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敌
一场“津辽之战”,把辽宁宏运推上了风口浪尖,尤其是当主帅马林赛前说“如果俱乐部有什么要求,我们就去执行”。鉴于今年中超的保级格局提前凸显,1比3的结果出炉后,引来外界一片哗然。
送3分给天津队,天津队就能离开榜末,但输了对辽足有什么好处吗?对保级无忧的辽足来说,输了就意味着可以离亚冠区再远一点。说胸无大志也好,说乐天安命也罢,开不出工资的辽足已习于守成。对于它的不思进取,江湖人送“辽跑跑”名号。
“津辽之战”被疑为一场交易
“津辽之战”的背景很简单,天津泰达在赛季前被足协罚了6分,这个打击几乎让天津队一蹶不振,直到赛季中期仍在倒数徘徊。天津队急需胜利重振士气,以达到保级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津辽之战显得更加微妙。
先说说这部戏的第一个情节——足协杯。按说辽足根本对足协杯冠军没太多奢望,这从接下来的1/4决赛中0比4惨败给贵州人和就能看出,辽足对于足协杯绝不是拼尽全力的态度。
宏运集团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企业,尽管球队以沈阳为主场,但是每年球队都会在葫芦岛的宏运集团总部召开年度总结会。宏运集团今年刚好在葫芦岛修建了一个新的奥体中心,为了筹集赞助费,宏运高层希望在这个场地打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由于此前联赛辽足的主场无法更改,因此只能在足协杯上做文章。按照去年的排名,天津泰达应该为主场,辽足和泰达商议调换主场,泰达爽快地同意了这个要求,而且还出人意料地以全替补出战,结果辽宁5比0狂胜。
在取得足协杯的大胜之后,辽足就乘坐动车来到了天津备战联赛。当时,辽足阵中的五名外援全部随队出征!然而,在赛前准备会上,辽足突然宣布将以全华班出战泰达。埃杜、詹姆斯和布兰丹在得知不能出场后十分震惊,但他们也都接受了这样的决定,毕竟这么多年的职业联赛经历,有些事情不言而喻,他们很明白这其中的内涵所在。
辽足赛前突然曝出出人意料的首发:埃杜、詹姆斯、特里夫诺维奇、布兰丹四大外援全部没有进入大名单,而平时的“千年替补”如王皓、孙世林都首发出场。反观泰达,在保级压力的驱使下,泰达主帅吉马良斯排出最强阵容,凭借瓦伦西亚的梅开二度和安德烈齐尼奥的圆月弯刀,泰达轻松取胜。纵观全场,辽宁队踢得极为被动,这与两队的正常实力对比似乎完全不相匹配。
对于这场比赛是否真是球迷所言的“默契球”,辽足俱乐部总经理黄雁在赛后说:“我敢保证这场球绝对不是默契球,俱乐部在赛前的准备会上还专门向球员强调,在场上一定要全力争胜。”只是外界一致对于本场比赛存在疑问的理由在于:联赛要进入休赛期,外援又无伤无病,远没有转移战略重心的必要。
截至这场比赛前,辽足的联赛数据中,外援进球占91%,辽宁队共打入23球,其中埃杜11球、詹姆斯7球、特里夫诺维奇3球,外援包办了其中的21粒,占得宏运队全部进球数的91%。当外援集体休息,自然会被外界视为“主动放弃比赛”。
“张海系”曾让辽足蒙上灰色阴影
辽足历史上引起争议的比赛绝非只有“津辽之战”,诸如此类受到质疑的还有2008年主场4比4战平上海申花的比赛:当年与申花一役中辽足曾一度4球落后,却匪夷所思地扳平了比分,当时大家都称赞辽足踢得有血性有勇气。传闻,辽足在赛前就做足了各方工作,才换来这样一个“血性平局”。
有关辽足最著名的疑似“默契球”发生在2004年,9月29日辽足主场以1比2不敌深圳队,那场球因为辽足队长肇俊哲怒摔袖标而被广大球迷所熟知。赛前,坊问盛传同为“张海系”的辽宁中誉会故意输给深圳健力宝。比赛开始后,辽足凭借外援阿比奇的进球取得领先,深圳队随后利用辽足的失误扳平了比分。这一刻,辽足队长肇俊哲愤怒地把队长袖标摔到了地上,准备离场。在教练和队友的劝说之下,肇俊哲才重新比赛,辽足在最后时刻再次防守失误,以1比2的比分败北。
