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硕
【摘 要】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命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考试涉及的主要是“五位一体”中的文化模块,主要讲述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类型,其次,就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特点
1.前言
201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于2013年11月24日举行。申论科目的笔试已于当天下午17:00落下帷幕。经研究发现,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命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考试涉及的主要是“五位一体”中的文化模块,主要讲述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从真题情况来看,试卷中事实材料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理论分析相对较少。更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侧面加重考查了考生对问题实质的分析理解能力。本文就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进行分析。
2.2014國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类型
2014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还是包括五道题目,题量并没有增加,但是撰写的字数增加,尤其是第四道题和第五道题,撰写的字数要求明显要比去年多。这正式考试时间增加了半个小时的原因所在。
第一道题目是中规中矩的传统归纳概括题,对当前社会心态反映的具体问题进行概括,难度不大。第一道题的难点在材料中的信息太多,而题目要求150字,所以如何取舍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想大部分考生在撰写这道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感觉,太多东西要写,但是很快就写满了,结果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或者还有考生会感觉信息太多,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不知道该如何梳理条理。这就是考验大家“提炼信息和整合分类”的能力。
第二道题目是材料里原词“预先失败”的理解分析,一道阐释类的分析题。相比较而言,这道题要简单很多,要分析的内容材料中都有,如果学过语句理解题的解题方法,按照思路提炼信息和撰写答案就可以了。首先整体分析“预先失败”的含义,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这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这种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一句话总结,提出对策。
第三、四道题目属于公文写作范畴里面的,第三题设计发言稿的写作,第四题写一篇短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整合能力。
第五题是大作文,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的设置属于常态化,在预料之中。这道题的难点与去年的“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是一样的,如何把握“度”。相信哪句话,大家都能理解,就是强调“慢下来”,但是这篇文章该写成什么样子,估计很多考生摸不清。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道题是不能写成策论文的,策论文肯定是不对的,所以也许就有人会写成散文,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调慢生活节奏。因此,文章可能就会变得很感性,很文艺,就像《青年文摘》上的哲理散文一样。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这篇文章要感性与理性兼容。“慢下来”是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是一种心理定位,让一个人的心态“慢下来”,是自己的主观决定;而让一个社会状态“慢下来”,则是政府和国家的责任。那么,大家可以想下,你是该站在自己的角度评论一个人的“慢下来”还是该站在国家和政府的立场分析解读社会的“慢下来”。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一切站在国家的角度分析,快与慢,政府该如何做。
3.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的主要特点
3.1 话题并不陌生,社会关注度极高
本次申论考试围绕“培育理性社会心态”展开,涉及“社会心里问题产生的背景”、“当前社会心里缺失的问题”等等诸多问题。“如何培育理性、健康的社会心态”是近年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在封闭试卷、讲义等多处涉及此类话题,而且命题人并不回避热点话题,而是迎热点而上。另外,全国诸多省考考试对此话题都有所涉及,由此透露出命题人在主题选取上的坚定立场,并不会因为相关话题已受较高关注而进行舍弃。
3.2 材料字数稍有增加,突破以往案例材料居多类型,观点型材料重出江湖
本次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上呈现鲜明特点,以观点型材料为主,案例和数据为辅,共六则材料。这透露出两点信息:其一,这对于考生而言可谓是命题人的善意表达,材料数则较少,减轻考生心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阅读难度;其二,材料中列举众多网友、学者观点,体现政府“倾听群众意见”、“广开言路”践行群众路线的理念。
材料篇幅稍有增加,考试时间延长,将有助于更好地将考生的能力进行科学、客观区分。这也表明国考申论经过多年的实践,出题人已经把握了较为稳定科学的材料字数范围。既保证了考生对材料的阅读与思考,又为考生答题提供了相对合理的时间,意在让考试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能使考生水平更加真实反映,为国家机关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
3.3 题型固定,但题目问法有新招
本次申论考试题型仍然固定为概括、分析、对策、作文的设计方式,但在题目提问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第一大题,具体要求为: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题目明确作答对象,不再是归纳概括笼统问题,考生可直接对心里方面存在的“缺失”进行概括;贯彻题型更加贴近基层公务员实操能力检验;概念分析重新登上舞台,考生在作答要谨记概念分析方法,避免顾此失彼;作文还是延续以往接地气方式进行,联系自身感受和社会实践写一篇文章。若考生在考试时能在平时掌握申论作答方法,此题定能轻松作答,完美拿本次苦战的第一回合。
3.4 题目命制推陈出新
国家公务员考试年年有变化,其中题目的创新可以说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最大特色之一。如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出现的“短文”题型、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出现的“观点反驳题”和“编者按”等等。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制延续这一命题风格,如第四道题出现的“为报纸专栏写一篇短评”的题目,则属于新颖的命题形式。这个话题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用2012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真题中的话说“富了以后”,人们的关注点就不单纯集中在物质的积累,更多开始关注“感觉”。这就好像现在很多剩男剩女一样,剩下来的都是有一定资本的,偏远农村山区的女孩不会想着找一个“有感觉”的人,她们要找的就是一个有条件,能够养活她们的男人;而城市里的都市白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处处找“感觉”,当条件又没有达到一定高峰的时候,就“剩下了”。而很明显,目前我国的社会状态给人的“感觉”就像“被剩下”一样,不公平、冷漠、孤独、无信、欺诈、跟风、烦躁以及焦虑等,充斥日常生活,再加上媒体的传播和网络的宣传,这种种情绪快速扩散,由小众人蔓延到整个社会。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暴力现象屡见报端,“跳楼自杀”已经不再是新闻,天之骄子们可以对自己的室友动手,还有大批的80后年轻人们纷纷怀旧,“暮气沉沉”。因此,调适我国公民的心理状态,激发精神气,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由此,这个话题的出现应该是应景之作,也是对未来的公务员们的一个很好的考验。
表1 2010-2014 國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对比
3.5 材料测查理论功底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具备一定的哲思性、思辨性、理论性,材料经常会选取哲学家、思想家、文(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65页)学家的论断或者著作等。通过这一类思想性较强的材料的设置来测查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把握材料的主旨和精神,是否能够对所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如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材料6谈到“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理解过去。”其中“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此类材料的设置体现出对考生理论功底的测查。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依然延续这一命题风格和特点,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材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材料引用了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语句,并针对这句话命制作文题目,足见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专业性和思想性,体现了对考生理论功底的测查。
4.结语
总的来说,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依然强调应试者是否具备真正的能力,更突出考查了考生是否从事机关工作能力。整体来说,随着考试的发展变化,命题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申论试卷在稳定中创新发展,更加突出测查能力。
参考文献:
[1]肖飞,刘亚非.从申论试卷命题看公务员能力素质要求[J].中国人才,2013,32(05):130-133.
[2]公务员管理信箱──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申论》有关问题问答[J].人事与人才,2011,26(08):109-114.
[3]陈启源.如何全面提升《申论》考试成绩[J].阅读与写作,2012,25(06):178-180.
[4]赵可新.申论考试初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02):100-104.
[5]高分突破,有道可循——专家解析2012年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应试策略[J].职业,2012,34(28):180-188.
[6]朱毅.谈如何阅读理解《申论》给定的背景材料[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5(04):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