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电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学校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水电特色鲜明、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3299人,硕士研究生2043人,留学生894人。
【历史沿革】
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三峡大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隶属于原水利电力部),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8年11月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查,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46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挂靠武汉大学等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是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自主招生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及港澳学生招生资格,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在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三峡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促进了优势特色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了办学实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水电特色的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
学校现有26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现有2个国家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点),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7个湖北省优势与特色学科。
【师资队伍】
学校贯彻落实“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优化”十字方针,实施“151”人才工程、借智工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现有专任教师1983人,其中教授376人,副教授7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2人;有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831人;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31个,已聘请“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者4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湖北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有14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16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等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站仿真、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等2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水电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8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建有勘测设计研究总院1个,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监理、勘测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
近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0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科研项目270余项,累计项目经费达6亿多元。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0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30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12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每年500余篇。有8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近3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327项,其中省级项目37项;在近两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8项。
【人才培养】
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2012年学校获得第七届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名列省属高校第一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2年,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48项;获得省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45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湖北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成绩斐然。
【开放办学】
学校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开办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有HSK考点;2010年获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资格;是国际滑坡协会、欧亚高校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发起单位之一;在地质灾害等方面与法国国立巴黎路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Alan教授合作组建了Alan再生能源研究所;2007年学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学校常年聘有外籍教师30余人、外籍兼职教授50余人;近5年主办、承办重要学术会议及国际知名学者讲座200余次。学校与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签定了“支持与合作协议”;与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宜昌市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等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合作与发展理事会;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地区以及美国成立了校友分会,参会校友达7万余人。
【文化建设】
学校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和谐”为特色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获得“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学校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先后被授予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开放办学先进高校”、“湖北省高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峡大学,这个在浓浓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诞生的时代弄潮儿,犹如三峡里的长江水,吐纳百川;她又像“求索”的三闾大夫,昂首天外。目前,全校上下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质量固本和特色发展”战略,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为水利电力行业和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朝着建设“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