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尼斯商人》和《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嬗变

2013-04-29 07:01唐于红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阿诺德夏洛克

摘要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写于1596年的最富于讽刺意味的一部作品,而夏洛克作为《威尼斯商人》里的主要人物,一直是读者们和广大专家讨论的重点人物。莎士比亚戏剧的剧景常常不会刻意设在英国,当然,主要人物也往往都不是英国人,地点和人物我们可以忽略,但每个人的核心思想都是莎士比亚时期的典型代表。《威尼斯商人》写作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期,逐步向海外扩张,财富的积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和威斯克《商人》中的夏洛克的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 阿诺德·威斯克 夏洛克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本·瓊生与莎士比亚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们是朋友同时也是剧坛的劲敌。早在1623年,本·琼生就曾经预言:“莎士比亚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而是属于所有世纪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三百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频繁的上演,他对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改造和临摹他作品的人络绎不绝。前苏联的一位学者曾经说过:“19至20世纪的整个美洲以及欧洲的文学都可以看做是莎士比亚的遗产,因为在莎士比亚戏剧和诗的世界中,我们能清楚的发现这些与现代艺术都有着一种遗传的关系。”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能与现代人产生共鸣,这足以证实我们现代人与莎士比亚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这点能看出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性;现代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改造以及认识,能反映出现代人的理想和审美情趣。威斯克出生于传统犹太人家庭,因此,他对犹太人的问题相当的敏感。他在研究了很多关于犹太人的文献之后,开始改写《威尼斯商人》。

英国的现代剧作家阿诺德·威斯克生于1932年,他的作品主要以普通工人或是犹太人的生活为主线,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1959年的《根》、1970年的《朋友们》、1958年的《大麦鸡汤》以及1959年的《厨房》。威斯克曾经被英国现代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泰勒称为是“当代新的工人阶级剧作家的完美典范”,威斯克于1976年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进行了改编,并起名为《商人》,两部剧的情节是基本相同的,在改编版的《商人》中,威斯克保留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三条故事情节,但是威斯克作品中人物关系、主题、风格以及人物性格的处理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部分的核心思想都是比较复杂的,主题的创作也是多层次的,《威尼斯商人》也是一样。剧作家通过展现多重的矛盾以及多重的人物关系,来描写人与非人、宽恕、慈悲之间的残忍、偏见、冷酷以及仇怨的对立。其实这种对立是利用剧情中的人物关系来映射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对立。《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整个戏剧中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剧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威尔逊曾经这样形容夏洛克这个人物:“夏洛克具有莎士比亚笔下除了哈姆雷特之外最令人困惑的性格”。夏洛克嗜血复仇、吝啬成性,甚至达到了非人性的地步。其实夏洛克是一个犹太高利贷者,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因为他这样就将他描绘成一个恶魔形象,而是在谴责他非人性性格的同时,展现了他作为被大家歧视的犹太人,其性格中富有人性的一方面。夏洛克一直是一个把经济实利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之源的高利贷者,他自始至终都感受着来自威尼斯基督教社会的歧视,夏洛克以正义感和尊严感面对着这样的歧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观念是能与观众和读者产生共鸣的。在描述鲍细霞和安东尼奥的形象中,突出描写了他们宽恕、仁爱、友谊、慈悲的人性,这样的描绘与夏洛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莎士比亚在描绘基督教徒的时候也并非只用了玫瑰色的油彩进行涂写。鲍细霞和安东尼奥仁爱和友善的人性并不是针对所有身边的人,他们对夏洛克的屈辱、歧视以及惩处很明显是非人性的。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他首先谴责夏洛克的非人性的一方面,这样能更好地歌颂鲍细霞和安东尼奥友善人性的一方面。另外,他在作品中还渗透着夏洛克人性闪光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鲍细霞和安东尼奥的非人性的一面。人物的多重性的描写是莎士比亚在剧中运用的最多的手法。另外,作品中也存在很多其他的冲突,例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种族矛盾以及宗教冲突等等,这些是客观化、具体化的表现。

在更多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挖掘和人物刻画的逻辑性。莎士比亚在剧中对夏洛克的人物刻画,明显具有社会主流意识的倾向性,还能暗示出对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审视,并试图将财富资本注入人性化的内容之中。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刻画下具备了完整的生态主义文学研究价值。在威斯克的《商人》中,种族的矛盾和宗教的冲突成为了力压全剧的核心主题,表现在威斯克无情地揭露了法律和契约的残酷,披露了反犹主义的怀疑和基督教的偏见。在《威尼斯商人》里,成为全剧冲突背景的是宗教冲突,但是在《商人》中,威斯克将宗教冲突置于前台,作为全剧的主要内容和冲突的核心。威斯克对剧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都从本质上进行了改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种冲突。

第一,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由《威尼斯商人》中的宿敌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夏洛克也由一个冷酷、吝啬、报复心强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藏书家;剧中巴萨尼奥、罗伦佐以及葛莱安西诺等人都对夏洛克有着强烈的偏见,鲍细霞和安东尼奥与夏洛克都成为了朋友;杰西卡也不再是一个贪婪、冷酷、将金钱置于一切之上的暴君,而变成了一个有一点点专横的可爱的父亲;在剧中,莎士比亚用更多的篇幅展示了犹太人生活居住区的场景,通过这些能让我们了解了威尼斯社会对犹太人的迫害与歧视。