赛后,辽足5年的领队苏晓东被就地免职,原因是“工作不力”。接任领队一职的是辽宁运动技术学院的副院长周铁民,他当时否认了派系足球的存在,他说:“辽足之所以会输球,是因为有一部分球员参与了赌球。”
究竟是赌球还是故意输球?前文中提到的张海是关键词,张海是时任健力宝集团的董事长。深足在2002年底换新东家——健力宝集团(辽足1999年东家),集团老板张海在入主深足之初便大肆买人。虽然在甲A末年(2003年),深圳并没夺冠,但在中超元年,深圳队便被视作夺冠大热门,理由是张海“控制”了另一支中超劲旅。这支球队不仅会想方设法为深足扫清障碍,还会尽可能地送人情分给深足,这支球队就是辽足。
尽管辽足上下极力否认与张海的关系,但两者间依然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在民间流传的张海收购辽足的版本是这样的,辽足原东家嘉华集团是一家北京企业,是辽足的最大股东,因为注资辽足亏损巨大,嘉华集团在2003年中期打算退出,张海随即用4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嘉华集团,队名由“北京三元”改为“辽宁中顺汽车”。如此一来,张海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控了辽足将近70%的股份。名义上辽足还属于嘉华集团,与张海无关,实际上他才是辽足真正的老板。70%的股份,张海完全能够在辽足身上做到“一手遮天”。
作为“张海系”的一员,“有奶便是娘”的辽足在2004年简直成了深足的护卫舰,为深圳健力宝夺冠而保驾护航。一方面要阻击所有对健力宝队可能构成夺冠威胁的球队,另一方面还要在与健力宝队碰面的两场比赛中拱手让出6分。肇俊哲主场摔袖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场队长摔袖标的比赛让辽足被戴上了“默契球”的帽子,只要辽足的比赛稍微有点问题,马上就会让人猜测,辽足是不是又在玩“假球”了。
颓废,都是没钱惹的祸
都说“人穷志短”,辽足可实实在在被这四个字坑苦了。辽足有多缺钱,不需要仔细核查辽足每个赛季的财务表(事实上也查不到),看看辽足这些年来换过多少名字就能懂得。
中国足球职业化20年来,辽足应该是换东家最勤快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辽足至少换过16次队名,期间还有过4次因找不到赞助商而仅以“辽宁队”之名在联赛中“裸奔”。为什么我们不像叫“国安”、“申花”那样简称辽足为宏运,而是习惯称其为“辽足”?实在是因为辽足的队名换得太频繁了,说起该队的历史,我们需要先百度一下它当年叫什么。宏运集团是少有愿意如此长时间注资辽足的投资者,可注资力度也不大。
在宏运集团之前,辽足的经济形势十分复杂。无奈之时,甚至把娱乐明星赵本山搬到了前台,赵本山甚至当上了辽足的董事长。只可惜,这场娱乐和体育的结合非常短暂,赵本山在半年后就退出了辽足。让赵本山离开辽足的导火线还是财政问题,辽足方面希望赵本山迅速拿出1000万元偿还债务,赵本山予以拒绝后便放弃了辽足,并表态不再介入中国足球。
宏运集团本来只是辽青队的股东,对成为辽足的大股东并没多大兴趣。直到得到一些十分有诱惑力的照顾政策许诺后,宏运集团才彻底进入辽足。令宏运集团郁闷的是,省里的政策允诺并未完全兑现,宏运对辽足的热情也就降低了许多。为了生存,俱乐部在2007年前后一口气卖掉了徐亮、张永海等六七名主力。
没有像样的金主,辽足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球队在2008年降级后,几乎连训练基地都租不起,球队要住在沈阳理工大学。因为学校经常停水,队员训练完之后经常要一起去洗浴中心洗澡,十分窘迫。
