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的动词本来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动词,其深层结构也是迥然不同的。但是,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构由于不同的原因,在表层结构里呈现出一系列类似的特点。其中,深受研究者瞩目的是在表层结构里本来不能带宾语的这两个结构里仍然出现带宾语的现象即:“保留宾语(Retained objects)”。本文通过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之间的比较,分析其带保留宾语的不同程序和特点,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作格结构 被动结构 保留宾语
一、引言
作格结构(Ergative verb)和被动结构的动词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动词,其深层结构迥然不同。具体地说,作格结构的动词原本是不带外主目语,只带内主目语(逻辑宾语),因此它不能指派宾格而以受事或客体为其内在论元的动词,可谓是深层无主句。与此相比,被动结构(Passives)的动词原本能带外主目语和内主目语的及物动词,能授予宾格,但是通过及物化失去了其受格的能力,因此逻辑宾语为了得到格不得不进行移位。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构由于不同的原因,在表层结构里呈现出一系列相似的特点。其中,深受研究者瞩目的是在表层机构里本来不能带宾语的这两个结构里仍然出现带宾语的现象即:“保留宾语(Retained objects)”。
下面先分别谈一谈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带保留宾语的深层结构,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归纳出一些相似性和差异性。后边通过深层结构图式表,对作格句、中动句、致使句与被动句的结构关系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作格结构与被动结构的保留宾语
汉语的被动句是将逻辑宾语从深层结构中动词后的位置移至表层结构动词前的位置,并加用“被”(或者“叫”“让”)构成的,这是汉语被动句的基本构造方式。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汉语被动句中的逻辑宾语并非整个地从动词后移至动词前,而是其中一部分移至动词前,另外一部分留在动词后原位置,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被动句。本来可以整个移走的宾语却在动词后位置保留了一部分,这类宾语可称为“保留宾语”。比如,“李思被打伤了一条胳膊。”“张三被杀了父亲。”等。此外,按照“Burzio定律”作格动词也不能只派宾格,因此在深层结构里的受事宾语移至主语位置以得到格。但是,作格动词后面也常常出现宾语,即逻辑宾语没有移走,保留在原宾语的位置。如,“张三掉了两颗门牙”“张三死了父亲。”等。这些宾语也应该叫作“保留宾语”。(徐杰,1999)
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的动词初始动词的性质不一致,如作格结构的动词本身是表示存现的动词,不具备给宾语授格的能力,因此宾语名词移至主语位置去获格。而被动结构的动词初始是个能授予宾格的及物动词,但经过作格化①后动词失去授格能力,因此产生宾语名词的移位。两个结构的动词的本质属性虽然不一致,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在表层结构里表现出同样的特征,则不能授予宾格、产生宾语移位。那么,所有的作格结构与被动结构的动词在表层结构里都不带宾语名词短语吗?并非如此。按常理,作格动词和经过作格化的被动动词在表层结构里不能带宾语,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后的宾语名词中的一部分不移位而留在原位。下面,我们比较两个结构保留宾语的生成结构,并探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生成结构的比较
1.作格结构的生成结构
与非作格动词不同,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致使动词)只带受事或客体角色的内在论元。换句话说,它在深层结构里,只带受事宾语、不带施事主语,但按照“Burzio定律”不带外主目语的动词不能授宾格,因此作格结构里的受事宾语也不能得到格②,为了得到格移至主语位置去,就相当于“受事主语句”。下面看例子和图式。
(1)小李唱哭了。
