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派”荣登伊朗政坛第二把交椅

2013-04-29 00:44周有恒
名人传记 2013年9期
关键词:改革派内贾德保守派

周有恒

备受瞩目的伊朗总统大选于2013年6月15日尘埃落定,被视为温和保守派的候选人哈桑·鲁哈尼获得超过半数选票当选伊朗第十一届总统。

现年六十五岁的鲁哈尼是伊朗资深政治家,他精通法律,处事冷静,在伊朗政府任职长达数十年,曾担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在本次总统大选的六名候选人中,鲁哈尼是唯一一名受改革派支持的温和派保守人士(同时也是唯一一名神职人员)。最终,鲁哈尼战胜了另外五名强硬派候选人,荣登伊朗政坛最高权力的第二把交椅,也为掌控伊朗行政大权八年的强硬保守派执政画上了句号。

鲁哈尼何许人也?他为何能够赢得总统大选?个中详情,还须从伊朗政体及前任总统内贾德说起。

内贾德执政八年成为内外交困的孤家寡人

位于亚洲西部的伊朗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说其古老是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说其年轻则是因为它建立共和国的时间并不长。

1979年2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同年12月,伊朗举行公民投票通过了新政权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确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最高领袖(又称为革命领袖、精神领袖)霍梅尼为伊朗国家最高领导人,议会和国家事务的大权都牢牢掌握在最高领袖手中。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后,通过专家会议推举,哈梅内伊当选为伊朗最高领袖。也就是说,在伊朗最高领袖才是一言九鼎、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一号人物,而总统则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只能说是个二把手。

2005年,平民出身的德黑兰市市长内贾德以“黑马”姿态击败政坛元老、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登上总统宝座,成为自1981年以来伊朗首位不带宗教头衔的总统。四年后,内贾德虽然在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中以压倒性优势胜出获得连任,却在伊朗引发轩然大波,因选举结果争议引发的抗议活动及暴力事件导致至少三十人死亡,并有数千示威者被伊朗当局逮捕,令伊朗伊斯兰政权陷入了三十年来最严重的危机。

当时伊朗政坛风波不断,加上因伊朗核问题西方国家不断向其施压,内贾德这位伊朗世俗政治家自上任总统之日起即一直经受着严峻考验。在执政的八年里,由于主观客观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他的政绩也难尽如人意。受国内调控失策和外国制裁的双重影响,伊朗经济稳中有跌,民众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内贾德被视为强硬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但就其屡屡发表类似于要“将以色列这个瑕疵从地图上抹去”的言论而言,他更像一个激进的民粹主义者。这种口无遮拦的外交风格,对伊朗的国家利益有害无益。

出身卑微的内贾德之所以能连续两次当选伊朗总统,主要靠保守派的支持。但他在执政后期,与保守派的分歧逐渐加深,最终与之决裂失去了保守派支持又与改革派水火不容,这意味着内贾德几乎成了内外交困的孤家寡人,他所能倚靠的政治资本就只剩下八年执政期间在政府机构和农村地区积攒下的人气。

随着内贾德的两届任期即将结束,许多分析人士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谁将接内贾德的班?在经历了内贾德时代之后伊朗究竟是继续在封闭保守的道路上前行,还是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包括鲁哈尼在内的一批政坛人物进入了争夺总统大位的候选人的行列。

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神职人员

鲁哈尼1948年11月出生在伊朗北部塞姆南省的索尔赫市,他的父亲阿萨多拉·鲁哈尼是一位在伊朗塞姆南市的巴刹经商的商人。鲁哈尼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耳濡目染,鲁哈尼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研习宗教,诵读《古兰经》,并诚信真主。

殷实的家境为鲁哈尼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条件。鲁哈尼崇尚社会正义,向往道德法治,于是他在高中毕业后考入德黑兰大学学习法律专业。1972年,鲁哈尼完成了本科学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当时伊朗虽然处于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但在教育层面并非处于完全封闭状态,许多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都喜欢把孩子送往欧美国家留学,鲁哈尼走的也是这样的道路。

从德黑兰大学毕业后,鲁哈尼走出国门,前往英国深造。他在苏格兰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格拉斯哥卡里多尼亚大学继续攻读法学课程,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故土难离。在英国求学数年后,鲁哈尼学成回国。从青少年时代起,鲁哈尼就公开反对受西方支持的巴列维王朝,经常发表反对君主制的言论,曾多次被捕入狱。鲁哈尼早年曾在塞姆南神学院和库姆神学院攻读伊斯兰教法,在1979年伊朗革命之前就是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忠实追随者,还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的高级宗教学者。在该教派中,在宗教学校学习数年,精通经、训、教法和教义学的人,才有资格获得“欧莱玛”(伊斯兰学者)称号,其中少数学术造诣甚高、在信众中颇有威望者,被尊为“穆智台希德”——他们的头衔又分为若干等级,最高的级别为大阿亚图拉,其次是阿亚图拉,第三级为霍贾特伊斯兰,鲁哈尼的宗教头衔即为霍贾特伊斯兰。他隶属战斗教士协会,是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神职人员。鲁哈尼在语言方面天赋很高,除了波斯语,他还能流利地讲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阿拉伯语。

