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词汇羡余现象十分常见,前人从双音词羡余、音译词羡余、词汇羡余等角度,在羡余定义、类型、成因、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前人“羡余即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的羡余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定义更为严格的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并对其结构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词汇羡余的六种类型,总结了词汇羡余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羡余 羡余成分 赘余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的羡余现象十分常见,如“爸爸”与“爸”意思相同,“昂贵”其实就是“贵”,“蝴蝶”属于蝶的一种类型,“蝴”字并没有实际意义,这些都可以算作是词汇羡余。所谓词汇羡余指的是一个词语中,两个词根义位相近或相同,其中一个词根能够代表整个词语或者两个词根中一个词根无意,其本质是“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杨明义,1999)
对“羡余”现象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定的成果。张国鹄(2011)从古代诗词格律角度着手探讨诗歌用词中的羡余现象;娄可树(2010)结合“羡余”二字本义,从起源角度发掘出“羡余”是我国古代赋税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意指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对于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研究,总体分析大都是从整个羡余现象、多音词羡余现象、双音词羡余现象、积极羡余、消极羡余以及羡余与累赘的区别等角度进行的,如张卫东(2008)、潘先军(2007)、石毓智(1993)等。
但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羡余研究成果中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羡余的定义模糊化、宽泛化。杨明义(1999)认为:语言中的羡余现象,从根本上说,反映的是语形与语义不相配合的一种表现,具体说是指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金颖若(2004)认为: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结构都存在超出准确表达意义的要求而显得不经济的“多余”成分,语言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羡余(redundancy)。潘先军(2007)认为:语言的羡余现象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通俗地说就是在表达语义时,语言中的某些部分是“废话”。
(二)单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羡余现象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者没有很好地将现代汉语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未能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
(三)研究者对羡余成因的归纳大同小异,总体看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语言系统的原因,包括形成韵律和谐、凑足音节、词义演化中语义的脱落等;主体认知心理上的原因,包括降低理解难度、语言表达突出强化、增加语言的明晰度等;人们思维习惯的原因,包括喜欢使用四字格、汉民族的思维习惯等。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曾说:“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构造,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构造。”可见,词在汉语中不仅是连接词法和句法的核心,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着手,着重从定义、结构类型、出现的原因等角度进行阐释。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现代汉语的词汇羡余,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为语料,不在这两部词典范围内的内容均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如前人在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羡余时曾用“免费赠送”“凯旋归来”为例,这两个结构均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二、对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482页中,对“羡余”这一词条的解释是:①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的各种附加的赋税;②形属性词,多余的。“羡余”一词最初是指我国古代赋税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意指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曹书华(2009)认为,“羡余一词是从信息论引入语言学的术语。最早由赵元任先生在《中国文法》中提出。他认为,羡余是指信息传递中有意添加的多余成分。这种成分担负着传递多余信息的功能,是必要的重复,有其自身的重要作用。”从研究者的成果来看,对羡余的定义倾向于“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杨明义,1999)。笔者将现代汉语词汇羡余进行以下界定:在现代汉语中,所谓词汇羡余指一个词语中,两个词根义位相近或相同,其中一个词根能够代表整个词语的意思,或者两个词根中有一个词根无实义且从属于整个词义的现象,其本质也是“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