作格动词“唱”没具备授格能力,因此受事宾语“小李”移至主语位置,得到主格。
例(1)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如下:
a.[e] 唱哭了 小李。 [深层结构]
b.小李 [e] 唱哭了 t。 [表层结构]③
按照这些原理,作格结构的受事宾语在动词后面不能得到宾格,所以移至主语位置,得到主语格。但是,有些结构格动词的后面出现了宾语名词。如“张三掉了两颗门牙”。Belletti(1988)曾提出部分格(partitive case)的概念:被动结构的动词虽然因作格化失去了赋予“结构格(structural case)”的能力,但仍能赋予“固有格(inherent case)”或部分格。按照Belletti的说法,徐杰(2003)将“张三掉了两颗门牙。”分析出如下的深层结构。
“掉”没有指派宾格的能力,但能指派部分格。
我们同意“作格动词没具备授格能力,但还具备给宾语名词授部分格的能力”,因此给中心语宾语授予“部分格”。我们不支持作格动词能授予主格的说法。因为从格理论(Case Theory)的角度来看,在句中充当主语和补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能从动授格(assign Case,赋格)成分处得到格。授格成分必须是中心语,共有三个:动词、介词和时态分句的屈折语,其中动词和介词给其补语授宾格,时态分句的屈折词给其主语授主格。图示如下。
从上图可知,动词给后名词只能赋予宾格,时态分句的屈折语才能给主语主格。但是,汉语结构里并没有像英语那样的时态分句的屈折语,因此我们假设汉语的主语位置本身拥有能赋予主格的能力。汉语主语位置虽然能赋予主格,但若已经有格的名词向这里移位的话,它不授予主格、有活跃性。关于汉语主格的问题,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动词对后面的宾语能指派部分格,但决不能对移至动词前面的宾语指派主格,它只能是在其他动词的后边或主语位置上获得格的。
假设作格动词只能给“真正的受事宾语”——中心语指派部分格,而不能给非真正受事宾语——定语指派格,因此没有授格的定语名词为了获得格而移至主语位置去。假设的根据是,作格动词带保留宾语的重要条件就是移位名词与保留宾语之间有领有和隶属关系。比如“张三掉了两颗门牙”中移至主语位置去的名词“张三”和“两颗门牙”之间有领有和隶属的领属关系,从而用“的”字来连接。因此,对“张三掉了两颗门”的生成结构得出如下的分析。
作格动词“掉”没具备授格能力,只具备指派“受事”题元角色的能力。因此“掉”首先给整个受事宾语(定语+的+中心语)“张三的两颗门牙”指派受事题元角色,而不能只派宾格。但“掉”能给真正的受事宾语(中心语)指派“部分格”,给中心语宾语“两颗门牙”指派部分格,而没能获得格位的定语名词“张三”为了获得格位移至主语位置,以获得主格。
2.被动结构的生成结构
按照动词的被动形态变化吸收了主语所承担的“施事”题元角色,同时也吸收了动词补语的格,则使动词丧失了给补语授予结构格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格吸收(case absorptio)”。换句话说,被动形态的动词犹如一个“残废动词”,既没有能力给主语位置分派题元角色,也没有能力给补语位置授予格结构。但是,尽管如此,句子的屈折词I仍能给主语位置授予结构格。
邓思颖(2004)假设,汉语的被动结构是由“作格化(ergravization)”推倒而来的。换句话说,本来能指派宾格(accusative)的及物动词经过“作格化”后,失去了给宾语指派宾格的能力,因此没得到宾格的受事宾语为了得到格位而到主语位置移位(movement)。
首先,我们按照邓思颖(2004)的假设,将“被”字视为轻动词④,如果“被”是轻动词,它能引导动词短语(VP),这里的动词短语有v*和V的两种。而且,我们还假设被动结构是由致使结构而派生的。因此,我们认为跟作格结构不同,被动结构的受事宾语并非从主动词获得格,而是从“v*”获得宾格。因此,被动结构的主语并非是“主格”,而是“宾格”。而且,带保留宾语时产生宾语移位并非是为了获格,而是因“定语名词移位”而形成的。
下面,分别看一下短被动句和长被动句的例子和其结构图式。
(2)张三被偷了一个钱包。(短被动句)
动词“偷”先给整个宾语(定语+中心语)指派“受事”题元角色,而v* 给他们只派宾格。其中,领有名词(定语)按“领有名词提升”原则而往上移。
正如上图显示,首先及物动词“偷”经过作格化失去了指派宾格的能力,而只能给其深层宾语“张三的一个钱包”指派“受事论旨角色”。假设被动结构是从致使结构派生出来的。因此,这些宾语为了获得格,先移至动词的前面、“v*”的后面移位,从“v*”获得“宾格”。然后,因“领有名词提升移位[5]”而领有名词——定语名词移至主语位置去。然后,“v*”的位置是空的,因此动词短语“偷了”插进了“v*”的位置去。可见,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的宾语移位的原因是不一致的。
