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菲
2013年,扬州市计划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5家以上,创建2个省级示范试验区,认定培育15个示范项目,组织两化融合专家进100家企业服务行活动;建立两化融合企业CIO制度。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74%,企业电子商务率达45%。
改变服务模式
在前不久进行的两化融合企业服务行活动中,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处长常家斌感触很深,“有些企业已深切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说自己在外面出差时用手机就能知道库存和订单完成情况。而有的企业年销售额达到几个亿,却连像样的ERP都没有。除此之外,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还面临资金短缺和系统集成难等问题。所以,政府应该对企业提供信息化免费培训,让企业充分意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及通信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围绕资源共享和协同应用,引导企业重视和加强企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两化融合服务企业行是2013年扬州市经信委“企业服务年”主题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市、县(市、区)经信委联动,邀请专家辅导,组织知名IT商、信息服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专家,深入全市100家生产企业,实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为每个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咨询、规划、设计、诊断、评估等服务。同时,组织开展“l+X”(1家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与多家企业)结对共建和“3+x”(1家IT企业+1家示范试点企业+l家院校或中介机构与多家同行业企业)帮扶活动,签订一批两化融合产业联盟,推动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2013年5月,扬州市经信委改变了过去集中座谈调研企业两化融合需求的模式,第一次组织高校和信息服务企业的相关专家走进企业,让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直接点对点面对面对话交流。
“小微企业缺乏信息化人才和启动资金。在人才方面,现在乡镇企业很难留住人才,以高邮市乡镇企业为例,即使工厂开出的工资比县城企业工资高,甚至比扬州市区工人的工资高也留不住年轻工人。工厂缺乏年轻人,年纪大的员工对信息化又不了解,网上订单无法衔接,相关工作无从着手。在资金方面,小微企业认为信息化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所以希望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政府支持资金更倾向于投向大型企业,而对于大企业来说几百万元的信息化资金支持往往杯水车薪。”常家斌说。
面对这种情况,扬州市经信委希望能够在企业和服务商之间搭建更好的合作模式,让企业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即: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信息服务企业投资,企业每年支付运营服务费,双方约定责任,如果使用效果不好,可以不付费。不仅可以促进信息服务企业帮助工业企业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开发出切合企业自身需求的应用项目和产品,不断提升服务,而且还能为企业信息化后续的升级优化奠定很好的基础,杜绝信息孤岛的现象。
“八区二园”全覆盖
除服务企业行之外,2013年扬州市两化融合工作重点还包括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推行企业CIO制度。其中,对企业开展融合水平评估,将深化企业两化融合基础数据资源应用,完善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和重点企业指标监测分析制度。按照江苏省经信委统一要求,继续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地区两化融合指标评估工作,全面掌握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指导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在推行企业CIO制度方面,2013年扬州市将在180家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中试行设立CIO(信息化总裁或首席信息官)制度,推动企业将信息化工作纳入企业正常决策管理与运行的全过程。将建立CIO制度纳入申报各类两化融合示范试点的必要条件之内,引导和推动企业完善信息化专门管理机构和CIO,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保障,加快企业信息化革新。
根据《扬州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扬州市未来还会建立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两化融合项目库。
扬州市将借助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扬州企业在线,搭建企业两化融合公共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企业产品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将围绕产品研发、装备制造、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等重点环节,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合作,搭建一批研发设计服务平台,开展产学研攻关;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建立产业链协同平台;鼓励信息化服务商搭建面向生产性企业的两化融合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搭建节能减排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在全市“八区二园”中,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率达100%。
两化融合项目库则将重点围绕企业研发设计信息化、产品和装备智能化、信息平台集成创新、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商务智能化、节能低碳信息化、安全生产信息化7个环节,坚持以项目为主体,加大对重点两化融合项目的培育和指导力度。注重发挥组织协调功能,指导和服务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其中,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筛选,三年内组织认定45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省重点扶持的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同时加大示范试点培育力度。从自主创新、精益制造、服务制造以及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着手,结合五大干亿产业,围绕企业研发设计、智能装备、平台集成创新、电子商务、节能安全等重点环节,以龙头、重点企业为主,认定15个示范项目,培育省级示范试点企业25家,争取省以上专项奖励资金同比增长15%以上。积极推进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新增2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