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体态成语是记录汉民族体态语的语言符号。它不仅具有汉语成语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多样的组合方式、鲜明的组合结构以及丰富的组合效应。汉语体态语通过多种体态的组合,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重纲常、守伦理、谦虚谨严、男尊女卑”等思维模式和民族特点。
关键词:汉语体态成语 组合效应 组合方式 组合结构
一、引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精神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成语中有大量含体态语(比如“头、手、脸、眉”等等)的词,它们在实现成语的表情达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把记录汉语体态语的成语称为汉语体态成语。
汉语体态成语不同于体态语,它属于语言材料,具有语言结构。之所以称之为“体态成语”,是因为一些体态动作(该行为本身是信息的载体)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中,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符号,并通过描述与说明固化在语言当中,从而约定俗地成为一些含有特定信息、结构固定、意义完整、语言精辟的固定词组、短语和短句。
汉语体态成语数量可观,表意丰富,蕴含着极为浓厚的汉民族文化内涵,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组合结构的鲜明性、组合效应的丰富性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汉语体态成语的组合方式
汉语体态成语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即一个体态成语中往往包含有多个体态部位或体态方式,组合方式多样,如“昂首挺胸(‘首与‘胸两种体态部位;‘昂与‘挺两种体态方式)”。
(一)体态部位的组合
1.与“头”组合
头与脸:蓬头垢面、抛头露面、牛头马面、囚首垢面、油头粉面、劈头盖脸……
头与脑:呆头呆脑、鬼头鬼脑、伸头探脑、缩头缩脑、贼头贼脑、摇头晃脑……
头与脚:昂首阔步、摇头摆尾、藏头露尾、摩顶放踵、翘首企足……
头与耳:俯首帖耳、俯首贴耳、伏首贴耳、伏首帖耳、交头接耳……
头与眼:头晕目眩、头昏眼花、头晕眼花、头昏目眩、獐头鼠目……
头与心胸:昂首挺胸、垂头丧气、痛心疾首……
头与额:疾首蹙额、焦头烂额、额首称庆……
头与发:怒发冲冠、披头散发……
此外还有“脑满肥肠”“肥肠脑满”“头破血流”“三头六臂”等等。可见,与“头”最容易发生组合的依次是“脸/面”“脑/首”“腿/足”“眼/目”“耳”“额”“心/胸”“发”“臂”等。
2.与“眼”组合
眼与眉:眉目传情、眉来眼去、眉清目秀、横眉怒目、贼眉鼠眼、直眉瞪眼、挤眉弄眼、挤眉眨眼、眉开眼笑、目不见睫、愁眉锁眼……
眼与目:火眼金睛、目不转睛、鼠目寸光、有眼无珠、怒目而视、热泪盈眶……
眼与手: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手疾眼快、眼高手低、眼疾手快、眼明手捷……
眼与口:瞠目结舌、明眸皓齿、目瞪口呆、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眼与头:獐头鼠目、头晕目眩、头昏目眩、头晕眼花、头昏眼花……
眼与耳:闭目塞听、耳聪目明、耳濡目染、耳闻目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与心:触目惊心、怵目惊心……
此外还有“高视阔步”“目指气使”等等。可见,与“眼”最容易发生组合的依次是“眉”“手”“目”“口”“头”“耳”“心”等。
3.与“脸”组合
奴颜婢膝、不苟言笑、愁眉苦脸、大惊失色、大惊小怪、得意忘形、多愁善感、嚎啕大哭、花容月貌、灰心丧气、回嗔作喜、精神抖擞、精神焕发、精神恍惚、哭天抹泪、哭哭啼啼、死皮赖脸、老态龙钟、眉飞色舞、无精打采、面红耳赤、面黄肌瘦、面目全非、面面相觑、恼羞成怒、捧腹大笑、蓬头垢面、皮笑肉不笑、破口大骂、破涕为笑、千娇百态、强颜欢笑、青面獠牙、忍俊不禁、容光焕发、痛哭流涕、嬉皮笑脸、喜笑颜开、胁肩谄笑、正颜厉色……
4.与“手”组合
手与脚:捶胸顿足、大手大脚、手忙脚乱、毛手毛脚、蹑手蹑脚、胼手胝足、七手八脚、拳打脚踢、上蹿下跳、指手画脚、缩手缩脚……
手与手:赤手空拳、东鳞西爪、令人发指、上下其手、骈拇枝指……
手与身体其他部位:得心应手、举案齐眉、抓耳挠腮、捧腹大笑、披肝沥胆、搔首弄姿、心慈手软、捉襟见肘、眼高手低、眼明手捷、张牙舞爪、心灵手巧……
除了“头”“眼”“脸”“手”与其他体态部位发生组合外,身体其他部位,如“胸”与“肚”的组合“挺胸凸肚”,“肩”与“脚”的组合“摩肩接踵、摩肩擦踵”,甚至很多体态成语表现的是全身的体态动作,如“五体投地”等。体态动作往往是复杂而又丰富的,它会产生一种整体效应,这也反映了人体体态的互相关联性。
(二)体态方式的组合