徐杰(1999)用Belletti(1988)所提出的“部分格”或“特殊格”的概念来解释被动结构的保留问题。例如:
与作格结构不同,被动结构是从致使结构派生出来的,而且把“被”认为是轻动词,它能引导两个动词短语,即“v*P”和“VP”。因此,上图所示,中心语宾语名赋予格位的是“v*”,而并非主动词“V”。
被动结构从致使结构而来假设有如下优点:第一,若按照作格结构的部分格来要解释被动结构的保留宾语的话,虽然能解释短被动结构,但不容易解释长被动结构。第二,能解释长被动结构的接应代词和保留宾语问题。第三,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与经过作格化的被动结构动词的本身词类是不一致的,前者为作格动词,后者为及物动词。因此,被动结构的动词能转换为致使结构,但作格动词本身是没具备授宾格能力的存现动词,因此它不能转变为致使结构,也不能转变为被动结构。可以说“张三死了父亲。”或“张三掉了两颗门牙”,但不能说“张三被死了父亲。”或“张三被掉了两颗门牙。”可见,被动结构是由致使结构派生出来的。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长被动的例子和结构图式表。
(3)李四被张三打伤了一个胳膊。(长被动句)
长被动句带显性的施事名词短语,清动词“被” 给它只派“与格”和“施事”题元角色。主动词短语“打伤了”插进“v*”的位置
从中可知,短被动句和长被动句的深层结构是一致的,就是前者和后者的施事名词分别为隐性和显性之差。因此,与短被动句一样,整个宾语(定语+中心语)从主动词获得“受事题元角色”,但不能获得宾格。因此,先移至动词前、v*后的位置,从“v*”获得宾格。按照“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原则,定语名词“李四”移至主语的位置去,它不是因要获格尔移位。但这里值得要强调的事,短被动句里施事名词是隐性出现的,因此它不需要格位,但长被动结构的施事名词是显性出现的,需要格位⑤。我们的假设是施事名词从轻动词“被”获得“与格”和“施事论元”。
三、作格结构与被动结构保留宾语的比较
上面通过作格结构与被动结构动词带保留宾语的深层结构分析之后,能够发现两者之间有一系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下面,归纳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相似性
1.主语名词跟保留宾语间有领属关系
虽然,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的动词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一类是传统的不及物动词,一类是及物动词。但是,各自由于不同的原因,最终呈现出许多类似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两个结构动词后留下的保留宾语跟向主语进行移位的受事主语之间都有广义上的“领有/隶属”关系。因此,它们之间能以“的”字来连接。
1a.作格结构:
(4)张三死了父亲。→张三的父亲
(5)刚才我出去时,他儿子来了电话。→他儿子的电话
(6)军校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军校生动活泼的局面
(7)我这下子可立即沉了脸。→我的脸
1b.被动结构:
(8)张三被杀了父亲。
(9)有人被偷了东西。
(10)他被人家开了个大玩笑还不知道。
(11)他果然被人剪去了辫子。
(12)厨房的剩菜被吃了一半。
(13)他被老师提了名字。
2.领有名词的提升移位(Possessor Raising Movement)
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代保留宾语时,主语和宾语之间往往呈现出领有/隶属的关系,用“的”字来连接。两个结构里的领有名词(定语名词)从深层宾语中的地位上移,动词后面留下的保留宾语都是隶属关系的中心语名词。按徐杰(2003)的说法,这就叫“领有名词的提升移位(Possessor Raising Movement)”。但两个结构里,产生领有名词移位产生的原因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作格结构里的领有名词是为了得到而移位,被动结构里的领有名词则因“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原则而产生移位。
下面简单比较两个结构里领有名词移位的深层结构。
2a.作格结构:
(14) 张三死了父亲。
[e] 死了 张三的父亲。 [深层结构]
张三 死了 t(的)父亲。 [表层结构]
领有名词(定语名词)为了得到主格而移位
b.被动结构:
(15)有人被偷了东西。
[e] v* 有人的东西偷了。 [深层结构]
有人 被 [e] 偷了 t(的)东西 t。
