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敬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使用适当的表敬方式,向对方表示敬意,以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语言表达形式。中国古代社会使用敬语的意识很强,古代汉语有明晰的敬语系统。但是现代社会受政治变化的影响,敬语使用意识和现代汉语敬语系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依据原型范畴理论给敬语下了“宽泛定义”和“严格定义”两种,将敬辞和谦辞视为敬语的典型成员,敬、谦辞和其他委婉语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叠、交叉的地带命名为表敬礼貌用语,将其视为敬语的非典型成员。这样,按照宽泛定义,敬语包含敬辞、谦辞和表敬礼貌用语;按照严格定义,敬语包含敬辞、谦辞。
关键词:敬辞 谦辞 表敬礼貌用语
一、引言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使用敬语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参考交际对象的年龄、辈分、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因素。同时交际的具体语言环境也会对敬语的选择和运用带来影响。如在闲聊、杂谈等非正式场合中,敬语一般不会或者很少被人们运用;但是在外交、商业谈判、会议等正式场合中,敬语就会高频率地被人们运用。交际双方情感和社会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也对敬语的运用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如交际双方是很生疏的关系或者具有权势关系①,一般比较注意使用表敬程度高的敬语;但是在关系密切,地位相当的亲戚、朋友、同事之间,敬语一般较少被使用。学者们关于汉语敬语界定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我国语言学界有“敬辞、敬语、谦词、谦语、礼貌用语、敬让语”等不同称呼,不仅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而且缺乏合理的界定。
二、敬辞
学术界关于敬语的界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归纳为三种:
(一)“恭敬”说
“恭敬”说:着眼于恭敬、尊敬、敬意。例如:“敬辞是含有恭敬尊重的态度色彩的词语,主要用来指称或陈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事物、动作。”(马庆株,2004)“敬词,是用尊敬的言词敬称他人(主要是对方)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洪成玉,2002)
(二)“礼貌”说
“礼貌”说:着眼于礼貌。例如:敬辞是“指语言交际中表示礼貌的套语。”(王宗炎,1988)
(三)“敬兼礼”说
“敬兼礼”说:兼顾恭敬(尊敬、敬意等)和礼貌。例如:敬辞就是“表示恭敬和礼貌的用语,如‘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王德春,1987)
这三种界说都说明了敬辞是一种表示对对方尊敬的语言手段,它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尊他,恭敬礼貌。
敬辞,指含恭敬的基本意义和附属意义(色彩)的词语。说话人用来指称或陈述听话人或与听话人有关的人、事物、动作,含有听话人在上,说话人自己在下的意思。语义重点是强调对方在上,即为尊敬的表达,如“令尊、令堂、拜见、芳龄”等。在汉语交际中,因为敬词本身带有表敬意义,所以运用敬辞是一种重要的表敬方式。
三、谦辞
在学术界,关于谦辞的界说只有“谦虚”说。例如“所谓谦辞,都是带谦逊态度色彩的词语”(刘叔新,2000);“谦词,是用谦卑的言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洪成玉,2002);“谦辞是含有谦虚色彩的词语,用于指称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马庆株,2004)
由此可见,对谦辞的认识大致没有分歧,都认为是表示“谦虚”“谦逊”“谦卑”等含义的词语。
谦辞,指含谦逊的基本意义和附属意义(色彩)的词语。用于指称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有“听话人在上,说话人自己在下”的意思。语义重点在于强调说话人自己在下,即为谦虚的表达,如“鄙人、家父、愚见、拙著、献丑”等。“鄙人”用于谦称自己;“家父”是谦称与自己相关的人;“愚见、拙著”是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献丑”是谦称自己的行为动作。
四、表敬礼貌用语②
敬语是礼貌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客气词语、问候语、致谢语等共同构成了礼貌用语。敬语与委婉语③之间有交叉关系。换言之,敬语与委婉语有相重合的部分。这实际上就是,遇有犯忌触讳不便直说的时候,改用别的方式回避掩盖,从而达到表达敬意的目的。如古人表达“人停止生命”,依据逝者不同的社会地位而相应有不同说法,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驾崩、千秋之后、玉折、玉碎、薨、卒、仙去、殁世”等由于逝者社会地位较高而采用的带有敬意的委婉语,当然,这些也是敬语。另一类如“去了、下世、去世、亡故、上西天、走了”等,就仅仅是对“人停止生命”这一客观事实的一般委婉表达,并未带有尊敬的情感色彩,自然都不属于敬语,仅是委婉语。委婉语中对已逝去的人的称谓,像“先祖、先主”等,及近年来经常用于称谓残疾军人的“荣誉军人”,它们都是在委婉表达的同时表尊敬,所以既是委婉语也是敬语(蹇照芹,2008)。显然,敬语与委婉语之间有交叉关系,刘宏丽在《现代汉语敬谦辞》中表明,敬语和客套话、美称、婉词都存在交叉关系。