除了上面所举例子中表现的体态部位的组合外,还有一种体态方式的组合。实质上,很多体态部位的组合中已经包含了体态方式的组合,如“伸头探脑”(“伸”与“探”)、“挤眉弄眼”(“挤”与“弄”)、“嬉皮笑脸”(“嬉”与“笑”)、“捶胸顿足”(“捶”与“顿”)等等。
三、汉语体态成语的组合结构
汉语体态成语通过体态部位、体态方式的多种组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组合结构鲜明。从表层结构看,它所反映的结构特点与现代汉语的五种基本结构大致相符;从内部结构看,它所表达的语义类型也极为丰富。
(一)表层结构特点
1.联合结构:名词性结构+名词性结构。如“獐头鼠目”“心灵手巧”“奴颜婢膝”“贼眉鼠眼”“头昏眼花”等等。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并列结构,通过不同体态部位的描摹表现同一体态意义,起深化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贼眉”和“鼠眼”是描摹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实际上都是形容这个人体态所表现出来的狡猾和神态的鬼鬼祟祟。
2.偏正结构:修饰语+中心语。如“嚎啕大哭”“哄堂大笑”“火眼金睛”“怒发冲冠”“汗流浃背”等等。一般前半部分为体态方式,修饰后半部分的体态中心。“嚎啕”表示哭的方式,修饰后面的中心语“哭”,强调了哭的体态。
3.主谓结构: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如“肝肠寸断”“袍笏登场”“毛骨悚然”“额手称庆”“五体投地”等等。一般前半部分为体态部位的组合,是名词性结构,后半部分为动词性结构,表现体态动作,例如“五体”为体态部位,动作为“投地”,构成主谓结构。
4.连谓结构:动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如“捶胸顿足”“昂首挺胸”“垂头丧气”“顶礼膜拜”“胼手胝足”等等,“捶胸”和“顿足”两个体态动作同时发生。
5.补充结构:中心语+补语。如“怒形于色”“喜上眉梢”“怒目而视”“破涕为笑”“拍案而起”等等。“喜”为中心体态,表现喜的程度为“上眉梢”。
(二)内部语义类型
1.比喻义:指用类似事物的体态比喻人的体态,从而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如“獐头鼠目”,本义是指两种动物的情态,在这儿却是比喻人的情态,头小眼尖。
2.象征义:指用某种体态动作象征某个人或事物。如“心灵手巧”,本义指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在这儿是象征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3.烘托义:指用不同的体态表现和烘托同一意义。如“奴颜婢膝”,本义指像奴才一样满脸谄媚,像侍女一样经常下跪,在这儿是为了烘托出某人拍马屁讨好他人的奴才相。
4.引申义:指通过某一体态引申出其他真正的表现意义,这一引申义与该词本义关联不大。如“大手大脚”,本义指手大脚大,其真正意义却是形容一个人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5.对比义:指用体态对比来传情达意。如“前仰后合”“东倒西歪”,本义指身体前后左右晃动,后来用来形容人身体位置不固定的情态。
四、汉语体态成语的组合效应
(一)组合效应下的情感表意
1.表示快乐或喜悦
喜笑颜开、喜形于色、捧腹大笑、拍手称快、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和颜悦色、笑逐颜开、破涕为笑……
2.表示悲伤或者忧愁
愁眉苦脸、痛哭流涕、疾首蹙额、多愁善感、嚎啕大哭、呼天抢地……
3.表示愤怒或惊奇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大惊失色、胆颤心惊、横眉怒目、疾言厉色、力竭声嘶、怒发冲冠、切齿痛恨、怒目而视、拍案而起、咬牙切齿……
4.表示失望、沮丧或者恐惧
唉声叹气、长吁短叹、瞠目结舌、垂头丧气、捶胸顿足、灰心丧气、手足无措、提心吊胆、望而却步、畏缩不前、畏首畏尾、闻风丧胆、心胆俱裂……
5.表示卑下、隐忍或者骄傲自大
忍气吞声、卑躬屈膝、奴颜婢膝、顶礼膜拜、俯首帖耳、五体投地、奴颜媚骨、强颜为笑、忍辱含垢、胁肩谄笑、心高气傲、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张牙舞爪……
6.表示焦急、烦躁或尴尬
狼狈不堪、屁滚尿流、望穿秋水、望眼欲穿、手忙脚乱、心急如焚、心烦意乱……
除此之外,还有表示同意、否定、拒绝、羞愧、郁闷、热情、冷淡等情感或态度的体态成语,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组合效应下的汉民族文化内涵