鲁哈尼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1969年,他与娜依曼·鲁哈女士结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曾出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被称为“热情的强硬者”

对于立志从政的人来说,丰厚的社会资源——人脉,是保证仕途畅通的基本要素之一,鲁哈尼在这一点上获益匪浅——他早年曾追随伊斯兰共和国奠基人、前最高领袖霍梅尼,参与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活动。伊斯兰革命后,鲁哈尼顺理成章地进入伊朗政坛,加上他是一位神职人员,被很多保守派人士相信他得到了霍梅尼的言传身教,这让后来接班霍梅尼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对鲁哈尼礼让三分。

鲁哈尼于1980年当选议会议员,之后他连选连任直至2000年,在伊朗议会干了整整二十年。在此期间,鲁哈尼曾先后出任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和第一副议长,并于两伊战争中担任空军大总管,为捍卫伊朗国家利益立下了功劳。

鲁哈尼与两位伊朗前总统也有很深的“交情”。1989年至1997年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出任总统期间,鲁哈尼担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并持续任职至2005年。其间他还曾兼任伊朗确认国家利益委员会成员,担任其属下战略研究中心的主任,1999年起任伊朗专家会议成员,这是一个由神职人员组成、负责挑选最高领导人的委员会。

在伊朗改革派总统赛义德·穆罕默德·哈塔米担任总统期间,鲁哈尼于2003年至2005年出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他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立场,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与西方的分歧,同时强调不会放弃核权利。期间鲁哈尼负责监管浓缩铀的暂缓实施,暂停浓缩铀缓解了西方对伊朗核项目的压力。伊朗核计划直到2002年才为世人所知,2003年与英、法、德三国就暂停浓缩铀达成协议。英国前外交大臣斯特劳当时曾与鲁哈尼打过交道。斯特劳认为,鲁哈尼“热情、有吸引力”,同时“很爱国、强硬”。艾哈迈迪·内贾德2005年就任总统后,反对与西方妥协,坚持发展核计划,重启铀浓缩活动。不久,鲁哈尼辞去首席核谈判代表和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职务。

在内贾德执政期间,伊朗遭受了美国和欧盟的严厉制裁,石油和金融行业举步维艰,货币贬值,经济陷入困境。鲁哈尼认为不应以把国家拖入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方式来进行核谈判。在这次竞选总统的演讲中,鲁哈尼就曾批评内贾德的核政策以及他的那些将伊朗带至战争边缘的“鲁莽”言论,称内贾德从来不懂外交艺术。虽然鲁哈尼一直没有在内贾德政府中担任职务,但他仍是伊朗政坛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强硬保守派与温和派参与选战

2013年是伊朗的总统大选年。根据伊朗宪法规定,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可连任一届。因此,已执政八年的总统内贾德当年必须交班。这样,在总统大选之战中,又必然像前几次一样重复伊朗政坛两大势力——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对垒。

伊朗总统大选,颇有点儿像马拉松比赛——冠军虽然只有一人,但希望一试身手的参赛者却不在少数。2005年总统大选时,报名登记的人数曾达到创纪录的一千二百多人。2013年的大选,报名者也非常踊跃,直到5月11日下午登记工作结束前十分钟,仍然有人报名。当晚,伊朗内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共有六百八十六名伊朗公民(包括至少二十多名女性)报名参选下届总统。不过,按照伊朗法律,所有报名的参选人都要经过“宪法监护委员会”的筛选。像往届一样,只有少数候选人的名字最终会出现在选票上。

5月21日,伊朗内政部宣布,八名总统候选人通过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的资格审查,有权参加下月举行的第十一届总统选举。这些人分别是:现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现任德黑兰市市长卡利巴夫,现任最高领袖国际事务高级顾问韦拉亚提,现任伊朗议会议员、前议长阿德尔,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雷扎伊,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前石油部部长、前邮电部部长穆罕默德·加拉齐以及前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礼萨·阿雷夫。而现任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以及现任总统内贾德的高级顾问马沙伊则未能通过资格审查。

