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语法学界对“连动式”这一术语的名称仍然存在着争议和分歧。在荀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规范“连动式”的名称,从而能更好地去研究确定它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文章试图从“连动式”说、“连谓式”说和其他说法三个方面来对“连动式”的正名加以说明。
关键词:连动式 正名 定义 分类 功能
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故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故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这段话所叙述的一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事物的命名,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只要人们共同约定就行了。约定俗成就是合理的,不合于约定的名称就是不合理的。名称并非天然地要跟某一实物相当,只要人们约定某一名称跟某一实物相当就行了。约定俗成以后,也就是名实相符了。但是,名称也有好坏之分,如果说出名称来,人们很容易知道它的意义,那就是好的名称;如果意义含糊,妨碍人们的理解,那就是坏的名称了。当今语法学界,对“连动式”这一术语的名称存在着争议和分歧。考察它的准确名称,规范它的合理定义,划定它的恰当分类,确定它的具体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恰当地运用连动式句子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将从“连动式”说、“连谓式”说和其他说法三个方面来对“连动式”的正名加以说明。
一、“连动式”说
“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根据赵元任的《国语入门》编译的《北京口语语法》一书中,原文中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式”。后来,吕叔湘、张志公、丁声树、陈健民、殷焕先、向熹、何乐士、宋卫华、高增霞、蔺璜、赵元任等也都相继采纳了这个见解。通过翻阅图书馆藏书,查询电子阅览室期刊文献,笔者总结了支持“连动式”这一说法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以下按著作第1版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2.中文系业余教育教研室、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3.李超、李祖林、刘芳《现代汉语》;4.胡裕树《现代汉语》;5.上海教育学院《现代汉语》;6.周靖《现代汉语》;7.陈垂民、黎运汉《新编现代汉语》;8.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编写组《现代汉语》;9.钱乃荣《现代汉语》;10.徐青《现代汉语》;11.邢福义《现代汉语》;12.冯志纯《现代汉语》;13.张斌《现代汉语》;14.张庆翔、刘焱《现代汉语概论》;15.王汉生《现代汉语实用教程》;16.邵霭吉、冯寿忠《现代汉语概论》;17.杨贵雪、翟富生《现代汉语教程》;18.申小龙《现代汉语》。
以上各家对“连动式”的认识研究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着眼于“形式”,将“连动式”的范围扩大;一种是偏重于“意义”,把“连动式”的范围缩小。他们割裂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恰当地扩大或缩小了“连动式”的范围。而我们要给“连动式”划定应有的范围,使其与其他句式区别开来,就必须首先遵循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明“连动式”的特点。
(一)“连动式”的定义
1.“连动式”是用“连动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形式。例如:
(1)他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2)昨天她和我一起上街购物。
例(1)中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例(2)中的“上街购物”都是连动短语,它们分别陈述“他”和“她和我”,都是句中的谓语,因此这两个句子就是我们所说的连动式。
2.“连动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成分属于同一个主语。如:
(3)我们一起举手表决。
(4)总经理亲自走过来握手。
例(3)中的“举手”“表决”共用一个主语“我们”,例(4)中的“走过来”“握手”共用一个主语“总经理”,因此这两个句子就是我们所说的连动式。
