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化网络的背景下,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三大支柱的图书馆也面临着更大挑战,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向数字服务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图书馆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现有信息不足以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基于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着重在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理念和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数字服务模式;转型
图书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借“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在馆建设施,馆藏文献,电子资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当今计算机网络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师生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已经不单单仅限于纸质资源的利用,图书馆的服务被赋予更多更新的内容。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及时调整方向,根据高职院校的服务现状和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和创新,由传统服务模式向数字服务模式转型。
1.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1.1 需求牵动发展
文献馆藏是图书馆的基础,如何提供给读者最前沿最准确的文献信息是图书馆的不变工作;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如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的永恒主题。数字图书馆收藏、展示推廣商品电子文献是他的初级功能,而实现后台复杂,前台简单的信息服务才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目的。在传统图书馆的建设中,我们依靠的是馆员的手工操作和劳动,不仅服务效率低且服务内容严重受限。而在数字图书馆这样的高级形态中,更希望读者愉快的获取知识,忘记数字图书馆的存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及信息的更迅速更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也在向更高阶段进行发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检索以及网络信息等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选择。在数字化环境中,图书馆网站扮演着非常独特的重要角色。它既是图书馆的虚拟馆舍,又是实体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提供平台。
1.2 “以书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当前“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模式越来越深入人心,更是推动了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和发展,这也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信息资源的多元化让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不再满足于读者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图像视频音频文件以及软件性等各种信息资源,而这些已经渐渐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往往无从下手,难以找准自己所要找的信息和资料,无效和范范的信息资源难以满足用户和读者的需求,他们希望快速精准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能够极大的节约了用户搜集信息的时间,是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有效手段。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仅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让高职院校图书馆由被动走向主动,同时还加强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沟通。
2.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信息资源相对封闭和滞后
就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虽然大部分学院都开展了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建设,但是由于文献采购经费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人员开发等原因,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就算是利用的电子信息资源,也仅仅是局限于本馆本学校内部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另外由于设备信息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人员和资金跟不上信息更换的速度,所以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普遍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重点学科的馆藏资源没有形成特色,不利于优势学科专业的培育和发展。
2.2 服务理念陈旧
目前来说,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服务理念上滞后,时代在进步,但是服务水平仍维持在机械的借书还书上,只能“为人找书”不会“为书找人”。这种机械化的服务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校读书几年,只知道学习教科书上的一些知识,却不知道怎么在图书馆查找文献。很多学生只是喜欢娱乐性的杂志和书籍,对于图书馆大量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寥寥,对于有意义的文献和资料更是一无所知。大部分馆员抱着坐等上门的思想,仅仅习惯于传统的借书服务模式,缺乏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和思想,没有系统学习和培训新的社会条件下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紧迫感,抱着“铁饭碗”工作,没有进取精神,更没有服务的意识。
2.3 管理机制不合理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性质和内容,高职院校的业务机构设置,一般是以采、编、流、期、阅和咨询等工作内容而设定的,而咨询对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来说利用率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些人不知道这个部门是干什么的,简单的认为是图书馆的服务台。现在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需要;人员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手段。
2.4 岗位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在当前形势下,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仍处于薄弱和不受重视的地位。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的人事管理开展人事工作,造成了图书馆人才引进非常随意,图情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知识结构非常单一,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另外,工作人员在学历结构、知识层次、职称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大部分没有专业的背景,且很少接受图书馆专业技术的系统培训,与外界联系少,能够从事科研、学科咨询、情报信息开发、网络信息服务的人才偏少。工作人员的能力良莠不齐,而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的现象更是直接影响图书馆深入工作的开展和进行,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高职院校图书馆走向数字服务模式的创新性变革
3.1 发展信息化资源建设,建设特色数字资源库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革命正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生产、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图书馆已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更应该重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大力发展和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及着重于学院的重点学科的特色数字资源库的发展。
除馆藏资源扩充之外,应该着眼于提高数据库存储以及非印刷文献经费的比例。例如增加购置电子图书,音频视频光盘,软件资料等等。增加新颖动态的信息资源,扩充信息化馆藏资源。另外,针对图书馆经费不足因素,可以考虑相应的对策:租用网络使用权,直接购买外文光盘数据库,与别的重点学科院系费用均摊,免费收集网上有价值信息等。
在以学科专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还必须特别重视数字化特色馆藏的建设。与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紧密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和共建,利用网络和本学校资源形成特色数字数据库资源,同类学校间馆际共享,购买相应的数据光盘让该学科专业方面的信息资源达到有深度、更专业、更全面。共同推动学院优势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营造学校专业优势学科的品牌效应。
3.2 改变服务内容和方式,建立人性化服务理念
当今高职院校注重于产业、教学以及科研的全面发展。而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应当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吸引读者”、“让读者满意”的服务模式与理念,实现从“以(下转第97页)(上接第94页)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了解师生读者的需求。在“产、学、研”方面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及时更新对学院师生有价值的资源和数据库,并且向读者推广和宣传,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数字资源和服务蓬勃兴起,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书还书,开架阅读之外,作为一个数字资源的平台,还应开展多种服务,例如网上图书的续借和预约服务,网上资源库文献平台培训,开放在线实时咨询、在线观看各种视频音频资源、下载各类电子资源,以及图书馆论坛读者留言沟通平台等等。这些新型服务方式的开展,不仅可以大大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做到人性化管理,自助式服务等。
另外,应经常开展一些主题讲座学术交流活动,读书交流,馆藏资源讲解,征文比赛等,让读者更近的了解图书馆,在细微处体会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3.3 改善传统型管理模式,健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型向数字化发展的转型时期,当前图书馆必须改善管理模式以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
让传统的采访、编目、流通、期刊、阅览、咨询等部门加以调整与改造,除原有的采编部、流通部、咨询部、技术部之外,可增设数字化部,提升参考咨询的功能,增设学科馆员等职务。
其次,随着馆藏文献的数字化特征、信息的网络化服务以及自动化作业程序的启动,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已不能包容和运作。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传统的业务方式;增设新的工作内容。图书馆可以开展网上采购、馆际联网互借、网上文献传递、网络信息推送、全天候的信息咨詢服务等等
3.4 转变角色观念,进行人才创新性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集多学科、技术专业为一体的文献信息部门,在人才配备上,不仅要有现代图书情报专业人才,有计算机、数字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还应有与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专业人才。数字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管理,首先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要的要求和挑战,做好图书馆人员的选择,任用工作,在对图书馆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上进行深入的调研。确定一套完整的图书馆人员选聘和岗位工作程序。引入竞争机制,科学选人用人,确保图书馆员专业与工作职位和岗位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
图书馆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型的部门,根据不同馆员的专业兴趣爱好能力,提供学习深造的学习和机会,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业务素质水平和创新能力掌握驾驭图书馆信息知识化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了解图书馆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动态,要不断增强馆员利用数字化的各种手段进行信息搜索、提炼、整理,以及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文献信息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图书馆读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江文芬.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4).
[2]海蕊.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实现个性化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6.
[3]朱玉恕.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6).
[4]黄亚男,涂湘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与构建创新服务体系[J].现代情报,2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12679002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静(198—),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