分析人士认为,这份名单的背后,是伊朗政坛数十年来两派斗争的刀光剑影。

拉夫桑贾尼是伊朗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也是改革派领袖,他的“出局”,使改革派在伊朗政坛再遭打击。马沙伊和内贾德代表着介于保守和改革两派间的“第三种力量”,马沙伊的落选,也意味着内贾德卸任总统后,这派力量将难保现有影响力。

在通过审查的八人中,鲁哈尼属于温和保守派,阿雷夫是“硕果仅存”的改革派候选人,但他的呼声远不如落选的拉夫桑贾尼和马沙伊,其余六人均来自哈梅内伊的强硬保守派阵营。如此悬殊的人数对比让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本次大选或许会变为一场以强硬保守派候选人为主的近乎“一边倒”的选战。

不过,从投票前的选情分析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候选人具有明显优势。伊朗的选前民调结果显示,在八名总统候选人中,贾利利、卡利巴夫和鲁哈尼堪称热门人选。卡利巴夫和贾利利均为强硬保守派中竞争力很强的代表人物,在选前数次民调中,这二人的支持率名列前茅,鲁哈尼则属于保守派中的温和派,与各方均保持着较好的关系。此次竞选,鲁哈尼还获得前最高领袖霍梅尼之女扎赫拉·穆斯塔法维的支持,将他视为“首选”候选人。

六强展开角逐,“黑马”最终胜出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民主和专制合二为一、独特而自相矛盾的体制,由终身制最高领袖领导的保守伊斯兰教士一极,一直在钳制总统和国会民主一极,但同时又要借后者来显示整个体制有民意基础,因此政府非常重视投票率,并将总统选举视为对伊斯兰体制的信任投票,而各个候选人自然也都会施展浑身解数力争登上总统宝座。

大选投票前夕,又有变化发生——改革派唯一候选人阿雷夫突然于6月10日晚宣布退出,就在同一天,保守派人士阿德尔也宣布退选。这样一来,仅剩六名候选人角逐14日的总统选举。

在阿雷夫退选后,鲁哈尼转投改革派,给改革派带来一线希望,他也借此获得改革派领袖哈塔米和拉夫桑贾尼的支持。鲁哈尼性格和立场温和,主张务实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承诺组建一个“充满智慧和希望”的政府,与国际社会建立建设性互动,以避免制裁或减少制裁影响。这些主张为他吸引了大批改革派的支持者。

选前舆论普遍认为,受宗教派别、治国理念及国际形势等影响,强硬保守派获胜的希望更大。不过,一名候选人最终能否当选取决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到最后的计票结果公布,没有谁能说自己一定稳操胜券。更何况伊朗大选出现冷门已有先例——2005年,伊朗大选共有七位候选人,大选前几乎所有分析人士都看好头号热门人物、被视为“务实保守派候选人”的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但最终当选者却是原先默默无闻的政坛新秀内贾德。本次大选,在报名登记、资格审查、竞选拉票各阶段曾数度出现戏剧性场面,谁又敢说奇迹不会在投票计票阶段再度发生呢?

新一届伊朗总统选举于6月14日举行,次日晚大选结果揭晓。伊朗内政部称,此次选举投票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二点七,鲁哈尼则出人意料地成为一举赢得大选的“黑马”。伊朗内政部长纳贾尔宣布,鲁哈尼以百分之五十点七的得票率直接当选伊朗总统,避免了第二轮投票。

分析人士认为,鲁哈尼此次在第一轮选举中脱颖而出,逆袭成功,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民心思变助“黑马”获胜。内贾德政府执政八年期间所实行的强硬政策,导致伊朗外交孤立、国内经济问题严峻。民众普遍希望未来总统能够实行变革,而鲁哈尼较为温和的特质受到选民青睐。

第二,强力外援为他助选。拉夫桑贾尼在两伊战争后伊朗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出任总统,国家经济状况获得改善;哈塔米作为继任者提出“文明对话”,带领伊朗走出外交困境。这两位前总统在伊朗民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与支持率,他们在大选投票前均公开表示支持鲁哈尼参选,让他赢得了较多的民意。

第三,对手内斗帮他加分。伊朗政坛近年一派独大,改革派与温和派遭打压,为求生存逐渐合流。两派最初打算支持七十九岁的政坛老将拉夫桑贾尼出山最后一搏,但他宣布参选后,引起保守派的围攻,最终未能通过保守派把持的“宪监会”的资格审查。投票前夕,改革派候选人阿雷夫接受改革派领导人、前总统哈塔米的建议退出选举,鲁哈尼成为唯一代表改革派和务实派的候选人,这样,所有强硬保守派的反对者都转向支持鲁哈尼,使得他的选票比较集中。而强硬保守派却有五人出战,包括有“一人出现、二人辅佐”盟约在先的卡利巴夫和韦拉亚提也互不相让,导致选票分散,为鲁哈尼以超过半数不到一个百分点的优势赢得大选提供了便利。