3.构成“连动短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成分之间既不能有语音停顿,也不能有关联词语。如:
(5)我刷卡进图书馆看书。
(6)我刷卡,进图书馆,看书。
例(5)是连动式,例(6)中使用了逗号,有语音停顿,是复句。
(7)他做完作业睡觉。
(8)他一做完作业就睡觉。
例(7)是连动式,例(8)中出现了关联词语“一……就……”,属于复句。
4.构成“连动短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联合、偏正、述宾、述补、主谓等方面的语法关系。如:
(9)研究讨论 积极热情(联合关系)
(10)联合公布 躺着看书(偏正关系)
(11)限制入场 害怕表演(述宾关系)
(12)疼得直叫 累得头昏脑胀(述补关系)
(13)争论结束 唱歌开始(主谓关系)
以上例子都不属于连动式。
(二)“连动式”的分类
1.谓词性成分表示连续的动作,有先后关系,前一动作一终止,后一动作就出现。如:
(14)他洗完澡睡觉。
(15)我考研完去旅游。
2.谓词性成分表示目的关系,有先后顺序,前项表示方式、手段等,后项表示目的。如:
(16)我坐汽车回家。
(17)我们鼓掌欢迎领导。
3.谓词性成分表示目的、方式互为关系,没有先后顺序。如:
(18)我们买生活用品去超市。
(19)他有事找你。
4.谓词性成分表示正反关系,没有先后顺序,没有方式、手段和目的关系,语义相近,互为补充。如:
(20)他们握着手不放。
(21)我留下来不走了。
5.动词“来”“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谓词性成分。
a.“来”“去”前置时表示目的在后,后置时表示目的在前。如:“你去唱歌吧!”与“你唱歌去吧!”“他来跳舞了。”与“他跳舞来了。”
b.“来”“去”用在两个谓词性成分之间,它前边的谓词性成分表示方法、条件,后边的谓词性成分表示目的。如:“你应该认真看书来提高文学素养。”与“你找什么文章去参赛呢?”
6.谓词性成分有先后关系,前项的宾语同时是后项所代表的动作对象,后项动词不能有宾语。如:
(22)我烧水喝。
(23)他买衣服穿。
7.谓词性成分中第一个动词是“有”(“没有”“无”),表示有无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或对象。如:
(24)我有信心考上研究生。
(25)你无权干涉我的自由。
8.谓词性成分中前项是动词谓语,后项是形容词谓语。如:
(26)我听着难受。
(27)我躺着不舒服。
9.谓词性成分都表示被动意义,可称之为被动连动式。如:
(28)他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话。
(29)我的毛毯被他拿到阳台上晒了。
10.谓词性成分中一个表示主动意义,另一个表示被动意义,可称为中性连动式。如:
(30)他被分到第四小组完成任务。
(31)我毕业那年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三)“连动式”的功能
(32)我去上学。(作谓语)
(33)他们拉着手不放。(作谓语)
(34)(骑车进城)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作定语)
(35)我高兴得<跳着唱了起来>。(作补语)
(36)坐下来学习是你现在应该做的事。(作主语)
(37)我们都喜欢进城看电影。(作宾语)
二、“连谓式”说
“连谓式”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王福庭提出来的。他认为有的句子不仅仅是两个动词结构的组合,还有非谓词结构,即“连用的两段是谓语跟谓语的关系”。他还提出“连谓式”的两点标志:1.连用的两段(或几段)能够连着主语单说;2.连用的两段(或几段)中间没有语音停顿,句子的形式是单句。并举例:“他上街买菜”可以说成“他上街”“他买菜”,而“上街”和“买菜”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是谓语跟谓语的关系,是“连谓式”。后来,于峻嵘、林绍伴、曾采今、玉柱等也都相继采纳了这个观点。支持“连谓式”这一说法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以下按著作第1版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有:1.朱德熙《语法讲义》;2.王松茂、常纯民《现代汉语读本》;3.陆仁昌《现代汉语教程》;4.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7.唐健雄《现代汉语》;8.马庆株《现代汉语》。
朱德熙认为“谓”是“谓词”,不是“谓语”,即认为是一个谓语而不是两个谓语,一个谓语里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包括它的宾语和附加语)。朱德熙是在对谓词性结构连用句式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看法的。他认为:“传统所谓递系式和第一个动词带宾语的连谓式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应并为一类。”“在‘V1+N+V2结构中,如果当N指施事时,就说N是V2的主语;那么当N是受事时,是不是说N是V2的宾语呢?其实,不管N与V2之间意义上有什么样的联系,从结构上说,N只是V1的宾语。”