在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广泛存在于词法和句法结构中。羡余是“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的现象,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伍铁平,1983)。它不仅是现代汉语的常客,在其他任何一种语言中,羡余的出现也是必不可少的。羡余看似重复,但又被大量使用,如“捕捉、目睹、咸盐、死尸、国家”等都是词汇羡余的表现。“羡余”与“赘余”是不同的,“赘余”往往指多余的、无用的东西,是一种赘疣;而羡余则不能以有用或是无用论之。羡余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在特定语用环境中逐渐地被人们接受。羡余不等于“缩略”,“缩略”是为了使语言简洁明快,便于称说,把一些音节多、形式长的短语进行简缩或者省略的现象,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缩略为“奥运会”,“超级市场”缩略为“超市”,“缩略”只是对音节、形式的简缩、省略,缩略后语义并无变化。
三、“羡余”的结构类型
“一种语言中有成千上万个语素、词和固定短语,它们相互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们形成网络,构成系统。”(邢福义、汪国胜,2010)可见,现代汉语语汇由“语素、词、固定短语”构成。现代汉语的特点是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双音节占优势,构词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法(邢福义、汪国胜,2011)。在现代汉语语汇中,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它本身不涉及构造问题,也就不存在羡余问题;而占主导地位的双音节词则是羡余现象产生的重要依托。本文探讨的核心就在于双音节词以及固定短语中的羡余现象。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将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分为“重叠、附加、复合”三大类,其中复合包括主谓式、述宾式、偏正式、述补式、联合式五大类。笔者将现代汉语词汇羡余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联合式、偏正式、重叠式、附加式、音译式、其他式。
(一)联合式
1.同义联合 “构成这些词的语素意义相近或者相同,表示的词义同语素义相同或相近。”(符淮青,2003:146)。如:
喜悦——悦;道路——路/道;朋友——友;追逐——追;依靠——靠;应该——应/该;占据——占;昂贵——贵;熟悉——熟;山峰——山;寒冷——冷;学习——学
“‘喜意为高兴,‘悦也意为高兴,它们表示相同的意义,相互之间地位平等”(符淮青,2003:136)。其中一个语素可以大体代表整个词语的意思,另外一个语素便成为羡余。上述词汇中的结构类型和语义指向基本同“喜悦”一词一致,这里就不再赘述。
2.偏义联合 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意义起作用,另一个语素意义要么完全消失,要么只起附加、陪衬的作用,去掉后基本不影响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这个语素就是一种羡余。如:
窗户——窗;人物——人;国家——国;干净——净;质量——质;狐狸——狐;忘记——忘;女儿——女;睡觉——睡;妻子——妻
“窗户”一词中,“户”的意义逐渐脱落,现在只起陪衬和附加的作用,“户”字成为羡余的一种表现,其他词汇的结构类型和语义指向同“窗户”一词基本一致。
(二)偏正式
语素间的组合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且这种修饰关系限定于对另一个语素众所周知的特征的描述,即通过此种修饰关系使一个语素的特征更为明显,且去掉修饰语素后仍能单独表述,这种修饰语素就是一种羡余。如:
白银、白昼、死尸、白雪、咸盐、目睹
我们知道白天为“昼”,“死了的人的形体”才能成为“尸”,“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白色的,“睹”肯定要用眼睛——“目”来看。可见,“白昼”“死尸”“白雪”“目睹”中的“白”“死”“白”“目”都是语汇羡余的一种表现,并且其修饰限定的都是后面名词语素的众所周知的特征。
(三)重叠式
在语汇层面上,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的词语,其中任何一个词根都可以单独使用,且与重叠时的意义相同。如:
爸爸、妈妈、爷爷、叔叔、哥哥、妹妹、弟弟、姐姐
重叠式的羡余有这样的特点:从词性看,基本上是名词;从词所属类别看,基本上是表示称谓的词。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词汇层面的重叠式,既不同于语法构型层面的重叠,也不同于语素的重叠。语法构型层面的重叠,如量词重叠:“条条、朵朵、个个、张张、本本”等,它包含“每”的意思,“个个”就是“每一个”,在实际语用中还表示强调数量“多”,“条条大路通罗马”即是这种用法。动词的重叠有“AA式”,如“想想、看看、听听、猜猜”;有“ABAB式”,如“调整调整、打量打量、考虑考虑”等,重叠后表动量,附加“一下”和“反复多次”义。形容词的重叠也具有其特殊性,这里不再赘述,因为这种重叠并不属于本文所谈及的现代汉语词汇羡余。此外,语法构型层面的重叠词汇,很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收录,如“张张”“考虑考虑”等。语素的重叠形成叠音词,如“奶奶、茫茫、谆谆、瑟瑟、皑皑、猩猩”等,它们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任何一个音节都不能单独使用来表示整体的语义,即“奶奶”不等于“奶”,“猩猩”不等于“猩”,所以,这种叠音词也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内。
(四)附加式
语汇中,一个语素为虚语素,并没有实义,与另一个实语素组合成为一个词,去掉这个虚语素后,实语素单独成词的意思和词的原意相同或者相近,这个虚语素就是羡余。如:
刀儿、鸟儿、石头、舌头、老鹰、老鼠、老虎、阿姨、阿爹、泥巴、尾巴、车子
在现代汉语附加式合成词中,并不是所有的“词缀+词根”或者“词根+词缀”的类型都是本文讨论的附加式羡余的类型,如“词缀+词根”中的“老师”“第一”“小姐”“可爱”,“词根+词缀”中的“画儿”“作家”“积极性”“甜头”等,它们去掉词缀后,都不等于加上词缀后的语义,即“老师”不等于“师”,“可爱”不等于“爱”,“作家”不等于“作”。
(五)音译式
“词汇属于外来语,在音译时采用了音译成分加类标的方式”(史有为,2004:313),即在整体音译之后,再加上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这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即成为羡余。如:
啤酒(beer)、卡片(card)、 驳船(barge)
吉普车(Jeep)、巴松管(bassoon)、来亨鸡(Leghorn)、沙丁鱼(sardine)
高尔夫球(golf)、金鸡纳霜(quinine)
在例举的语汇中,“酒”是“beer”的类别,“车”是“jeep”的类别,“管”是“bassoon”的类别,“鱼”是“sardine”的类别。其实在英语中,“beer”“jeep”“bassoon”“sardine”本来就含有自己所属类别的意义,但是在音译过程中,为了在汉语使用中给人以明确的定义,则采用这种方式,表类别的汉语语素就成为现代汉语语汇羡余的一种表现。
(六)其他式