[表层结构]
领有名词按“领有名词移位”原则而移位
3.保留宾语的不定指性
按照生成语法学的研究,获得部分格的名词必须是无定的,(Belletti,1988)呈现了一种所谓“无定性效应”(Definiteness Effect)(邓思颖,2004)。与个指派部分格的作格结构不同,被动结构的动词不能指派部分格,但动词后边还出现保留宾语,而它们大部分都呈现出不定指性的特征。不同的是被动结构里保留宾语的不定指性并非是必要的条件。尽管如此,不妨把保留宾语的不定指性归纳认为两个结构的类似特征。下面看例子。
a.作格结构:
(16)塌了一跳墙。
(17)昨晚死了一个东北人。
(18)倒了一面墙。
(19)走了一班学生。
b.被动结构:
(20)李思被打伤了一条胳膊。
(21)在萧山境内车窗玻璃被打了一个洞。(现代汉语语料库)
(22)男子的脸上开始浮现出焦虑,左边的脸颊就像是被画了一道伤痕般流下了汗水。(现代汉语语料库)
(23)门很厚,很结实,木头外面包裹着铁皮,中间却被穿了一个洞。(现代汉语语料库)
(二)差异性
1.施事名词短语(agent NP)
作格结构的动词的特征是只带内在论元,因此只能指派受事或客体论元,不能指派施事论元。但与此相比,被动结构动词的特征是他们本身是个及物动词,能授予宾语,但经过作格化,失去了授予宾格的能力。换句话说,被动结构并没有受到不带施事论元的限制。我们认为被动结构是由致使结构派生出来的,它一般带施事外在论元,但这些施事论元在短被动结构和长被动结构里分别以隐性和显性出现而已。下面,我们看短被动和长被动句的深层结构。(作格结构省略)
a.短被动句:
(24)李四被偷了一个钱包。
[e] v* 李四的一个钱包 偷了。
李四 被 [e] 偷了 t 一个钱包 t。
施事论元隐性存在
b.长被动句:
(25)李四被张三偷了两百块钱。
张三 v* 李四的一个钱包 偷了。
李四 被 张三 偷了 t 一个钱包 t。
施事论元显性存在
2.授格的对象和部分格
作格结构动词虽然没有授格的能力,但对隶属名词(中心语)能赋予部分格,而没有受格的领有名词为了获格而往主语位置移位,得到主格。但与此相比,被动结构是由致使结构而派生,因此整个宾语名词(定语和中心语)从“v*”受到“宾格”,但按照“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原则”而移至被字的前面去,而不是为了获得主格。再次比较两个深层结构之差。
a.作格结构:
(26)张三死了父亲。
[e] 死了 张三的父亲。 [深层结构]
张三 死了 t(的)父亲。
动词给中心语名词授予“部分格”,没有得到格位的定语名词移至主语位置去,获得“主格”
b.被动结构:
(27)有人被偷了东西。
[e] v* 有人的东西偷了。 [深层结构]
有人 被 [e] v* t(的)东西 偷了。
v*给整个宾语(定语+中心语)授予“宾格”,按照“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原则,定语名词往上移。
3.没有领属名词时,宾语能出现的位置不同
若主语和宾语之间没有领属关系或只带中心语宾语名词时,宾语出现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说,若没出现领属关系或只带一个宾语时,作格结构里的宾语能在动词前后出现。与此相比,被动结构的宾语必须出现在动词之前,不能出现在动词之后。这是由于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动词的本性不一致而形成的。作格结构动词本属于非宾格动词系列的,他们本身不能给宾语指派结构格,在深层结构里只带受事宾语的无主句。因此,它在动词之前或动词之后意义没有任何变化。例如:
(28) 来了一个客人。
(29) 听说村里来了贼,一个个飞快地穿衣下床。
(30) 讨论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
(31) 可让我担心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 。
(32) 月亮被地球的阴影所遮掩,这时即月食发生了。
(33) 船沉了,命未丢,不幸之中算大幸。
(34)“徐承宗这个败家子儿呀,气死了他爹,赌输了钱。
(28) 一个客人来了。
(29) 听说村里贼来了,一个个飞快地穿衣下床。
(30) 讨论中,两种不同意见出现了。
(31) 可终于还是发生了让我担心的事。
(32)月亮被地球的阴影所遮掩,这时即发生了月食。
(33) 沉了船,命未丢,不幸之中算大幸。
(34) 包克小姐喘着粗气,她真的要气死了 。
与此相比,被动结构的动词本来是能带宾语而赋格能力的及物动词类,但是经过作格化,失去了授格的能力,同时由于其是从致使结构而生成的,因此在深层结构里的逻辑宾语应移至动词之前,不能留在动词之后。例如:
*前街被杀了一个东北人。
*被发现了一个新油田。
*被骗了全家。
*被拦住了一列火车。
(35) 前接一个东北人被杀了。
(36) 一个新油田被发现了。
(37) 全家被骗了。
