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语料分析发现,语气副词“可”经常和“‘是字句”“别”“不”“就”“了”在一起搭配出现,由此归纳出四个格式,分别是“……可+是……啊”“可别……”“……可不……”“要是……,可就……了”。
关键词:语气副词 可 语言点格式化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可”作为语气副词可以表达说话人的多种主观意志和情绪感受,意义空灵且不易描述。既然把“可”当作一个词语语言点来教不容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把“可”和其他同现率较高的词放在一起认定为固定格式。这样,在教学上就可以只用解释整体语义而不用单独解释虚词“可”了。陆俭明在《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一文中指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固定格式的重要性:“这些固定格式很有表现力,而外国留学生对这些常用固定格式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认识,都知道,但表示什么意思如果老师不告诉他们,他们是不知道的……(这些固定格式)从事本体研究的学者过去很少研究。这就得靠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自己去研究,去解决”。(陆俭明,2005)
本文从语料分析入手,考察与“可”共现率高的词语,尝试对“可”进行格式认定并解释其格式的语义,进而对“可”字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在包含关键词“可”的前500条语料中,经过逐条检阅,删去表示“可以”“可能”“可贵”“可是”等动词、助动词、转折连词的语料,余下包含语气副词“可”的语料26条。
二、“可”的研究概况
(一)“可”的词类归属问题
对“可”的词类归属,绝大多数学者持“副词说”,如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都把“可”归类为语气副词。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中,把“可”归类为“评注性”副词。评注性副词的“基本功能是充当高层谓语进行主管评注。”①除了“可”,这类副词还有“真”“也”“却”“竟”“万万”等。评注性副词区别于一般副词的是,评注性副词在句子中作用于整个句子,表达某种语气,而非传统副词作状语修饰谓语。
(二)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
对“可”的语义语用研究一般是静态描写,成果多见于各大虚词词典,如《现代汉语虚词释例》和《现代汉语虚词》。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可”是一个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在很多情况下,静态描写根本解释不了。因此学者们试图找出“可”的语用规律,如杨慧芬(1993)按不同的句式对“可”的语义和语用规律进行了梳理;罗晓英、邵敬敏(2006)用对比的方法分化“可”的语义,用焦点理论分析“可”的语用特征。
总体来说,对“可”的语义、语用研究日渐增多,但显然还是在用高深的理论来解释静态的语义,对外汉语教师如果想要借鉴这些成果,拿来用于课堂教学会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三、和“可”有关的格式认定及语义解释
如上文所述,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很难向学生单独解释语气副词“可”的语义。经过语料分析,我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较为理想的方法是把它和其他成分放在一起组成“格式”。因为“可”和一些成分共现,如“是”字句、否定句、“了”“就”等。
(一)“可”多与“是”字句共现
(1)他看见我,就走过来说:“老弟呀,你没搞错吧,这儿[可]是我的地盘哟,我刚回趟老家,怎么就被你占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她继续给我鼓劲,“哎,你以为我在骗你?我说的[可]都是真话啊!你别以为我不懂行,我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绘画功底。(《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3)这[可]是个大好时机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吧哥们儿,晚了恐怕就被别人抢去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4)那[可]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啊,是我站在大街上身披彩带、不管是谁走过来都……(《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5)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心想这辈子再也不用为工作的事发愁了,这[可]是一个旱涝保收的好地方啊。(《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在我们统计的26条含有语气副词“可”的语料中,与“是”字句同现的句子有5个,占总数的19.23%。盛继艳在《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三个平面分析》一文中以余华的《活着》和王朔的《永失我爱》为对象,做了穷尽考察:在24个含有语气副词“可”的句子里,“可”和“是”字句同现的句子有10个,占总数的41.66%。可见语气副词“可”与“是”字句的确经常共现。因此我们把“是”字句与“可”共现的格式认定为一个固定格式。
通过考察上面的例句,发现“可”和“是”字句共现的时候,句末一般都有“啊”“哟”等语气词。因此与“可”有关的第一格式为:……可+是……啊。对这个格式的语义解释是:“是”字句本身就有表判断或强调的语气,加上“可”的作用就是加强语气,强调句子的内容是真实的。
(二)“可”常与多种否定句式共现
(6)[可]别对不起人民,别对不起共产党。(《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7)在牛街不说凭良心,说凭尼马尼,哎,说“你这[可]别欺负我,要凭尼马尼办事儿。”(《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8)兄弟,做人要厚道呀,朋友妻不可欺,看在一起工作过的份上,你[可]别这样啊!如果这样,还不等于对着俺的心肝插刀子呀,可让俺怎么活!”(《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9)那阵儿那困难,你们[可]不知道呢。这阵儿你们多享福儿啊。(《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10)有的画家被警察抓住后,自恃“地位”较高,还会很得意地说:“我[可]不是民工啊,我是画家。”不料警察说:“那就太好了,抓的就是画家。”(《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1)这也是听人家说[可]不是我父亲说的啊。(《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12)谢云拉了拉我的衣角,悄声告诉我,这些人[可]不好惹,他们是靠盘剥群众演员生活的混混。(《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3)要权当没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切,否则会引火烧身,被他们打一顿那[可]划不来。(《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4)有过挨饿的经历,但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被饿得皮包骨头的非洲难民,我[可]不想变成那副样子。(《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5)这句话明显在贬低导演这个职业,我[可]不这么看,我觉得导演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综合。(《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6)临来北京前,我不止一次找过她,让她再考虑考虑,婚姻大事[可]不是儿戏,总不能因为我辞职这点“小事”,咱们就真的要分手吧。(《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7)“哪是酱紫的啊,和你一样,是家里死活不让我考美院。但我[可]没你那么勇敢,和父母斗争到底。我呢,见父母那么伤心,就放弃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在我们统计的26条含有语气副词“可”的语料中,“可”与否定句式共现的语料占了46.15%,所以我们可以说否定句式是与“可”共现的高频成分。