此外,辽足还始终和欠薪两字挂钩。2012年中期,宏运俱乐部仍拖欠着球员2011赛季后半年的工资,加上2010年前5个月的工资,有将近一年的工资没有发到球员手中,累计拖欠薪水超过1000万元。不只是球员拿不到钱,连俱乐部总经理也开不起钱。辽足前总经理张曙光在离职后也状告辽足拖欠了他29个月的工资,总共145万元。工资拖到连老总都要讨薪,辽足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薪水奖金连年发不出来,逼得队中的大牌人心思走,即便他对辽足的感情很深,但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转投他队。今年初,辽足接连卖掉了杨旭和于汉超,转会收入达到7000万元,这笔钱就成为了俱乐部今年的财政预算。
因为欠薪欠到“名扬四海”,2012年初从辽足加盟广州恒大的秦升说:“辽足总是欠薪,谁愿意去啊?”很少有球员愿意加盟辽足,这也是辽足水平始终不会有爆发式提高的原因之一。
辽足需要一个好投资方
出身辽足的前国脚李金羽认为辽宁是中国足球人才最多的地方,“辽宁的足球氛围是其他地方都比不了的,现在几乎每支中超球队都会有沈阳人或者大连人。”大连是中国足球开始职业联赛后的第一足球城,但在职业联赛开始之前,中国足坛的老大不是大连队,而是十冠王辽宁队。
可惜,辽足的十连冠只能代表“史前文明”。自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辽足的最好成绩是1999年的亚军和2001年的季军。令人遗憾的是,辽足的东家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们的套路却一脉相承。大股东们和总经理们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兴趣去研究俱乐部的经营开发,卖球员成了他们维持生计的最直接而简单的手段,更不用提对俱乐部进行长远投资了。
“卖血卖肉卖灵魂”,这是昔日著名的专业报《球报》给辽足的经典评语,每年都会有一批辽足骨干远走他乡。从1999年开始,曲圣卿、张玉宁、李金羽、王亮、郭辉、王新欣等人全部都是曾经的天价球员,包括今年的于汉超、杨旭。好在辽足的造血能力强大,就本赛季打到现在的成绩来看,卖掉两员猛将的影响并不太强烈,基本上能维持一个不错的水平。
辽足股东们为了生存,把优秀球员都卖出,辽足的成绩自然不会有提高,连年累月地在中超蹉跎成了辽足的标志。比如2011赛季获得了参加亚冠的资格,辽足也以不想参加资格赛为由选择了放弃,一时间辽足无雄心的说法铺天盖地,很多人认为辽足对亚冠的放弃不止伤害了辽足球员和辽宁球迷,更伤害了中国足球。“辽跑跑”成了球迷对曾经的十冠王最生动的调侃用词。客观来看,逼迫辽足放弃亚冠的不是那两场资格赛,实在是不好明说的囊中羞涩。
对辽足来说,能够找到一个愿意像恒大投资广州足球的金主,辽足重新成为中国足坛的霸主绝非痴人说梦。问题是,为何辽足这么多年来始终找不到一个真正愿意砸钱的人呢?
包括宏运集团在内,每个投资辽足的集团都带着明确的条件而来,获得政策利益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说白了,为什么辽足如此频繁地更换名字,症结就在此。投资人喜欢足球应该不假,但投资足球肯定有许多目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希望从中获益,如果投资人一开始就是抱着获取优惠政策的态度前来,那么无论最后能否如愿以偿,他们投资足球的热情都难以得到持续。
被十余家投资集团折腾够呛的辽足早已习惯了安于现状,只要球队不死,球员就都还能吃上足球这碗饭。对辽足来说,想东山再起,除了要稳住血脉之外,找到一个心思纯粹的投资方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