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企业要把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客户来看待,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推动和发展上。
第一次见到马达,是在北京大学一个关于文化企业发展的论坛上,他的演讲谈吐及深度似乎与他的长相与年龄都不相符,然而此时的他业已成为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所创办和领导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以其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业界接受。
只做“靠谱”事
娃娃脸,马达。这让人多少无法与他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联系到一起,特别是在他笑起来时眼镜后的那双只留下两条缝隙的小眼睛,让人感受到的是孩子般的可爱。
“我不碰不靠谱的事,我只想小步往前走。我选择的都是基数很大的区县镇村,我所思考的是他们想做什么,怎么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说到自己的网站,马达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从来都是轻描淡写。
去年,他独自开车在武夷山的南平县跑了一个多月,“最开始就是一个村一个村地跑,踩刹车的脚都麻了。”不过成果不错,都拿了下来。一个村只收365块钱的宣传费,一天1块钱,几乎所有村子的负责人都被他打动了。的确,一天1块钱的宣传费放在一个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网站上,还是颇有吸引力的。马达对宣传收费的设计有他独到的角度,村是一天1块钱,镇是一天10块钱,一年就是3650元,县区一天则是100块钱,一年就是36500元。“说实话,村镇目前我还没有碰到什么难度,但县区就相对不是那么容易了。”马达坦承地说。不过,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靠谱”的事,最为“靠谱”的还是对小微文化企业宣传收费的设计——36.5块钱一年。这在很多人看来就像是开玩笑,但马达做得乐此不彼,“做任何事,不要总想着一定要赚人家多少钱,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我收36.5块钱,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直接就给40块钱,有的50块钱。”
在马达看来,中国目前有3000多个县区,10万个乡镇,50万个村社区。这是一个很大的基数,如果能把这些做下来,将会是一笔很大的收入。现在,马达和他的员工几乎每天要做100多个地方,头一天谈下来,第二天就上线,有的当天就能上线。
在做网站的同时,马达也结交了全国各地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很多朋友,区县的宣传部长、负责文化产业的处长,文化局的局长、管文化产业的负责人,还有许多媒体朋友,他们都成为网站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原因之一就是马达将网站办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并充分考虑他们的诉求。
网站创办至今已有4个年头,相比当前很多网站创办之初需投入数年的情况,马达的网站在第二年就开始盈利,现在已盈利数千万。这当中,马达在没有借助任何外资的情况下实行滚动投资,目前共投入了1300余万元。
这两年,马达网站收益表的直线上升也引起了很多风投的注意,不断有人找上门来谈投资的事情,但马达说“我不知道用这么多钱做什么”。其实,马达正是在这些“门客”当中寻求发展的思路,聆听他们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运营的高见,汲取营养。
网站顺势而生
2005年,大学毕业后的马达到英国留学,就读于英国利兹大学的文化园区规划专业,学成之后的他供职于英国伦敦一家城市规划公司。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英国政府出台政策,要求解聘月薪在5000英磅以上的外籍人员,因为这个数目已超过英国人均工资的两倍,马达就在其中。但公司不愿解聘,便派马达参与莫桑比克新首都的规划建设。四天时间,从飞机到火车,从汽车到拖拉机,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方圆几十里杳无人烟的目的地。一个半月后,一件意外之事马达不得不又回到英国伦敦。经过一番权衡,马达决定回国。
回国后马达发现,在国外很多地区发达的文化产业,国人居然知之甚少,理解似是而非,还有不少人压根就没听说过。于是马达决定成立一个文化规划公司,然而规划局却没有这个项目。马达托人向“两会”写了提案,劳动部给予的答复是从业者没有超过3000人,就不能算行业,也不能颁发资质。在这种情况下,马达便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文化产业的网站。这时他发现,虽然国内已有一家政府创办的文化产业网,但内容仅仅是政府信息,并无太多实质内容。然而经过走访,马达发现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都有向社会公开的诉求,只是没有一个恰当的传媒平台。于是,马达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在国际著名港口城市青岛顺势而生。“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网站上就加入了1000多个园区。”马达说,“随后,我们根据这些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很多活动。”
“刚开始这个网站的功能都快成了租房子,很多人想落户北京的园区,还把电话打到青岛。”马达笑谈网站初创时的小细节。
如今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已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马达介绍说,目前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最先发稿进行宣传的就是他所创办的网站。等各大媒体在第二天发稿时,很多关注文化产业的人都已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上获取了第一手信息。
值得马达骄傲的是,现在全国很多县区的文化局都直接挂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每天向他们提供最新稿件。“我们的编辑主要就是对稿件进行审核。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和文化产业信息的聚集地。”此外,马达网站的工作也得到了国内相关院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学者、专家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
除了在网站上对文化产业园区和企业的推广,马达在每次国内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都会以自己最经济简便的方式对园区企业进行推广。比如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马达就向300多家园区和企业各收取了500份宣传资料在会上进行免费发放。
揭开园区秘密
“在2005年到2008年这个时间段建立起的文化产业园区,现在基本上成活得都很好,生命力比较顽强,成活率能达到80%,而2008年以后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园区成活率不容乐观,仅有30%。”职业的敏感和长期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状况的观察,马达像揭开了一个秘密,他更深层次地发现,2008年以后产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基本上都是在政府的优势政策引导下诞生的。
然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2009年,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当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政策精神甫一出台,全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破壳而出。马达发现,到今年5月份,仅在中国文化创意网站上注册的文化产业园区就达到1500个,而整个筹建和已建的园区总数已超过5000个。全国共有3000多个县,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县区都有1至2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园区总面积已达到了3亿平方米以上。
“所以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文化产业园空置的现象。”马达说。
对于马达的发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对上海文化产业园区活跃程度的调研或许是个印证。他们发现,上海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只承担了或参与了上海不到20%的文化活动,有些园区的文化氛围,甚至还不如一些商业地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马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是园区经营者忽略了产业聚集的核心要素,即聚集资源的能力,而是过分地强调政府在园区中的作用。二是许多园区经营者心思并不在对园区的经营,而是把心思放在了争取土地所有权和政府退税、政府奖金上。在这当中,“文化是个框,啥都可以装”的思想严重,同时,企业对政府的不信任也表露无疑。
对此,马达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企业要对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客户来看待,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推动和发展上。
谈到这些,马达的娃娃脸上书写的是认真与严肃,那双小小的眼睛中闪现的全是智慧。而如他前面所说的“小步往前走”则体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深意——任何事情都需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