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犹太人视角下的茨威格小说研究

2013-04-29 07:01王升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和谐

摘要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其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富于张力的激情深深吸引读者,但其小说背后是浓重的西方犹太人意识,既有对幸福和谐生活的向往,又对未来表示恐惧和担忧。

关键词:西方犹太人 和谐 担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其爱情小说吸引了无数读者,其小说情节的引人入胜,富于张力更为评论界所称道。小说奇特的情思、激情的碰撞以及惊惧的场景都展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这艺术美之后,隐蔽着浓重的西方犹太人意识。

一 美好的人生追求

斯蒂芬·茨威格小说中常常描写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博爱、仁爱、友爱是其所要倡导的;同情、忍耐、宽容是小说中文化所指;理解、奉献甚至牺牲,更是小说中所表现。茨威格经历了战乱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令许多人失望,他目睹了理性最惨痛的失利和法西斯疯狂的暴力行为,但是作为一名犹太作家,茨威格仍然用他的文学作品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他的小说《塞德拉克》写了母子之爱。小说中的塞德拉克被描写得奇丑无比,是远近闻名的“骷髅头”,然而,三个男人的袭击使她怀孕了。从此这个孩子让她百无聊赖的日子丰富起来。她生活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孩子。“一战”爆发,她把儿子藏了起来。她用尽了心思为儿子打掩护,但是来自布拉格的宪兵还是找到了她的卡蒂尔,她的保护失败了。她没有甜蜜的爱情,没有动人心魄的壮举,但她的舐犊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旧书贩门德尔》中的门德尔,以毕生精力狂热地阅读各类书籍并熟记各类版本、目录、书价、装帧、出版处、出版年月,而对书本之外的一切事物则一律不问,一概无知。他的大脑皮层就是一部载有数十万书名、作者的书目索引,凡属版本知识问题,维也纳和世界各地的学者、教授都要来请教这位“绝种的史前食书巨兽”。但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他却无异于一个盲人和聋子,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个多月,他还木然无知,照旧给交战国的读者写信,解答他们在开战前来函询问的书目问题,结果被奥地利当局当作敌国间牒而锒铛入狱。《收藏之爱》中的赫尔瓦特秉性古板,节约成癖,却酷爱收藏古画,收购了R先生商店中的大量古画。由于战后德意志的日益衰败,和千千万万德国老百姓一样,赫尔瓦特一家的经济已彻底崩溃。为了能让双目失明的赫尔瓦特活下去,母女俩不得不背着老人以低廉的价格陆续卖光了那些珍藏,如今留在画本上的不过是一张张用来瞒过老人、使老人相信古画依旧完好无缺的废纸!

茨威格笔下的爱情极富浪漫与激情,有时是彻底的无私奉献纯洁真挚,有时是缠绵悱恻不求回报,有时更是一厢情愿并为之殉情。这些追求爱情的人,心中向往高尚圣洁,并以极大的包容对待对方。如果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些人物都是怪人,行为怪诞不能为常人所理解。但是从文学审美角度看,其人性美恰恰展现了爱情的乌托邦之美。

茨威格是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的人。他对世界美好和谐的生活予以赞美,他一生都在追求人与人的友爱、和谐,都在其作品中表达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并以其精湛的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更以打动人心的魅力人物,再现了其文学的理念。