其他羡余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肩膀——肩;胸脯——胸;膝盖——膝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词语是名词,且是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羡余的语素一般是为了使整个词语更书面化和双音化,在韵律上更和谐。
绿色——绿;红色——红;蓝色——蓝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专指颜色类词汇,一般情况下,类别“色”可以省略,词义基本保持一致。
四、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的变化发展也必然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理,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的产生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语言本身
1.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
我们知道,语言系统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也是如此。词汇的变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另一方面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现代汉语是在历经古汉语的发展变化之后形成的,其中有一大部分词语的词义发生了缩小、扩大、消失以及转移。羡余便在这种变化中应运而生,最典型的是偏义联合,即某些词的意思随时间脱落、消失,后来,语素与语素间重组,便形成了偏义联合类的羡余现象。
2.语言音律美的需要
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代汉语中,词以单音节为主,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随着实践的深入,双音词韵律和谐,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征逐渐明显,大多数单音节词便在语言演变中不自觉地采纳了羡余方式,双音化趋势明显。双音化使得汉语韵律优美、对称和谐。
(二)外因:以人为本
1.遵循汉民族的思维习惯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不同。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述惟恐不同。汉民族重顿悟、讲究含蓄的思维方式一直贯穿于汉语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中。为了迎合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汉语词汇在词义上呈现模糊性的特点,促进了羡余的产生。
2.便于人们理解
语言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性,一般而言,一个相对完整的基本话语交际过程具有“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反馈”六个环节。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了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能够很好地“解码”,进而实行“反馈”,保证话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词汇在词义不是特别明了的情况下便采用羡余这种形式。羡余词汇的词义有更加明确的定义,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音译式羡余中,如“啤酒”“芭蕾舞”等。
3.突出强调,增强表达效果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总要通过调动一些语言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羡余就是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增强表达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手段之一,它在语言表达中主要起突出强化作用。”(樊立三,2006)例如偏正式中的“死尸”“白银”等均是语言突出强调表义重心的结果。
五、结语
本文初步探讨了一种定义更为严格的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并对其结构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朱德熙先生的合成词构词方式,分析了词汇羡余的六种类型——联合式、偏正式、重叠式、附加式、音译式、其他式,并用内外因的原理总结了词汇羡余产生的原因,而对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的整体研究,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探讨。
(本文受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享资金支持,为项目第一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成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符淮青.现代汉语专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刁晏斌.现代汉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11]曹书华.浅析语言中的羡余现象[J].世界汉语教学,2009,(5).
[12]杨明义.现代汉语状之于动的羡余现象探略[J].南开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3]樊立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形式及形成原因[J].烟台师范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4]张卫东.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008,(3).
[15]娄可树.话说“羡余”[J].咬文嚼字,2010,(8).
[16]伍铁平.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J].中国语文,
1983.
[17]潘先军.汉语双音词羡余现象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7,(5).
[18]张国鹄.“赘余”和“羡余”[J].诗美探索,2011,(10).
[19]金颖若.旅游资源的羡余现象[J].经济地理,2004,(5).
[20]石毓智.“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
1993,(1).
(柯敏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