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珍
和“口红效应”、“高跟鞋效应”一样,电影产业与总体经济走势之间似乎总有一种奇妙的“负相关”,心灵的慰藉,生存的希望,也许这正是电影的奇妙功效,2013年过去大半,中国电影票房迎来一次爆发式增长,是喜是忧?不妨透过“疯狂”票房,冷静思考。
冷思考
一、 影院、院线布局
截止2013年6月30日,中国银幕数已超过14000块,且还在以平均每天12.5块的速度在增加,预计年底会达到18000块。光鲜亮眼的数据背后,影院布局表现出如下特点:
·影院、院线布局上表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差异。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数据显示,票房收入前十名中,70%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西部仅有四川入榜,东西部差异明显。
·未来东部二、三线城市成为争夺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内年轻人口聚集、人员流动性强、经济收入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整体的电影消费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对于院线而言,是安全投资的有力保障。目前大地、金逸、横店、星美等院线在二三线城市积极布局,逐步建立起院线矩阵,试图吸引大批新鲜票房主力。
·“另类”的、个性化的、强调观众体验的、小众的中、小型影院将迎来一拨较好的发展势头。
二、 怪现象:
怪象一:老电影起死回春。多部好莱坞经典影片转制3D,试图深挖电影的资源,在市场上再掘一桶金。《泰坦尼克》转制3D,北美遇冷,但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再度收获不菲票房,今年的《侏罗纪公园》转制3D后截止到8月票房已逾3亿。
怪象二:谁都可以当导演。徐铮首执导筒的《泰囧》一举成为票房冠军;孙健君试水《天机·富春山居图》,输了口碑却赢了票房;郭敬明亲自上阵,将自己的《小时代》拍成电影,总票房过7亿,赚了个盆满钵满;
怪象三:营销变得比电影本身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营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著名娱乐策划人陈砺志发起的麦特传媒成立于2008年,郭敬明甚嚣尘上的《小时代》系列以及赵薇的《致青春》就是麦特传媒负责营销,麦特充分利用粉丝营销,成功将影片打造成了“现象级”电影。他们的“工业化流程”娱乐营销概念摒弃了创意取胜的机会主义想法,两部影片票房均超7亿,其赫赫战绩也印证了这套战略的实用性。
怪象四:烂口碑=高票房。2013年“富二代”影片备受争议,《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三部影片一边是吐槽不断,一边却是亮眼的票房成绩,“富”片与“二”片票房均接近3亿,“代”片更是超7亿,似乎注意力经济在电影市场也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但是相信随着观众的成熟,这一现象料不会维持太久。
三、 观影人群的变化
2012年,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5岁,到了2013年,一边是《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在5月勾起了一众70后、80后致敬青春的风潮,一边是《小时代》热映,票房不俗,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观影人群正在呈现低龄化态势,85后乃至90后的观影人群逐步成长,未来会迅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影人群。因此2013年观众的平均年龄值可能还会有下行空间。这一人群的需求、口味必定会再度发生变化。
四、 海外发行的困窘
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尴尬的是,中国电影在此一方面似乎还欠缺火候,《泰囧》的国产片票房冠军纪录一时无人能破,但该片在海外市场却遭受冷遇,北美市场首周仅仅收获了3.22万美元(约合20万元人民币)票房,香港地区上映四天也仅收59万港元。虽然“人艰不拆”,但是如何讲好故事,拍出真正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片,如何配合宣发与营销是值得电影人认真思考的问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3年以来,进口片即使在与国产片的竞争中未能占上风,但是由于分账比例提高至25%,今年仍然从中国市场拿走50亿美元左右的票房。
不畏浮云遮望眼
透过疯狂票房冷静思考,电影,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立项、团队、剧本、拍摄、制作、后期、宣发、营销每个环节都关乎影片的票房,观众的口味实时变化,电影也要适时调整。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专业的第三方营销公司通过“工业化流程”为影片打造“一揽子”营销方案,与观众实现双向互动,了解观众需求,制造话题与热点,及时推送信息,增强用户黏性。然而无论是营销还是科技改变的是电影呈现的形式,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影片所传递的人文情怀,正如著名导演贾樟柯所言:“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