二 西方犹太人的悲剧意识

茨威格小说既有理想色彩,也有悲剧意识,他一方面描绘以人性为基点的爱情理想,一方面又不容置疑地指出蕴育其中的悲剧。在他的链条小说第一部中,写少年时代朦胧的情感及隐忧。《家庭女教师》以儿童的视角写成人的爱恋,小姐妹既看到了女教师享受爱情时的欢乐与兴奋,更感受到爱恋遇挫时的伤心,其神性迷惘恍惚以至于钢琴都不弹了。她们对于未来的人生看了一眼,感受到心惊胆战;这个人生是一片阴森森的树林,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片森林。《夜色朦胧》中的波普意外得到表姐的爱恋,由于表姐总是在夜间与他约会,他不知是三位中的哪一位。但私下却自以为是他所爱的玛尔哥特,并为她着迷。此时,波普已经进入了恋爱的较高境界——盲目的心理状态,失去了理性的控制。于是他攀上一棵大树,想看他心爱的玛尔哥特。可是一不小心栽了下来,一条腿受伤了。这件事后,波普终于知道每天和他约会的是伊丽莎白,而他爱着的却是不爱他的玛尔哥特。他觉得这里似乎立起了一堵看不见的黑墙,墙的后面在朦胧中已经模糊不清。那儿是他的童年,他的前面则是另一片土地,既陌生又危险的土地。波普的这场错位而又无望的“爱情”只是一场伤害。小说中人物在爱与被爱中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又屡遭伤害,尤其是这两篇小说中的小主公纯洁的心灵受到欺骗,纯情受到玷污,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小说中隐曲地表达了西方犹太人梦幻的理想破灭。对于茨威格来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的维也纳可以享受着阳光与春雨,享受着與其他人一样的公民权,但是犹太人的身份使他感受到生活美好背后的隐忧。

如果说《家庭女教师》、《夜色朦胧》是隐喻性的传达,而《爱与同情》则是直接的描述。小说中男主公霍夫米勒唤起了一个年轻姑娘的热烈爱情,她是一个瘫痪姑娘叫埃迪特,他知道了这个姑娘的情况后非常同情,并给予了她更多的关照。他与姑娘来往密切并有了好感,可是他却不敢接受埃迪特的爱情,他害怕与一个犹太姑娘有了爱情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面对这份爱情他既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面对周围的人。于是只能逃避现实,走上了战场,在战火与硝烟中消耗生命,最终他从战神手中活过来,但是纯情的埃迪特却殉情自杀。小说中的男主公在面对爱情时,他并不十分在乎埃迪特的残疾,真正介意的却是她的犹太人身份。生活的美好是表面的,一如埃迪特愉悦的心情,背后的隐忧是令人不安的。

茨威格一方面以激情笔法描写男男女女的真实情感,另一方面又指出或批判带来的后果。在他的另一篇小说《恐惧》中,茨威格也写到了依莱娜太太在身陷敲诈、内心疲惫不堪时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一种陌生的音乐响起来,一个似曾相识的年轻人拉起她跳舞,很舒畅,可是年轻人跟她挨得更紧了,她刚想高高兴兴说出他的名字,他就用一个热烈的吻堵住了她的低声呼唤。后来突然有一个人扳了一下她的肩膀,音乐停止,舞伴不见了,有人高喊:“把他还给我,你这个女扒手!”然后小说写道:“那个可怕的女人喊道——一点不错,就是她!她的喊声震得四壁发出刺耳的轰鸣,而那冰冷冷的手指扣住她的手腕不放。……撕下了她的珍珠项链,同时把她的上衣撕下了半边,使她的胸脯和臂膀全都裸露出来,上面只搭着向下垂挂的撕碎的布片。忽然,人们又来了,他们在不断增长的喧闹声中从所有的大厅里涌到这里来……依莱娜不知道身子往哪里藏,眼光往哪里看,因为那些人越走越近了,充满好奇的嘴脸一下子就被她裸露的上身吸引住了。而现在,当她游移不定的渴求救援的目光避开他们时,她突然看见她丈夫站在暗处的门框里,右手藏在背后。”她终于逃开了,但小说接着写道:“她听见身后老有那个女人的木板鞋格格地响着,但每当她来到一个街拐角,那里就跳出那个女人来,在下一条街当她来到一个街拐角,那里就跳出那个女人来,在下一条街角还是一样……她总是先一步守在那里,简直是多得不得了,无法超越……不过终于到了她的家,她直奔过去,但当她一把拉开门的时候,她丈夫却手里握着一把刀站在那里用威胁的目光凝视着她。“你到哪儿去了?”“哪也没有去。”她听见自己说道,可马上又听到身边发出一声尖笑。“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那个女人突然又站在她身边了,狂笑着,表现得更紧张。既写出了依莱娜太太对于婚外恋情的渴望,更写出了这种恋情给她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她追求的本是一种轻松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却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这种恋情对她来说不是去释放自己,而仿佛是杀了自己。作为西方的犹太人,不同于东方的犹太人。东方的犹太人因为常常生活在被欺侮的环境中,对生活并不抱有太大的热望,而是时刻都会记住自己的身份,也时刻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而作为西方的犹太人,茨威格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他希望能够完全地融入到社会之中,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然而就是这种最低的生活愿望也并不能得到,其作品以非常形象的描述展示了茨威格内心深处的忧虑。因此,作品中这些人物的悲剧,并不是故事本身的悲剧,而是作为西方犹太人的悲剧。

