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诗性和美

2013-04-29 00:44叶国兵
青年作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现代主义诗性

叶国兵

阅读当下文学期刊的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小说和文学评论,会有一个很奇怪的感受,即:很多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可算是很不错的社会科学家了,思考认识一些社会问题,探索形而上学成了当下文学毋庸置疑的主流;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迷恋上了所谓的“追问和思考” ,文学正日益被抽象、理性的“社会科学”和“形而上学”吞噬,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思想功能超前强大,而其文学的诗性和美在极度萎缩。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类似小说体裁的传奇、话本等等,始终是荡漾着一种“诗性美”。阅读当下许多文学作品,却似乎难以找到“文学”的感觉了——那种有血有肉的、表达人类朴素感情的、抒写人间悲欢离合的、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无穷韵味的作品,再难寻觅,所谓“文采”“情韵”“诗意”离我们已渐行渐远。

我们发现,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只是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简单罗列,将脏、丑、恶,直接放大、放给大家看,有多少是真正直击现代人的灵魂深处的苦痛和压抑的呢?我们读不到那种震撼心灵的作品,这些作品少了深层次的思考和警策。

“现实主义”同样是能够蕴含诗意和美感的。眼下的“现实主义”,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用语,文字枯槁僵硬,直白浅俗,汉语言在他们笔下就失去了灵性和美感。有不少作者,写身边的人和事,以世俗生活体验为题材,表达普通人的朴素感情和人生感悟,按理说,如此 “接地气”,最容易出现情感真挚、打动人心的作品!可这些作品中,却常常俗不可耐、庸俗寡淡、无聊枯燥,更谈不上什么有艺术质地和文学品味了……五四时期的一些作家,如:鲁迅,老舍,王统照等等,他们的作品同样是关于社会和人生主题的,可却依然写得意味无穷,情趣盎然,这与他们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

当下文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现代主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西方刮来的“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风潮裹挟了中国文学界,当时的新诗和小说敞开怀抱迎接着那股潮流,一些“实验性作品”和“先锋派作家”应运而生。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奇怪的作品,它们荒诞无厘头,鬼声鬼气,不知所云,玄乎其玄。这些作品其实是存在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世界观的产物。现代性的到来,使人和社会出现了质的转变。人的异化、物化,迫使众多作家开始去追问人的生存境遇,探索人的精神状况,去对人性进行透视和审问,他们试图用文学的手段,去揭露(和拯救)这个渐渐“沉沦”的人类世界,这样一来,其文学作品过分“先锋”和“形而上”就不可避免了。

一枚硬币总有其两面性。现代主义文学对人的异化、物化提出控诉,恰恰又造成了文学本身的异化,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反美、反艺术、反情感的,它们要对几千年发展下来的古典文学和艺术进行颠覆和解构,它们让人看到的是丑恶、肮脏、冰冷、荒凉、绝望。现代主义,的确是千年文学里的最大变局,读它们和读古典文学,你会感觉它们之间根本就不是文学内部的差异。从宏观层面去考察,这其实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现代性已经“奴役”了整个社会,在文学领域它自然也不会“缺席”。

如此就不难知道,我们当下的文学,为何缺少打动人心的美和艺术的作品了。其一是变了味的现实主义(只有表面的矛盾和问题,文学性的极度弱化);二是表达朴实感情的作品太粗俗无味,毫无艺术质地;三是势头不减的现代主义。这样,文学走向“社会科学”和“形而上学”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看到的小说和文学评论变得枯燥无味也就“理所当然”了。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现代主义诗性
更正说明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