第二,安东尼奥与夏洛克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在威斯克的《商人》中,夏洛克第一次出场是在书房里,正和安东尼奥一起整理手稿和凌乱的书箱。夏洛克的朋友很多,他很喜欢收藏书,甚至会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为他买书。他对宗教、生活、学术以及法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这点他和其他的犹太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好朋友,他崇拜夏洛克的学识,因此他也非常珍爱夏洛克的书籍。这点和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的那个视金钱为一切的夏洛克完全不同。威斯克笔下的夏洛克拥有宽厚、慈悲、善良的内心,而且他的精神世界相当的丰富。遇到安东尼奥向他借钱,他会毫不吝啬,不像莎剧那个夏洛克而蓄意复仇;他与安东尼奥签署了借阅,但这是完全被迫的,他并不是想为了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

按照当时的法律,如果不签订契约,就不允许与犹太人做任何交易。因此如果被发现,夏洛克一定会受到惩罚。所以不难看出,这个一磅肉的契约完全是在嘲笑当时威尼斯的法律。这一点和莎士比亚戏剧中完全不同。在谈到作品的时候威斯克曾经说过:“我的剧作写的是友谊的契约,而不是高利贷的契约,我写的是野蛮的契约和法律!”我们不难看出,威斯克将订立契约这个情节作为了整个情节发展的枢纽,这样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将法律契约的残酷、宗教的偏见进行揭露和讽刺。威克斯作品中的安东尼奥是以夏洛克朋友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威尼斯商人》中那个对夏洛克存有偏见的男人。安东尼奥在威克斯剧中对夏洛克非常的敬佩,他厌倦了自己的商业事业,不但没有对夏洛克有偏见,而且还始终为夏洛克辩护。如安东尼奥主动与夏洛克签订契约,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夏洛克受到法律的惩罚。威斯克对威尼斯商业形象的改造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出,以前威尼斯社会对于犹太人持有的偏见其实是毫无依据的。其实夏洛克并不是恶魔,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基督教徒。

在剧中,罗伦佐是反犹情绪表现最为强烈的,他对犹太人的偏见和歧视甚至到了偏执狂的地步。罗伦佐一直认为,全部的犹太人都应该是“被抛弃的种族”,他还疯狂地侮辱夏洛克。他甚至为了让杰西卡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去信仰宗教而诱骗她。杰西卡在最后看清了罗伦佐的真相。我们通过剧中安东尼奥和罗伦佐的人物对比,能够总结出,反犹主义和种族歧视其实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违反理性的、病态的狂热。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以“一磅肉”為主线,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正义仁慈、慷慨、无私对贪婪、冷酷、狠毒展开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戏剧情节,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夏洛克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喜剧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残冷酷、受压迫、受侮辱的犹太高利贷者。莎士比亚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他成功地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人物性格。这些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生动逼真、深刻典型、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类惊人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他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每个角色都依据其所处的历史氛围、社会状况和个体环境来塑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威斯克想要表现他剧中的核心主题就要将莎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进行彻底的颠覆。威斯克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因此,他对犹太人的问题相当的敏感。在1973年观看了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威尼斯商人》后,威斯克被悲剧中强烈的反犹主义所震撼,于是决定必须要改写莎剧。威斯克认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主题思想就是反犹主义。正是基于对莎剧中心思想的认识,威斯克对《威尼斯商人》进行了完整的改造,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威斯克对于《威尼斯商人》核心思想以及夏洛克性格和形象的认识仅仅是片面的。通过两部剧,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分析出,夏洛克并不是威斯克从《威尼斯商人》中看到的那个“极端残忍、贪婪、不值得怜悯以及报复成性”的那个恶魔,当然他也不是能赢得我们同情的受歧视的犹太人。莎士比亚的人物塑造美学原则恰到好处地对夏洛克进行了形象的塑造,这样能全方位、忠实地展现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威斯克对莎士比亚的责难在现在看来显然是有失公正的。他对莎剧的认识是基于一个20世纪初期的犹太工人家庭出身的剧作家的角度,威斯克的戏剧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实体,是艺术的一种体现。

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能与现代人产生共鸣,这足以证实我们现代人与莎士比亚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这点能看出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性;现代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改造以及认识,能反映出现代人的理想和审美情趣。威斯克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因此,他对犹太人的问题相当的敏感。他在研究了很多关于犹太人的文献之后,开始改写《威尼斯商人》。在改编版的《商人》中,威斯克保留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三条故事情节,但是威斯克作品中人物关系、主题、风格以及人物性格的处理上存在着很差异。看过威斯克戏剧的人们都知道,其实威斯克在剧中很少使用莎剧的台词,而是将大量的诗句改编成了散文剧,将《威尼斯商人》中很多充满浪漫的图景变成了真实的赤裸裸的现实画面。这种改变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威斯克作品的艺术独立性,而且还展现了剧作家对于美学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巧英:《〈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色彩》,《消费导刊》,2010年第4期。

[2] 王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 尚睿、吕争:《〈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人格解读》,《电影文学》,2011年第2期。

[4] 吕品:《喜其美慧怜其悲——〈威尼斯商人〉剧中鲍西亚形象浅析》,《海外英语》,2011年第2期。

[5] 郭伟平:《从〈威尼斯商人〉看莎翁笔下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 吴旭凌:《〈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9期。

[7] 汪琪、胡龙青:《浅析〈威尼斯商人〉的创作特点与精神内涵》,《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22期。

作者简介:唐于红,女,1964—,江西南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威尼斯商人阿诺德夏洛克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快车上的讹诈
猜年龄
华盛顿身边的“无间道”
浅析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威尼斯商人》的狂欢化审美品格
电影《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穆拉诺玻璃瓶,“威尼斯商人”的外衣
我夏洛克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