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有整体意识

2013-04-29 00:44嵇晓珺
考试周刊 2013年95期
关键词:背影语言文字整体

嵇晓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011版“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然而,阅读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名为阅读教学,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实践,怎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课文的整体出发确定教学方案,有整体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阅读能力的整体目标,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程序,也就是:“整体感知—部分深探—整体理解”。

首先,要强调课文的整体感知,做到“胸中有全文”。新课标在“具体建议”特别阐明:“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充分说明了“整体感知”和“感受”的重要。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体验。学生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脉络及层次结构等。如《背影》一课,学生整体感知后初步了解内容及感情:通过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抒发父亲的爱子之情。但是在文章中究竟是怎样体现的?

其次,根据已有的整体认识(可能是模糊的、肤浅的)对文章的部分作深入探索。抓住重点内容和重点段落,联系全篇进行必要的内容分析,尤其是语言的推敲、揣摩、品评。在对文章部分探索时,仍然应该顾及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决定部分。如《背影》中重点段落: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联系前文:这件事发生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的情况下,更显出父亲的爱子深情。如果只是考虑这个段落,那么理解就肤浅多了。

语言文字是文章的构成要素。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将语文教学全过程高度概括为“语言—内容—语言”。这一概括突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位置。作者写文章是借助于汉字表情达意的,而汉字本身不会告诉你“隐含意思”。这就要求阅读时对语言文字推敲、揣摩、理解语言的“隐含意思”。但对“隐含意思”,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结论”而应教会学生“揣摩”。叶圣陶先生教人读文章一向重视揣摩,他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谓“遵路”无非是好好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背影》里写父亲爬月台一段用“攀”、“缩”、“微倾”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已到中年、身体肥胖的父亲攀援的艰难不易,体现出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这点学生较容易体会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从穿着的是“大马褂”,可以看出父亲非一般劳动人民,而是一个有知识、有身份的人。在那样的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置“大马褂”的身份于不顾,爬月台去买橘子,不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吗?可见,只有对语言作深入挖掘,才能体会出其“言外之意”。当然,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揣摩,不能脱离具体的语文环境。否则,有可能肢解课文的内容,使文章支离破碎,造成作者的思想感情、智慧等内容的意蕴的流失,破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文章的和谐统一。

最后回到整体上,通过速读课文,把握课文精髓,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清晰的、深刻的整体把握。学完《背影》后,学生对“背影”的理解更深了:“背影”既是叙事线索,又是“我”感情的触发点(两次流泪都与背影有关)。文章以“背影”为题,选取的记叙角度得当。这样,通过文章学习,学生能从探究中真切感到自己的提高,产生成功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以整体思想指导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和阅读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自能”读书境界。

参考文献:

[1]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出版社,1994.

[2]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

[3]高学成.整体阅读三步法浅探.安徽教育,1996(4).

猜你喜欢
背影语言文字整体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