(38) 一列火车被拦住了。
五、结语
上面我们通过对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深层结构的分析,比较了两个结构带保留宾语现象的类似性和差异性。两个结构带保留宾语的类似性大致有如下:第一,主语名词跟保留名词之间有领属关系。第二,有领有名词的提升移位。第三,保留宾语有不定指性。差异性大致有如下几点:1.施事论元。由于不同的动词属性,作格结构不能带施事论元,但被动结构能带施事论元。2.授格的对象和部分格。作格结构的动词能给中心语名词赋予部分格,而领有名词从主语位置获得主格。但被动结构是从致使结构而派生的,因此宾语从“v*”得到宾格,其中领有名词按照“领有名词提升移位”而移至主语位置去。3.没有领属名词时,宾语能出现的位置不同。由于两个结构动词的不同特点,没有领有名词时,作格结构的宾语能出现在动词的前后位置,但被动结构的名词短语只能出现在动词前。
注 释:
①对作格化用“Burzio定律(Burzio generalization)”来说
明,所谓“作格化(ergativization)”是一种让动词由及物动词变为部及物动词的句法过程。经过作格化后,动词的主语不能是施事,而动词可以指派的一个受格(accusative case)被“吃掉”,本来可以给作为内部主目(internal argument)的宾语指派受格的能力失去了。(邓思颖,2004)
②按照“GB理论”,所有的显性名词短语必须具有结构格,不然
就不能通过“过滤格式(Case Filter)”的筛选。
③我们认为作格动词不能带主语名词,但按常理说,所有的句子
必须带主语。所以,我们认为作格动词跟短被动句一样虽然在表层结构里并不带显性主语,但在深层结构里其主语隐性存在的,但按照格理论上空形式的名词短语不能得到格,所以它不需要移到主语的位置获得主格。
④很多学者把“被”看成特殊动词,或者是生成语法所说的轻动
词。根据安丰存(2007)的分析,近来有许多学者冯胜利(1997)、黄正德(Huang 2001)、吴庚堂(1999,2000)、邓思颖(2003)、熊仲儒(2003)等提出新的证据来分析“被”是一个特殊的动词。新理论试图证明“被”不可能是介词,只能是特殊动词,以小句为宾语;或者是生成语法所说的轻动词,以类似小句的成分为补足语。小句主语是“被”后的施事短语,谓语是非限定性的或使动性的。“被”是一个ECM动词,相当于“我让你他多学点课外知识”中的“让”,可以把“被”的句法生成位置看成轻动词。(Chomsky,2001;熊仲儒,2003)
⑤作格结构和被动结构里出现保留宾语时,主语和保留宾语之间
大致上有领有和隶属关系。应该注意的是,在“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所涉及的两种移位中,将整个深层宾语移至主语位置是我们常见的名词移位类型。但将领有名词和隶属名词分离开来,并仅仅把前者移至主语位置,而把后者留在原宾语位置则是不太常见的移位类型。我们把它叫做“领有名词的提升移位(possessor raising movement)”。(徐杰,1999)
⑥格理论(Case Theory)与题元理论(Theta Theory)一样,都对句
中的名词短语提供解释。题元理论从语义的角度说明一个句子需要由那些名词短语(NP)组成;而格理论从形式上提出对名词短语的要求,即名词短语在句中必须具备形式标记——格(case)。(温宾利,2002)
参考文献:
[1]C.J.菲尔墨著,胡明扬译.《“格”辨》(THE CASE FOR CASE)[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4).
[4]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3).
[5]黄正德.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2007,(4).
[6]吕叔湘.被字句、把字句带宾语[J].中国语文,1965,(4).
[7]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J].中国语文,2006,(4)
[8]昊庚堂.“被”字句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4)
[9]昊庚堂.汉语被动式与动词被动化[J].现代外语,2000,(3)
[10]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3).
[11]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1).
[12]徐杰.被动句式与非宾格句式的一致与差异[J].语言科学,2003,(4).
[13]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李晓奇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