王松茂、常纯民认为: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它们之间没有联合、偏正、后补、动宾、主谓、同位等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这样的词组叫作连谓词组。如:1.站起来看书;2.躺着看电影;3.有话快说;4.倒杯水喝。例1两个动作先后发生,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目的。例2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方式,第一个动词往往带时态助词“着”。例3第一个动词表示领有,不表示动作。例4两个动词在意念上共同支配一个动作对象,因而在第二个动词之后不可能再出现宾语。
邵敬敏认为:连谓词组表示连续的几个动作。它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词组,所有的动作都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主体发出来的,而且动作都具有前后的顺序。常见的类型有:1.表示前后动作,后者是前者的目的;2.肯定与否定两方面说明一个动作;3.由动词“来”“去”跟其他动词构成;4.由动词“给”跟其他动词构成;5.由动词“有”“没有”跟其他动词构成;6.前面动词的受事宾语也是后面动词的受事。
三、其他说法
黎锦熙将几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叫作复述语,也就是同一个主语后几个述语的连用。王力把它当作紧缩式的一个小类。
张静在《新编现代汉语》中将“连动式”称为“连动结构(承接结构)”,并把它归为联合词组中的一个小类。他认为:两个以上的实词按时间先后或事情发生的顺序依次相承,这样的词组叫连动结构或叫承接结构。能构成连动结构的主要是动词和动词性词组,有时也可以是一个动词和一个形容词。在连动结构里可以不用连词,有的也可以用“一……就……”等。有些结构里虽然有两个以上的动词,如“躺着看”“骑着车进城”“带着朋友旅游”,但不是连动相承的关系,而是有偏有正的修饰关系,应划归偏正词组的状中结构,即“躺着”是“看”的状语,“骑着车”是“进城”的状语,“带着朋友”是“旅游”的状语。
张斌在《简明现代汉语》中将“连动式”称为“连述短语”。他认为:连述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组成。各部分之间没有偏正、联合、述宾、述补等关系。如:站起来走走、跑过去拿书、有机会考上(几个部分有共同的施事);叫他进来、称他为雷锋、有人要闹事(前边动词的受事是后边动词的施事)。
四、结语
笔者认为本文论述的这个语法结构的正确名称应为“连动式”。在连动式中,充当谓语的连动词组内部的几个谓词性成分结合紧密,是作为一个整体去陈述主语的;因此,我们只能把它看作一个谓语,而不应视为两个或几个谓语。正因如此,我们才采用“连动式”,而不采取“连谓式”的说法。同时如果采用连谓式,遇到下面的句子就更解释不通了:1.我喜欢去图书馆看书;2.登台表演的人都是他的亲戚。例1中的“去图书馆看书”是“喜欢”的宾语,例2中的“登台表演”是“人”的定语,如果采用连谓式的说法,遇到例1必称之为连谓结构作宾语,遇到例2只能看作连谓结构作定语。这样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但有一点很难讲通——谓语是对主语而言的,没有主语就无所谓谓语。如果前边有助动词的话,助动词要管两部分。如“得吃完饭看电视”。如果说“得”只管“吃完饭”,“看电视”与否不管,那么“不准赤脚走路”,“不准”是管整体的,因为既没有说“不准赤脚”,也没有说“不准走路”。又如“吃完饭看电视才行”“赤脚走路会受伤”中的连动式是主语,不是谓语。这些都说明了连谓式这个术语及其含义是不够科学的。
“我一只手拎不动箱子”(我〔只有/只用〕一只手),“我胃疼不吃冰淇淋了”(“胃疼”主谓)这两个例子可以作为并列结构,因为中间可以停顿,前后可以逆转。停顿:“我一只手,拎不动箱子”“我胃疼,不吃冰淇淋了”。逆转:“我拎不动箱子,一只手嘛”“我不吃冰淇淋了,胃疼”。
综上所述,应将本文论述的语法结构正名为“连动式”。“连动式”的定义、分类和功能均采用前述“连动式”说法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2]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王松茂,常纯民.现代汉语读本[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7]张斌.简明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张斌.简明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0.
[10]王福庭.“连动式”还是“连谓式”[J].中国语文,1960,
(6).
(储丽莎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