袁毓林(1995)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词类是原型范畴(prototype-based category)。原型的现代范畴化理论认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袁毓林(1995)在《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一文中结合典型范畴化理论的结论,总结出了原型范畴理论有以下三种假定:“(1)实体(entity)是根据它们的属性(attributes)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构件,而经常是个连续的标度;(2)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④我们把这些边缘成员或是较差的样本称为表敬礼貌用语。也就是说,敬语跟客套话、美称、婉辞、礼貌用语之间存在部分重叠、交叉的相似性,我们把这些模糊过渡带称为表敬礼貌用语,例如“请出席”“敬请莅临”等。所谓表敬礼貌用语是具有表敬功能的基本意义或色彩的礼貌用语。
五、敬语的界定
(一)敬语的宽泛定义
表达敬意的词语无疑是敬辞、谦辞,争议往往在于礼貌用语和敬辞、谦辞的界限不清楚。如何理解礼貌用语和敬辞、谦辞的关系呢?
首先,礼貌用语在使用上不分年龄、辈分和社会地位。例如“谢谢”“不客气”“你好”“对不起”等是常见的礼貌词语,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并没有表达出恭敬谦虚的意义。而敬辞、谦辞在使用上严格区分年龄、辈分和社会地位。例如:“令尊”“海涵”“高见”等也是常见的礼貌用语,如果听话者(他人)比说话者的年龄大、辈分长、社会地位高,那么“令尊”是对他人的尊称,“海涵”“高见”是对他人的行为动作的尊称。反之,可能会被理解为讽刺挖苦。使用这些礼貌用语能够表达出对他人恭敬谦虚的意义。一般而言,敬者与被敬者不在同一层位上,通常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使用敬辞、谦辞。
其次,礼貌用语的实际范围比表达恭敬谦虚的词语的范围广,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陈松岑(1989)认为“广义的礼貌语言是指一切合于礼貌的使用语言的行为以及使用的结果,狭义的礼貌语言则单指各种交际场合中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表达礼仪的特殊词语。”马庆株(2004)指出:“敬辞和谦辞分别含有恭敬和谦逊的态度色彩,它们共同构成礼貌词汇,其中有词,也有固定词组;礼貌词语既有指称性的,也有陈述性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礼貌用语的范畴比较宽泛,礼貌用语与敬辞、谦辞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广义礼貌用语就是说话有礼貌;狭义的礼貌用语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⑤“惠顾”是指欢迎性的敬辞,意思是欢迎光临照顾。“贵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⑥“贵国”是对对方国度的尊敬说法。其中符淮青(1992)在《敬语如何表“敬”?》中指出:“‘贵有‘高贵、贵重等义。在这些语素所构成的敬辞、谦辞中,都不能生硬地用这些意义去解释,只能说它们是借用这些语素原来意义的赞美、褒扬的感情色彩,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敬爱。”根据彭增安(1998)归纳的礼貌原则的基本特征:“得体性、谦恭性、亲密性、高雅性、策略性”,敬辞、谦辞应当归入礼貌用语的范围,是礼貌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貌用语除了敬辞、谦辞外,还包括委婉语、问候语、祝福语、道歉语、致谢语、告别语、客套话等。
最后,礼貌和谦虚恭敬分别具有不同内涵的感情和态度,尽管前者涵盖后者,但也不可等量齐观、彼此替代。
综上所述,礼貌用语和敬辞、谦辞既有交叉也有区别。也就是说,敬辞、谦辞与礼貌用语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彼此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叠、交叉的相似性。在界定敬语时,我们把是否具有表敬功能作为判断敬语的唯一可行性标准。有些礼貌用语也具有敬辞或谦辞的功能,为了从广义的角度了解汉语敬语,把具有表敬功能的礼貌用语称为表敬礼貌用语。
敬语的宽泛定义:具有表敬功能的基本意义或附属意义(色彩)的词语。
(二)敬语的严格定义
如何理解敬辞与谦辞的关系?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给敬语下一个严格定义了。敬辞表达的是对他人的尊敬,谦辞表达的是对自己的谦虚。从表面上看,敬辞和谦辞的界限本应该很分明,其实不然,两者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己谦虚是对他人尊敬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对他人尊敬实际上也体现了自己的谦虚。刘宏丽(2001)认为,“‘敬和‘谦是一对对立的感情和态度。可是,‘敬人和‘谦己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谦己”是通过压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去抬高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物,这也是 “尊人”的迂回、含蓄的表达方式,即以谦为敬。“敬”和“谦”自古就是对立的组合,敬辞、谦辞统称为“敬语”。总之,对敬语的界定离不开“表敬功能”这个中心。由此,可以给敬语赋以严格定义:含恭敬或谦逊的基本意义和附属意义(色彩)的典型成员的词语。
