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胜利大逃亡
我可以说是个在起跑线上输得很惨的孩子,但我幸运地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当其他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狠抓孩子功课,为孩子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而严厉批评孩子时,父亲却对我说“80分左右就行了”,母亲更是对我的成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9岁那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父母离异,我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转学后,我成绩不好,留了一级。在转学初期,因为听不懂“川音”,常被同学戏称为“上海老俵”,也有同学嘲笑我来自离异家庭,但这些对我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每天我想的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什么的,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到了中学,感觉学习压力一下子上来了。我经常排名倒数,尤其有一次考试,我的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成绩基本就是倒数第一了。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以耽误学习为由反对我参加校田径队,因为他们觉得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尤其对男生来说,在运动场上学习拼搏的精神和树立必胜的信心至关重要。
我至今感谢家人对我的宽容。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始终注重我的身心健康,关注培养我正直的品格。
就在我在国内重点高中的苦日子快“熬”不下去的时候,机会降临了。16岁那年,一家留学机构到成都招考留学生,面对这一机遇全家人做出了一致支持的决定,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胜利大逃亡”。
1999年夏天,我怀着兴奋而不安的心情,乘坐波音客机离开北京达到美国,成为俄勒冈州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密歇尔是一个坐落在华盛顿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小镇。整个小镇就几排平房,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我读的学校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学生一共不到50人。当我低头注视脚踏的这片土地时,不禁问自己:这条路走对了吗?它会把我引向开阔正确的道路吗?我从一个几百万人的大城市到一个乡村,当时心理落差确实挺大的。
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这所学校,是从发现它“特别”的课程开始。最不一样的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汽车维修。我当时连汽车都没摸过,也没开过,但我摸索着将那么大的机器打开,把它的零件拆出来,研究好,组装回去,这车又能转了——对那时的我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我从零学起,到后来居然也能鼓捣这些零配件并组装到一起,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对建立我的自信心很有帮助。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我不是笨蛋,连汽车这么复杂的玩意儿我都能研究明白,说明只要我肯学,很多事情我都可以做得到,我突然觉得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快乐。那种学到知识的满足和欣喜的感觉就是从那时候起慢慢培养起来的。
美国人喜欢体育,而我的信心也在密歇尔的球场上一次次得到鼓舞。我觉得,我的成长和我热爱的体育运动密不可分。跑步,跑不动了我爬也要爬过去,不管有多累我一定要跑完我预设的距离。打球,我即便是输,也要让你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下次和我较量的时候你得忌惮我。
寻找最佳匹配,迎接闪亮时刻
每个人都有他的最佳匹配。对我来说,当时的最佳匹配要符合这几个要求:首先它得收我,因为我成绩不是很好;第二,价格得低廉,我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所以1999年,我只选择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学”——东俄勒冈大学。
与多数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样,我也选择了打工。不过我始终提醒自己:打工不是我的主要任务,学习才是正事。
万事开头难,第一份打工的经历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到食堂洗碗、刷盘子。我当时是在午餐和晚餐时间打工。一共8小时,两餐之间有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和来自保加利亚的伊万做搭档,一天下来我俩每人要刷1万个器具!我俩俨然变成了卓别林电影中与机器融为一体的机器人,无数遍重复着同一动作。一天下来,两腿已经站得不会打弯了,晚上还要坚持学习。
刷盘子的工作,我埋头苦干了整整一学期。虽然这份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它让我知道:只有在小事情上尽心尽力,才有能力干大事。
随着能力、见识的提高,东俄勒冈大学已经无法帮我完成自己的规划,我想我要转学。大二时,我的成绩已经不错了,我决定转学去一所知名度更高的大学。
2001年6月,我申请转学去密歇根州立大学供应链专业深造。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供应链的核心是降低成本,包括采购、生产和物流三部分,是一个新兴的热门学科。而密大不仅学费比其他同类大学便宜,它的供应链专业在美国排名也非常靠前,这种优势有利于学生将来毕业后求职。
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
毕业之际,是美国“9·11”事件后经济最萧条的一年,许多美国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我却在毕业前夕,收到了3份正式工作聘书。其中一封来自于全球第一大计算机制造商美国戴尔公司,这无疑是对我在美国留学5年的肯定。
初入职场,我就差点捅娄子。我混淆了两家供货商的部件号码,发错了采购预算,幸亏采购部及时纠错,才避免了重大失误。我这才意识到,“最佳学生”的时代已经终结了,我必须在这个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开始。
有人说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谦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有限,让我得到了同事们的帮助与支持。2005年5月,我加入公司物流部。2006年8月,我到戴尔全球采购部报到,成为戴尔最年轻的全球供应经理。
就在这时,我决定放下一切,当众宣布:我要进军哈佛了!有人笑我是把自己逼上梁山,不留退路。如果考不上,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为了使我在以后的人生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一定要上哈佛。我不怕失败,只怕自己拿不出100%的决心和毅力。25岁,GMAT考了三次,我终于成功考取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完成了从三流大学到名牌高校的跨越。
2008年年底,美国爆发金融危机。
2009年,我从哈佛商学院毕业,获得了来自两个国家的5家机构的聘书。它们是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在当时恶劣的经济大环境下,能拿到5份聘书,若说不满意那肯定是骗人的。我接受了花旗银行“全球领袖培养计划”的邀请,尽管待遇不高,但是在工作中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东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数倍。我被派往巴西工作了近一年后,成功组建了南美银行界第一个专门服务中资企业的金融团队,并被评为优秀新员工。
2010年,我作出了人生中最艰难、最挣扎的一次选择——回国发展。在我上哈佛之前,全球500强企业——联想集团曾邀请我回国工作。哈佛毕业之后,联想集团再次希望我能回国做总裁杨元庆先生的助理。
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说到爬和挫折,我是有发言权的。我中学成绩那么差,我的很多同学去了清华北大之类的名牌大学,成了天之骄子了,可我却远走他乡默默无闻地在东俄勒冈大学苦苦挣扎。我去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时候,是个转校生,可人家已经准备考研了,我又比人家差了一步……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输,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只要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走,终究会爬到山顶。
(摘编自清华大学出版社《“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