胜选后,鲁哈尼表示,自己在此次大选中的胜利是“温和路线战胜了极端主义”。他在伊朗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时说,自己的胜利是智慧的胜利、温和路线的胜利、发展进步的胜利、打击极端主义的胜利,且在国际舞台上给相关国家与伊朗的关系带来新机遇。

许多伊朗民众都对鲁哈尼当选感到高兴,并对变革措施寄予很大希望。包括美国、欧盟以及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也纷纷作出反应,对鲁哈尼的当选表示祝贺,对与鲁哈尼领导的伊朗新政府在伊核等问题上开展合作充满期待。

新总统肩上担子实在不轻

在强硬派人物内贾德执政八年后,温和派宗教人士鲁哈尼接过了总统权杖。他将在大选后两个月内从其在德黑兰北部的家中移居总统府,开始他的四年总统任期。

尽管鲁哈尼如愿以偿地赢得了大选,但他从前任政府手中接过的遗产是一个处于危机状态的国家,眼下伊朗国内社会矛盾突出,民众对改革的期望值甚高,在内政外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这位神职人员出身的伊朗新总统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鲁哈尼要巩固其民意基础,满足伊朗人民对变革以及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首先需要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问题。近年,因核问题导致西方强力制裁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几轮经济制裁后,套在伊朗脖子上的绳索越来越紧,伊朗经济大幅度下滑。一方面,石油出口收入不断减少,进口商品价格大幅飙升,本币里亚尔大幅贬值。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月通货膨胀率已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宽泛统计的失业率也已高达百分之二十四(每周工作一天就算“就业”)。新政府需立即着手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民生,实施变革,实现经济复苏,抑制通货膨胀,压缩政府开支,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因为在强硬保守势力仍占据伊朗政坛主流的格局下,鲁哈尼的变革势必受到最高领袖和保守势力的监督、制约,甚至发难,其政策辗转腾挪空间是有限的。

如何平定内部争斗同样是鲁哈尼需要面对的难题。内贾德执政期间,尤其是2009年大选后出现的社会裂痕,涉及各个政治派别,它们之间的分歧尖锐到了危险的程度。而减少无谓争斗,缓解社会矛盾,尽量弥合分歧,则有利于稳固政权和推行、落实政府的既定政策。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对鲁哈尼政治智慧的一大考验。

伊朗经济问题的根源是制裁,而制裁的根源又在于核问题。因此,鲁哈尼要想在国内经济问题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寻求打破——至少是寻求西方放松——对伊朗的制裁,在核问题等伊朗外交政策方面有所创新和体现更多的灵活性。然而,由于伊朗特殊的伊斯兰体制以及现实的权力分配格局,伊朗的内政外交更大程度上还是由最高领袖掌控,哈梅内伊拥有足够的政治资源保证既有内政外交路线的延续性。因此,新任总统鲁哈尼的上台不会带来外交政策的根本转向,但有可能暂时结束内贾德时期的强硬外交风格,并有可能局部调整外交政策。作为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应该说不缺乏外交经验,他完全可以借助当前超高的人气、有利的国际反应,并在未突破伊朗极端保守派政策底线(如绝不放弃伊朗的核研发权力)的有限范畴内对伊朗的内外政策做出一些微调。

在此次总统大选之前,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已经安排伊朗有关部门同美国进行了秘密接触,在核问题上表现出同国际社会采取有限合作的政策姿态。因此,国际社会和伊朗双方为烘托对伊朗温和派新政府的“欢迎”和对其开拓“新局面”的期待气氛,都需要在今年下半年某个恰当的时候恢复新一轮伊朗核问题的对话。但姿态归姿态,由于制约伊朗核问题的若干根本性障碍均未出现任何变化,对话的结果预计仍难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责任编辑/吕静)

猜你喜欢
改革派内贾德保守派
李实:坚定的“改革派”学者
“王权至尊”与都铎时期的思想纷争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自由”对自由派与保守派义有不同。这里说说其定义何以产生歧义及为何影响延绵不绝 精读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新保守派后现代主义
——从乔治·罗奇伯格的《和谐弦乐四重奏》研读他的《生存美学》
保守派VS先进派保养方式大对决!
因感冒拉开距离哈梅内伊“拒吻”内贾德
内贾德5日开始第二任期
伊朗人激烈争议内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