邢福义先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准语言(包括体态语在内)不仅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或符号,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中受到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它也渗透到其他文化类型之中,对其他文化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体态成语反映了汉民族的生活风貌、社会习俗、社会礼仪、民族心理等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便以礼仪之邦著称,是封建中央专制权利高度集中的国家,复杂的纲常观念、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礼乐教化、向心型的内敛文化模式,熏陶出了中国人谦谨、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理、表达含蓄等内敛型民族性格特征。在体态成语中就有“作揖打躬”“敬叩安康”“恭叩慈安”“卑躬屈膝”“点头哈腰”“卑躬屈膝”“俯首帖耳”“五体投地”等体态动作表现这一性格特征。随着新中国的到来,这类体态动作的成语出现的频率少了很多,反映了体态成语时代性、社会性的一面。
又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在中国古代受到各种歧视和约束,在“贞洁至上”“小脚为美”等传统女性观的支配下,产生了汉民族传统的女性审美观,体现在体态成语中,就出现了“笑不露齿”“步步莲花”“千娇百媚”“嫣然一笑”“莞尔一笑”“掩口而笑”“抿嘴而笑”“纤纤细步”等体态成语,而男性却可以“谈笑风生”“仰天长啸”“开怀大笑”“仰天大笑”等。这足以反映出男女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
同样,由于“男尊女卑”“尊古应礼”“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汉民族异性之间的交往也表现出“保守”和“拘谨”的特点。因此描写男女之间交流感情的体态成语多为贬义,如“眉来眼去、目挑心招、暗送秋波、送眼流眉、挤眉弄眼、飞眼传情”等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而与此相反的“目不邪视、目不妄视、目无流视”等成语则被看作品行端正、行为端方的标志,这反映了汉民族千百年来在异性交往上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积淀。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内敛、含蓄。内敛的性格使得汉民族的体态语比较含蓄隐晦,动作较为克制。人们会比较欣赏稳重、踏实的性格特点,而对“毛手毛脚”的年轻人却往往看不顺眼。一些表示性情急躁的体态成语也通常具有贬义色彩,如“暴跳如雷、顿足捶胸、飞扬跋扈、搓手顿足、指手画脚、手忙脚乱、毛手毛脚、大手大脚、指手顿脚”等。这一点,正好反映了汉族人鄙夷“毛躁好动”等外露性格的民族心理特点。
五、结语
汉语体态成语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成为汉语成语中的一朵奇葩,其可观的数量、多样的组合、丰富的内涵为我们研究和探索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体会成语中丰富的情感意义,尤其是挖掘隐含在体态成语背后的汉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董珍兰.汉语体态成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
[3]杨晓黎.鉴貌辨色,意在言外——从成语看汉民族的体态语[A].
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李丽.体态成语刍议[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李恕仁.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
(2).
[7]李威.体态语的文化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学报,2009,(5).
[8]史有为,李云江.分类双序成语词典[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
社,1990.
[9]王莉.体态语差异的文化投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0).
[10]袁梅.体态语的符号特征与语用功能浅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
报,2008,(11).
[1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13]赵昆艳.论成语对体态语的借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9).
[14]张卫国.四字语型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
(李丽群 河北保定 河北大学文学院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