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轩
【摘 要】拉斐尔是16世纪意大利杰出的画家、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其37年短暂的人生中,完成了三百多幅佳作。他创造的纯洁美丽的圣母形像,宛如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至今仍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拉斐尔·圣齐奥22岁创作的作品(1505-1506年间创作)、他生平创作的众多圣母像中的经典——《草地上的圣母》(现藏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的细节与整体关系的把握上,以全新的角度对拉斐尔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对拉斐尔如何营造和谐画面进行解构性的总结。
【关键词】拉斐尔;圣母;圣子;和谐;解构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55-01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诗人、学者、红衣主教本博为拉斐尔在罗马万神庙的陵墓拟写的墓志铭:此乃拉斐尔之墓,自然之母当其在世时,深恐被其征服;当其谢世后,又恐其云亡。[1]印证了拉斐尔以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纯洁美丽的圣母形象而久负盛名,他的圣母像以端庄温柔美丽的平民女性的形象,取代了往日圣母像呆板苍白的神圣威严。拉斐尔从这些美丽的平民女性身上看到了一种永恒的美,并以此寄予了他心中的美学思想。
拉斐尔在彼得罗·佩鲁吉诺的作坊做学徒期间,彼得罗·佩鲁吉诺对画面中和谐的艺术表现与如何进行景深感的塑造、对“渐隐法”的使用,都深深地影响了拉斐尔今后的创作。在拉斐尔绘画作品中,无论是艺术的构图风格,还是严谨而巧妙的空间安排,都有着古典绘画法则的明显痕迹,其构图形式严谨、稳定、和谐,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理性精神。
《草地上的圣母》是一幅古典的、孕育着宁静的仪式感又饱含生命的作品。画中的圣母圣子不断散发出的人性光辉,通过对神的拟人化处理,营造出和谐氛围。拉斐尔在1514年致卡斯蒂廖内伯爵的信中说:“为了创造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我要观察许多的妇女,但由于美人难遇,我要按照头脑中的理念去创造。”[2]升华形象中的纯粹美,将生活中的真实进行人工的处理,创造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的美感。
画面中多处圆形的巧妙运用和无处不在的精致金线,与周围色彩交相辉映,又巧妙运用光线来融合了颜色。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大量运用的这种“颜色振动”的技法,是一种能巧妙产生和谐感的配色技法。
作品首先从纯度极低而饱和度极高的大块棕绿颜色入手,这种灰的色调能使画面柔和、稳重,更容易烘托出画面上的其他色彩元素。用低亮度来烘托身穿红色衣服的圣母,使画面更显得生动。圣母红色衣服所衬的草地倾向于绿色,而蓝色衣服所衬的草地偏黄一些,这是拉斐尔通过将红色与绿色、蓝色与黄色的色差形成振动,使画面更加灵动。拉斐尔画中的配色,是凸显画面真实感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光线下圣母衣服的红色,有橘红紫红等不同的饱和度、不同的冷暖色、不同的明度。正是拉斐尔通过对这些冷暖明暗效果的把握,才使我们从画面中感受到了真实。圣母圣子在草地上产生的阴影并不是墨绿色,而是墨绿色和红色的融合,反而让人感觉更偏红色,这与草地的绿色形成对比。通过亮部冷色暗部暖色的冷暖变化来进行物体塑造,运用互补色来形成视觉上的“振动效应”。
圣母身后的那个场景是拉斐尔虚构的,也可以看出拉斐尔在构图设计上的造诣。灰色调的城镇既显得飘渺神圣又显得旷远,拉斐尔通过对一个城镇的塑造拉近了画面的现实感。这个细节创作,让人感觉缥缈朦胧、诗情画意,隐在远处,又使画面有了深度。它虽然只在画面中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作者运用了“渐隐法”,对画面边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用来描绘圣母和圣子的面部表情,让人感到富有生命又带有难以捉摸的美感。在前景中,拉斐尔创造了一片美丽的风景,一小片草莓灿烂地开放在棕绿色的田野里,更像是在上帝的恩惠下,在信徒心中盛开,饱含勃勃生机而又远离喧嚣。正是这些丰富的细节,让二维空间的画面营造出三维空间的感觉。
拉斐尔巧妙运用两个圣子手中的十字架和圣母饱含深情的目光,把读者的视线引导在画面的中心,用非常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圣婴的皮肤,与服装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上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部分,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个形状都有边缘的阴影和中心的高光,他保持着这种内部光亮边缘黯淡的风格,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刻画,对物体表面色彩进行逼真的处理,以达到立体效果。另外,从某些角度看圣母圣子的皮肤,其细腻的光泽完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家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对日后的巴洛克、17世纪法国的古典学派,以及法国大革命后的古典主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2]范景中.艺术的故事笺注[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