三 茨威格民族意识的成因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历经种种苦难,流落于世界各地。在欧洲的犹太人由于各种原因又有了较大的区别,形成了西方犹太人与东方犹太人。西方犹太人,一般指的是散布于西欧,在所持语言、生活习惯方面,已经基本上改变了犹太人的传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被赋予了与西方人一样的公民权,因而已经融入到所在国家的民族之中。东方的犹太人主要散居在东欧地区,他们没有很好的地位,经济困难,也因此更多地保留了古老的犹太教传统,他们有着较强烈的民族意识。茨威格生活在维也纳,属于西方犹太人。他早年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社会和谐、文化氛围宽松的时代,再加上他母亲的国际性的家庭背景,因此他的生活非常轻松。他在《昨日的世界》中说:我个人必须坦白承认,我当时作为一个犹太人,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或者文学界,都没有遇到一点麻烦和歧视。正是这种幸运而独特的身份造就了其理想主义的立场。

在茨威格看来,他已经融入了西方的社会,在他的生活中并没有觉得犹太人与其他民族有什么不同。他希望社会生活永远如此的和谐,可以说其思想具有了世界主义的深远意义。然而多种原因仍然使他不能忘怀自己是犹太人:一是自己的家族影响。茨威格的父亲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时刻感染着茨威格。他父亲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但是却处处小心,时时低调。他非常能干,生活比较富裕,会说多种语言,在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而且讲究礼节,生活体面,有教养有风度。但是他从不出风头,对于各种荣誉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也不接受任何头衔。父亲的这种性格是其犹太民族意识的表现。犹太民族历史上的多灾多难,使茨威格父亲在其脆弱的心灵中不愿再去惹出各种麻烦,以免带来个人的、甚至整个民族的灾难。茨威格也深受影响,因此他本人也生活得非常低调,他在回忆录里说,他的性格是他父亲遗传给他的唯一可靠的财产。因此,犹太人的民族意识早已存在于他的生活中、他的意识之中。只不过是被生活的各种表象所覆盖。但是,无论一个犹太人已经离开他的血统、他的信仰、他的民族有多远,只要有人在凌晨敲一下他的房门,那怕只是为了犹太人的地狱,他也会即刻重新变成一个犹太人。茨威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到了德國法西斯的迫害,他被迫流亡国外。本民族过去的苦难意识于他从天而降,漂泊、孤独成为其精神领域的主旋律,他也真正体会到了犹太人的身份的与众不同。其民族意识自然而然觉醒,茨威格以其作品表达了这种意识。在其剧作《耶利米》中,他一方面谴责了战争给犹太民族、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一方面也再次更直接地揭示了犹太民族被追逐、被驱赶的命运。对于传统的犹太人,对于东方式的犹太人,他们的悲剧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为了维护自己的律法;而对于西方的如茨威格一样的犹太人,他们仍然要承受起悲剧的命运,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根本无法也不可能融入到西方的民族之中,这正是最大的悲剧所在;也或许是茨威格感到生活最悲伤、最令他失望至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彭树智、张倩红:《犹太人》,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2] 罗伯特·M·塞尔茨,赵立行、冯玮译:《犹太人的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版。

[3] 茨威格,舒昌善等译:《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三联书店,1991年版。

[4] 茨威格,高中甫主编:《茨威格小说精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5] 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臧平安等译:《三人书简——高尔基 罗曼·罗兰 茨威格书信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简介:王升,男,1970—,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工作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和谐
和谐之美
关于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中和谐画面的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