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读图和析图

2013-04-29 18:05于巧玲
网友世界 2013年23期
关键词:图册西双版纳教科书

于巧玲

【摘 要】地图和图像都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地理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学生直观掌握和牢记地理知识的的途径。正确引导学生识记地理知识,把“死”的地图和图象变成“活”的地图和图像,成为每个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地图;图像;西双版纳;地理教学

新编的《地理》和《地理图册》,配有大量的地图和图像,这些地图和图像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内容作了直观的解释和补充,发挥着教科书文字描述和教师语言表达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应用教科书和地理图册中的地图和图像进行教学,更好地体现这些地图和图像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呢?下面就以八年级下册的“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课堂教学为例,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以图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也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愿望,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地区的限制,或教学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很多的地理对象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这样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把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变得直观生动,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就需要借助教科书和地理图册所提供的地图和图像。例如,上课一开始,首先出示一些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教科书58页图7.11“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和59页图7.12“可爱的雨林动物”。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让这些图像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景观世界中:雨林中高低错落的垂直结构、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观;而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也为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上千种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所以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实践证明,这些美丽的图像可以使学生获得并理解远在西双版纳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西双版纳这个遥远且神秘的地方的好奇和求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主动掌握地理知识。

二、以图释文,加强直观

地图和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和图像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和图像中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如概要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这一部分与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关于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书中也没有任何的文字描述,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呢?针对这一情况,教科书60页的“活动1”中却提供了“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这就成为学生感知这一内容的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在20℃的位置上画一条水平直线,观察在20℃以上的月份有哪几个?再观察最低月平均气温(一月)约多少摄氏度?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哪个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图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然后就归纳出景洪市这个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这一气温特点;再观察降水量的柱子,明显地集中在夏季,并且降水丰沛,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通过对该图的直接观察归纳,就可以判断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丰富,有明显地雨季和旱季。正是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就孕育了西双版纳这些独特的雨林植物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得出西双版纳的总体特征,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为后面“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作了深刻的铺垫。这样以图释文,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减少学生对文字的死记硬背,使学生摆脱抽象的文字说明,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从两张图像中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现象和成因,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和记忆力。以上这个例子也正体现了教科书和地图册中的地图多样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三、以图导学,启发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强调规律的探索和原理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衔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能力。教科书和地理图册中的各种地图和图像为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这一节内容的知识多为理解性的知识,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教科书第60页活动2的图7.14“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要求学生通过图像中的简介,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学生看图后,教师再做评价归纳。

实践证明,教和学都离不开地图和图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样也离不开地图和图像。

四、图文结合,增强记忆

怎样把地理知识记得牢?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住一个地理事物就是把表征这个地理事物的信息组织起来,进行表达,长期储存在人脑记忆库中。所以,地理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地理信息表达过程,包括地理形象的表达和地理词语的表达。所以地图和图像的适当应用,不仅利于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利于信息表达,提高记忆。如在讲授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时,首先让学生查看八年级下册的《地理图册》第31页“西双版纳在全国的位置”地图,此图会指引学生找到西双版纳在全国以及在云南省的相对位置。然后就查看旁边那幅内容

更详细的“西双版纳的地图”,让学生在图上圈出有关的重点地理事物的名称,这样,通过在老师一层一层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地利用地图解释了教科书上简要的叙述,“在我国西南边睡的云南省境内,有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它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学生也通过观察地图,逐步熟悉地图上的地理事物,得到一个直观、完整的概念,加深了对西双版納地理位置的印象,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中相应的填图练习,让有关的地理事物再重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也就轻而易举地记住与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有关的地理事物,这比老师的直接口头讲授效果要好得多,真是一图胜千言啊!

总之,教科书和地理图册中形式多样的地图和图像,颇具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分析思考、应用地图和图像,以逐步提高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但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地图和图像,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示思维结构,还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以图释文的训练。用地图和图像的形式展示教科书内涵,给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一个驰骋的空间,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

参考文献:

[1]柳共和.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3]郭芙德.多媒体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

猜你喜欢
图册西双版纳教科书
南宋 佚名 盥手观花图册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图册》正式出版
《日本级进模排样图册》简介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