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有杆秤

2013-04-29 19:11薛维星
文化产业 2013年10期
关键词:杆秤电子秤手艺

薛维星

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磅秤的出现,让杆秤退出了生产领域;后来电子秤的出现又让杆秤在生活领域渐渐销声匿迹。

西安:祖孙三代“称”量人生

杨卫斌是西安市手工制作杆秤的“非遗”传承人,他的小店就位于户县秦镇西街。

除了门头红色招牌上的大字“老字号秤铺”之外,杨卫斌的小店夹在这条街里一点也不起眼,甚至门口的小摊上摆的都是不锈钢厨具,走近细看才能看到悬挂着的一排杆秤。“20年前我跟着父亲杨博文学做杆秤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十几杆,可今年上半年,我才卖了10多杆秤。”坐在爷爷留下来的“制秤专用工作台”前,30几岁的小伙杨卫斌憨厚的笑容中,带着几分无奈和苦涩。这个“专用工作台”是这家店铺里最老的物件了,“这是我爷爷杨逢吉自己发明、亲手制作的,论起年岁来它比我都大,所以现在每逢过年时节我都要给这桌子烧香点蜡,祭拜一下。”杨卫斌说。如今这张“专用工作台”早已破旧不堪,木头旧得辨不出本色,两条桌腿用锈了的铁丝固定着,而台面上斑斑驳驳,都是祖孙三代人制秤留下的刻痕。

杨卫斌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年前自己跟父亲学制秤时的情景,每做一杆秤,工序就有十几道之多,除了开始的选料、加工,最后的抛光、打磨、包铜皮等,最主要的“核心技术性”工序就有五六道。首先要在秤杆上划上一条水平线,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准线;然后给每杆秤定出最准确的“零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盘星”;再将基线等分,定出两、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杆秤都要反复试验多次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随后要在刻度上钻出不同数字、形状的眼,再嵌上铜丝做出秤花;最后用丝刀、小锤等将秤花固定、磨光。在等分刻度这道工序里,杨卫斌的“爷爷牌自制工具”再次登场。“这是可调分度尺”,杨卫斌亮出手里形似圆规的工具,经过三代制秤人近百年掌心汗水的浸泡,已经让这几件锈迹斑斑的工具呈现出类似“包浆”的光泽,而这几件工具,也见证着三代人坚守的“老理儿”:做秤就是做人,刻度一点不能差、斤两一点不能少!

“当年这手艺是不外传的,可如今我免费收徒,就是希望有人能把手艺传下去。”招到了第一个学徒,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现在不是很多人搞收藏嘛,我想把杆秤做得更精致、更美观,像工艺品一样具有收藏价值。”杨卫斌也在尝试让手工杆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长沙:百年老街最后的制秤人

走进长沙城中心(五一广场)太平老街,你就会看到一家号称“历史文化街老秤店”的店铺。店铺主人文 志飞老先生说,他13岁开始跟父亲学艺,一直在太平老街。几十年来,他从未忘记父亲“要学手艺,首先要学做人”的教诲。遵照此嘱,不论买家贫富,他都凭良心一视同仁做好秤,生意上也秉持“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则。

文志飞已在长沙太平街做秤40多年,他在见证太平街变迁的同时,也经历了手工制秤这一古老行业的荣衰──当年他刚到太平街时,一条街就有四家手工制秤的店铺,可如今他已成为太平街上最后的制秤人,据有关单位普查,他也是整个长沙城最后的手工制秤人了。

文志飞说,杆秤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制造工艺十分讲究。祖宗传世以来,文家做的每一杆秤,大到用质地坚硬的油柞木做的能称200公斤的秤,小到用骆驼骨做的称重精确度0.1克的微型秤,无不精雕细刻,毫厘不差。

文志飞说,祖宗的遗训是,“做秤就是做良心”。十六进制的中国古秤,秤杆上的16颗星就代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再请来福禄寿三颗星,以告诫做生意的人不要动坏心眼儿缺斤少两。这些年来,藉他的名声,经常有不良商人出高价求他在做秤时做点手脚,但每次他都拒绝了。

作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文氏家族的秤吸引了许多海外游客的目光,他们纷纷买来收藏或赠送亲朋好友。一个德国力学家听闻后不远万里找到太平老街老秤店,回家后还特地写了一本《中国历史衡器》的书邮寄给文志飞。

如今的老秤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艺品或吉祥物,做寿、结婚,小孩周岁时可以表达“称心如意、吉祥、福禄寿”等美好祝愿。不过,跟很多古老的手艺一样,手工制秤也不例外地受到现代工艺的冲击,电子秤正逐步取代杆秤是不争的事实。文志飞说,不管怎样,文家祖辈传下来的制秤手艺不想在自己手中丢掉,希望能一直传下去。如果收不到徒弟,就让自己的女儿来继承这一遗愿。

泉州:修称技艺也难留

手工秤,一种曾与闽南生活息息相关,而今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小商品,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那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当年,泉州城里有国营的计量厂,专门生产秤,现在手工秤没有了,变成了电子秤、台秤等。而那些懂得修秤的师傅,也日益减少,在泉州市区,人们熟悉的只有一位叫鲍建兴的师傅,几十年来,他一直守着这门手艺,为需要的人上门服务。他说,修秤很累很脏,而且赚的钱不多,他坚持的目的只是不想让修秤的技术这么快在泉州消失。

据鲍师傅介绍,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市制废除,一律改为公斤制,手工秤的生意一夜之间火爆起来,每天都有顾客排队等候取货。这是手工秤的辉煌时期。而2000年以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泉州计量部门规定固定摊贩一律改用电子秤,这给传统的手工秤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电子秤价格的逐渐下降和其实用性较强,手工秤悄然从历史舞台上引退。如今,除了农村一些人家里还留有以前的杆秤外,市场上已经看不到手工秤的存在了。鲍师傅说,厂里根据规定,改成生产电子秤,一些师傅留了下来,而一部分人从国营厂里出来,改行修秤。

随着制秤技术不断革新,手工杆秤退出市场后,出现了电子秤、台秤、案秤等不同产品,一些大型电子公司还需要用到磅秤等。鲍师傅说,有一些做生意的人拿秤过来让他维修的时候,会暗中提示多给他一点钱,让他在秤上做一下手脚,以达到赚钱的目的,但鲍师傅坚决不答应。他说,修秤的人如果心不正,不讲公平、公道,那市场就乱了,消费者也要受到损失,修秤要先修正自己的良心。

现在,鲍师傅跟几家电子公司有了长期合作,公司的磅秤出了问题,打个电话他就过去,很方便,而且价格也不高,一般500公斤的磅秤拉到工厂去修要50元左右,运费还要自理,而他上门去修,只要30元。尽管赚的钱不多,有时候来回还要走上十几公里的路,但鲍师傅说,自己有这个手艺,正好别人也需要,不用的话就浪费了。

说到以后,鲍师傅有点感慨,他说,现在年轻人都嫌累嫌脏,不愿意学习修秤技术,以前他曾教过几个学徒,让他们到惠安、安溪一带去发展,如今也不知道怎么样了,现在家里几个孩子都做别的工作了,只有他还一直坚持着,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资料来源:《西安日报》香港《大公报》《海峡都市报》)

猜你喜欢
杆秤电子秤手艺
电子秤
手艺
最贵的不是手艺
曾云英 心中有杆秤
关于电子秤的设计
代表心中有杆秤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
压死电子秤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