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唐任伍等
我国有近9亿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以上,近几年呈现出劳动力过剩状态,农民已经成为公开的失业大军。同时,高房价、户籍障碍、农民供边缘化等问题,让农民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而显著改善。
当前农村城镇化最大问题就是农民进城后生活缺乏保障,单纯依靠政府改善社会福利,输血式保障显然难以为继,关键还是农村及小城镇产业和农民就业双升级,形成造血机制,实现内生式发展。贵阳地处云贵高原,深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400多万人口,常驻农民和农民工有近200万,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该市以旅游业作为牵引,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旅游带动农民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城镇化率≠就业率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政绩,借发展经济之名,将农民的土地征掉,一次性补偿一笔征地款,再将农民赶上楼。这些土地被征进城的农民,你说他是市民,他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福利保障;你说他是农民,他没有土地。除了一哄而上的房地产拉高了房价,一些地方政府还将城市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产业转移到小城镇,进城农民只能选择这些低端产业就业,还将小城镇、农村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陷阱。另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只能适应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快,对劳动力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可以说,“围城”内外的农民都面临着高失业风险和低有效就业的困境。
贵阳破题?
贵州山水资源丰富,是我国激进式工业化、城市化后最后的“净土”。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唯一的中心城市,贵阳的发展模式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将东部地区舍弃的淘汰产业照单全收,做好GDP账面数据,还是走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新路?旅游业能“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贵阳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山上营造森林建设绿色银行,山间建好梯田发展茶园果园,山下抓好种养发展休闲庄园,完善促进农民旅游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培养上万个小老板、工商户、个体户。
做靓旅游特色,打造旅游中心城市
一是依托凉爽舒适的避暑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避暑旅游和避暑人居,构建避暑经济产业体系,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建成世界避暑旅游名城。
二是深度开发温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温泉疗养、温泉度假、温泉会议、温泉文化体验,建设大型温泉精品项目和复合型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中国温泉旅游名城。
三是以生态资源、气候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度假、生态旅游、山地运动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建设中国休闲度假名城。
四是依托“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扩张和目的地功能建设完善,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会议及奖励旅游,建设西南会奖旅游名城。
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做大农民创业载体
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形成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发展景观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民的旅游服务观念,发展特色农庄型、生态农业园区型、农家乐休闲型、农产品集散型、特色旅游村镇型、城市依托型和民俗风情体验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形成乘数叠加效应
贵阳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将逐步把适用于不同群体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倾斜和覆盖到农民。例如:旅游业无差别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降至3万元,免交工商部门收取的2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农民自主创业符合政策的,提供4000元的一次性创业奖励资金和每月300元的创业场租补贴。
旅游也能靓丽地方经济
2012年,贵阳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游客突破7000万人次,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之首、国际十大避暑城市。该市旅游业带动农民创业、就业超过10万人,而返乡农民工也大多选择了旅游相关领域。
下一个十年的城镇化,重点是如何将农民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提高城镇化质量,而非一味追求城镇化率。农民市民化的重点不在于当地盖了多少房子,或者是赶了多少农民上楼,而是在于让农民能够在本地就业,“安居”更要“乐业”。
贵阳实践的启示在于:
一是决策层的理念要转向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不是催生新一轮粗放式投资和GDP野蛮生长,而是围绕农民而非城市、房地产商的核心利益做“文章”。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言:“城镇化的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二是科学规划主导产业。旅游业虽然短期内无法与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传统工业项目带来的GDP数据相比,但是它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的生态、文化资源,满足城市人经济收入增长伴生的观光、休闲、健康等需求。就业门槛低,可以大规模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并在旅游业升级过程中无缝实现劳动力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提升。
三是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振兴。旅游业不是简单给城市人提供吃一餐饭、棋牌娱乐等传统农家乐服务,而是变果园为公园、林区为景区、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休闲体验基地、农副产品为旅游商品、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生态资源为健康养生产品,打造观光、休闲、养生、先进制造、精致高效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体。
四是政府做好配套服务。政府不再一门心思琢磨土地财政的短期效应,而是扶持旅游业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同时完善创业扶持、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培育全民创富热潮。
(本文系“2012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