这种界定方式既反映了词类作为一种原型范畴的特点,又照顾到词类之间边界模糊的特点,对敬语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理解敬辞、谦辞、表敬礼貌用语和礼貌用语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明确一下敬辞与谦辞的关系,敬辞与谦辞的关系可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表示(如图1):
图1:敬语的典型成员
由于礼貌用语与敬辞、谦辞是包含关系,礼貌用语与表敬礼貌用语也是包含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可知,敬辞、谦辞与表敬礼貌用语的关系是交叉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敬语的典型成员及非典型成员
综上所述,敬语的典型成员敬辞、谦辞和非典型成员表敬礼貌用语是汉语敬语的构成部分。
六、结语
在汉语敬语的界定的章节中,我们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将敬语的非典型成员,即表敬礼貌用语也列为汉语敬语这个“家族”中,打破了人们以往的认识(敬语只是包含敬辞和谦辞两类)。在本文中,我们把敬辞和谦辞视为敬语的典型成员,把表敬礼貌用语视为非典型成员,弥补了汉语敬语的表敬方式。汉语中的敬语主要是以词汇手段为主,以表敬礼貌用语的部分语法手段为辅来完成实际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表敬。希望通过对汉语敬语的界定研究,不但可以完善和规范我们自身的汉语交际,对对外汉语敬语教学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 释:
①权势关系指在年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财富、权力等方面,
一方居于优势。如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长辈和晚辈关系、主仆关系等。
②表敬礼貌用语是敬语的非典型成员,其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
固定的。
③委婉语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
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④关于两种范畴化理论,见《<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典
型>评价》载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32页。
⑤朱英贵.谦辞敬辞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
第137页。
⑥朱英贵.谦辞敬辞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
第115页。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礼貌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5]刘叔新.现代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马庆株.忧乐斋文存:马庆株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4.
[9]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0]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王宗炎主编.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8.
[12]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朱英贵.谦辞敬辞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15]蹇照芹.汉语敬语的初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16]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07.
[17]赵光.现代汉语敬辞、谦辞、语气词语研究[D].济南:山东大
学,2007.
[18]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
1992,(2).
[19]符淮青.敬语如何表“敬”?[J].语文建设,1992,(1).
[20]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8,(5).
[21]李振铎.礼貌语言种种[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5,(6).
[22]李树新.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
(文史哲版),1990,(3).
[23]伍铁平.礼貌语言中的词汇[J].语文研究,1982,(2).
[24]俞理明.汉语的谦称“愚”[J].语文建设,2000,(2).
[25]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曾小燕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