细分的话,“可”与否定句式共现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种:
1.可+别……
(18)[可]别对不起人民,别对不起共产党。(《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19)在牛街不说凭良心,说凭尼马尼,哎,说“你这[可]别欺负我,要凭尼马尼办事儿。”(《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20)兄弟,做人要厚道呀,朋友妻不可欺,看在一起工作过的份上,你[可]别这样啊!如果这样,还不等于对着俺的心肝插刀子呀,可让俺怎么活!(《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杨慧芬(1993)认为在这样的句子里,“可”的语义是“劝阻”。我们认为这样理解有不妥之处。因为把“可”从这样的句子中删去,句子仍然成立,仍然有“劝阻”义。所以说“可”在这里表示“劝阻”是不合适的。句子里有没有“可”,差别在于没有“可”的句子少了一种说话人推心置腹,恳切的语气。如:
(21)别对不起人民,别对不起共产党。(《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22)[可]别对不起人民,别对不起共产党。(《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有“可”和没“可”两个句子语义的差别才是“可”真正的语义。所以,在“可+别……”这个格式里,“可”的语义不是“劝阻”,而是表达说话人恳切、推心置腹的语气。整个格式可以这样解释:表达说话人恳切地希望对方不要做某事。
2.……可+不……
(23)有的画家被警察抓住后,自恃“地位”较高,还会很得意地说:“我[可]不是民工啊,我是画家。”不料警察说:“那就太好了,抓的就是画家。”(《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4)有过挨饿的经历,但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被饿得皮包骨头的非洲难民,我[可]不想变成那副样子。(《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5)临来北京前,我不止一次找过她,让她再考虑考虑,婚姻大事[可]不是儿戏,总不能因为我辞职这点“小事”,咱们就真的要分手吧。(《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6)这句话明显在贬低导演这个职业,我[可]不这么看,我觉得导演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综合。(《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由例(23)可以清楚地看出“可”在“……可+不……”格式里的作用。如果没有“可”,“我不是民工,我是画家。”这句话没有任何语气,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加上“可”之后,句子隐含着说话人对民工身份的态度是不赞同,甚至是不屑的。所以有的画家才会“很得意地说他不是民工”。例(24)和例(25)也是一样的情况,加上“可”之后,句子有了对否定的事实极度不赞成的语义。
所以,“……可+不……”格式可以这样解释:表示说话人对“不”后面的内容极端不赞成。例(26)甚至可以单独归纳成一个格式:“我可不这么认为/觉得,我认为/觉得……”,用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三)“可”与“就”共现
(27)“哥们儿,借不借,”他又说,“不借我[可]就走了呀!”(《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8)“那[可]就麻烦了。”老者说,“一般月底才有房子,因为那时会有许多租着……”(《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在和“就”共现的句子里,其实要把句子补充完整的话,一般都能补充出来一个假设,例(27),“不借我可就走了呀”其实是“要是你不借的话,我可就走了呀”的省略形式;例(28)中“那可就麻烦了”也可以补充成“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麻烦了”。所以,“可”和“就”共现的时候语义其实是表达一种结果。所以“可就……了”格式可以这样解释:表示某种假设的结果。
四、关于“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汉语中有很多类似“可”这样的虚词,其语法作用十分复杂,语义很多,用法灵活,是教学上的难点。事实上,很多虚词会有一些经常性的搭配,比如“都”“了”“怎么”就经常共现组成像“都十二点了,他怎么还没回来”这样的句子,所以,我们把“都……了,怎么还……”认定为一个格式,表达对事态或行为超过某种限度的不满。“汉语的语法教学实际上就是词语的用法和词语之间搭配关系的教学”②,语言点的格式化教学就是告诉学生某几个词语常常搭配在一起使用,共同构成一个格式。这样化繁为简,既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方便学生记忆。
(二)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循序渐进原则,这四个格式应该分阶段出现,比如说“要是……,可就……了”是一个复句格式,应当晚于其他两个格式出现。
(三)在教学中遇到语气副词“可”时,还可以利用重读“可”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可……了”中的“可”要重读表强调:“这鱼可新鲜了”“他女儿可漂亮了”等。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夸张地重读,既会使学生体会到“强调”的语境,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五、结语
汉语格式认定是教师处理教学语料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关语言格式的认定还缺乏系统研究,从事本体研究的学者又很少研究语言格式,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很难从本体研究的成果中找到可以直接借鉴的东西。有时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自己去发现、去归纳。笔者作为教学新手,尝试为语气副词“可”的用法归纳了四个格式。因为能力有限,搜集到的语料也有限,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
注 释:
①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第
50页。
②卢华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第76页。
参考文献:
[1]盛继艳.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三个平面分析[D].辽宁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12.
[3]卢华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1:76.
[4]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5]罗晓英,邵敬敏.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J].暨南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33~334.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香港:中华书局,2002:15.
[8]杨慧芬.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3,
(3).
[9]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戴新月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