少英雄就此沉。
这首诗描述了古代钱币的功能。钱币充当着万物交换的媒介,这是功劳。正因为钱的作用大,所以青少年容易产生贪爱之心。有些青少年为获取金钱,竟不择手段,盗窃抢劫,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更有人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用金钱行贿纳贿,最后身败名裂。这是金钱的罪过!客观地看,金钱有利害双重作用,但利是主要的。它对于促进商品的交换,方便人民生活,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至于金钱的罪恶,那完全是掌握它的人制造的,又岂能由无生命无意识的金钱承担罪过呢!
清朝大诗人袁枚有首《咏钱》诗,阐明了对金钱应持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首联说,人的日常生活琐事离不开金钱,所以钱也常使人烦愁。诗的颔联承接首联说:会用钱的人,何尝不是俊才,口不言钱的人未必是清白人物。其实这都是假清高,世界上谁也离不了钱。口不言钱未必清高,百方聚敛也大可不必。诗的颈联就用两个历史故事阐明了这个道理。出句暗指《后汉书》所载永乐太后贪财聚金之事。后来,在大将军何进发动的宫廷政变中,永乐太后忧恐成疾而死,所占金钱尽弃之于人。对句“屡见铜山一夕休”指的就是前文所说西汉文帝赐宠臣邓通铜山,让他铸钱发财的事。人们从这两件史实,可以看出人生贫富难定。富与贫,多与少,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
中国古代咏钱诗表达了古代诗人的金钱观。我们通过品味咏钱诗,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金钱是光荣的!如果用不正当手段获取金钱,金钱就是肮脏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亲情、友情、健康比金钱更宝贵。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去赚取金钱。
参考文献:
[1]张小雷.古人咏钱诗趣[J].知识窗,2007(3).
[2]李灵年,李泽平.袁枚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
[3]卢布林.古诗与古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2).
[4]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
[5]周舸岷.袁枚诗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