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汉语中,“看、想、说、听”可以构成“V来”与“V起来”两个结构体,学界对这两个结构体可以作为插入语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一些工具书中对“V来”与“V起来”的解释相差无几,甚至存在互释的情况。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探索“V来”与“V起来”结构的异同:一、历时平面中“V来”与“V起来”形成的先后及推衍关系;二、共时平面中两个结构式在具体语言使用中表达功用上的差异及原因理据。
关键词:V来 V起来 历时 共时
一、“V来”与“V起来”的历时演变
历时语言学和语法化理论中存在一个语言演变的普遍趋势,即较短的语言形式有可能是从较长的同功能语言形式经过长时间的磨损发展而来。针对“V来”来源问题,遵照前一信条,有观点认为“起来”可以紧缩为“来”,“V来”是“V起来”的缩略形式。例如:
(1)他看来很有想法。→他看起来很有想法。
(2)家乡想来更漂亮了。→家乡想起来更漂亮了。
(3)这雨听来十分凄厉。→这雨听起来十分凄厉。
(4)那人说来奇怪。→那人说起来奇怪。
上述示例中“V来”和“V起来”都是对句首“NP”对象进行评述,对应例句表意一致,而且“V来”与“V起来”可以进行互换操作。据此有观点认为“V来”应是“V起来”的缩略。但从语言使用环境和语用功能的契合,得出“V起来”缩略得到“V来”,我们认为这一论证并不严谨。例句中“V来”与“V起来”前后所跟带的内容相同,但细分例句的语用功能,例句中的第一个句子的“V来”强调的是主观推测,即例句中的评述部分内容是来自言者主语就关涉事物进行的推测判定;而第二个句子中“V起来”更倾向于主观评价,即句中评述部分是言者主语对相关事物主观评价的内容。由此可见,互换例句中的“V来”和“V起来”,句子的基本语义会发生相应变化。
我们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发现,总体而言,“V来”结构式比“V起来”结构式出现的时代要早或者持平。如下表所示:
项目 看 听 想 说
V来 唐 宋 元 宋
V起来 元 清 元 宋
比测结果 “V来”早 “V来”早 持平 持平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看”在唐代就与“来”组构成结构体,早于“看”与“起来”的组配。如果“V来”来自于“V起来”,按照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V起来”需要在时间链上早于“V来”出现,并且有一个高频使用的过程来对自身较长的语言表达形式磨损,而上述的调查比测结果并不支持“V起来”结构式在“V来”之前形成这一论断。因而,从历时语料层面来讲,“‘V来是‘V起来直接缩略而成”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V来”与“V起来”两个结构能够出现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环境中,甚至表达功用有相近之处,不是由于两者间存在形态变形或者简化的衍生关系,而是因为两个结构具有相同的语义承载项,相同的语义承载“V”激活结构相似的语义语用。综上所述,“V来”从产生源头上看并不完全是“V起来”的语音磨损所得,两者在历时衍化中拥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式。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溯源问题上笔者不赞同“V来”源于“V起来”的紧缩,但是也不否认当“V起来”和“V来”结构各自形成后,两者在高频使用中存在变形和简化的交叉现象。也就是说,语言使用中可能会存在“V起来”中的“起来”在高频使用中能够缩略简化为“来”,并且“V来”中的“来”也能变换为“起来”。而这一个相互的形态变化过程主要受到语体色彩和语言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二、“V来”与“V起来”认知语义差异
张谊生(2006)根据充当的句法成分将“看起来”分为基谓语、泛谓语、兼谓语、插入语四类。我们参照张谊生分类标准,认为由“看、想、说、听”构成的“V来”和“V起来”结构体也都具有以上四类句法分布类型。由于两个结构式在“基谓语、泛谓语及兼谓语”三种句法类型上用法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主要针对“看来、看起来”“想来、想起来”这两组词语在共时平面上充当插入语的情况进行分析考察。
有关汉语中插入语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赵元任(1979)最先指出,插入语是指那些插进去的话和离题的话。吕叔湘(1979)提出“插说”这一概念,并认为这是把一个句子的结构打断,插入一句话进去。后来的学者大多认同前人对插入语的界定,认为插入语不是语义上的必有成分,但也并非可有可无,而且在句法位置上具有灵活性,构成成分也复杂多样。范晓(1996)对传统的认识提出异议,指出“插入语是句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句子中其他成分有关联,它是附加或插加在核心语上的,形成插心结构,但插心结构不是句法结构,而是语用结构。它表示的是一种附加意义(语用意义),即对核心语所反映的事实表示主观的感情和态度。”依据范晓对插入语的定义,本文认定与句中其他成分没有直接句法关系的“V来”与“V起来”是插入语。
“V来”与“V起来”作为插入语,多位于主谓之。例如:
(5)a1.今天想来是不会下雨了。
b1.这些话想起来都不好意思。
(6)a2.我朋友看来不会来了。
b2.西湖荷花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美丽花仙子。
我们先看例(5)中的“想来”与“想起来”。“想来”表示的是主观推测,“想”在词语中是“猜想”义;“想起来”表示的是“回忆起来”的意思,“想”表示“回忆”。而例(6)中“看来”表示主观推测,“看”表示“推测”义;“看起来”表示的是主观评价,其中的“看”是视觉动词的用法。由此可以看出,“V来”与“V起来”两者作为插入语成分使用,其差异主要是由构成成分的各自语义承载“V”的义项不同导致的。再从认知角度来看,“来”与“起来”各自的语义虚化轨迹也导致了“V来”与“V起来”的用法差别,图示如下:
“来”与“起来”原型义都是位移义,属于“空间域”。当两者在从“空间域”往“时间域”投射时,“起来”语义上对应的是起始义,而“来”语义上对应的是终结义。“V起来”在语义上继承了起始义,表示动作的开始及持续。由于此种语义限制,“V起来”进入谓语前的位置时,只能为对象“NP”的状态展开评价(吴为善,2012)。“V来”在语义上继承了终结义,表示动作的完结,这使“V来”能为对象“NP”的结果进行推测。
三、结语
虽然“看、想、说、听”充当前部成分的“V来”与“V起来”结构作为插入语成分,在具体使用中经常混用甚至互相替换,但是两者在形成上拥有各自独立的衍化路径,从历时起源上也没有明显的先后承继关系,更不能说明“V来”是从“V起来”的语音磨损所得。在共时层面上,两个结构都表示主观评述,但各自的语用表达侧重点不同,“V来”更侧重于表推测,而“V起来”偏重于表评价,具体使用中两者的相互替换会直接影响语句的基本语义以及言者主语的情感表达。
(本文受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项目资助[B-7063-12-001005]。)
参考文献:
[1]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
动句的构成特征[J].汉语学习,2012,(4).
[4]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
机制与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6,(3).
[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许凯凯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