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平
近几年来,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总结提高有效性的几种方法。
1.开篇新颖,引人入胜
课堂的开篇工作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正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能够新颖独特,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设计一段与此次授课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兴趣的导语,好的导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体验到乐趣。例如,在学习高中文言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十分讨厌“之乎则也”之类的翻译,但是对于历史故事十分感兴趣。讲授苏轼的一篇古词,教师就应该在课堂开始先讲述一段关于苏轼的历史故事,比如“东坡肉”的由来。语言要风趣幽默,因为朴实风趣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在讲述中穿插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夸张化的,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更多的知识。
2.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否则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解决,往往什么都解决不好。对讲授的每一个问题,要尽可能地对用语事先做一番准备,要使用几个关键词语,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3.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3.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4.因材而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要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还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显著,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讲《荷塘月色》重点在散文语言的品味;古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目标为: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上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5.教师对学生及课堂进行引导、点拨、调控
这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充满挑战,呼唤智慧。教师要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真正实践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比如,在教授《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抛开一些“共性的知识”,像批判了什么,揭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崇高品质,高尚人格,诗意人生,语言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等。不是说这类知识不能讲,而是如果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时间长了必遭学生厌恶,同时也丢失文本解读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的意义。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不要急于理清结构,总结段落大意,概括艺术手法,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心灵,从文本中探寻作家心灵密码,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说出喜欢的原因,这一环节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在每一景都可能被学生说到后,我们进行及时的点拨,让他们说说郁达夫最爱故都秋景的哪一景,进而将学生引向对“故都的秋”色、味的整体把握。
6.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要必要、恰当、有效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近几年一直采用的教学手段,它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实施。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好可以为这一目标“加一把火”。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鉴赏情境,并在音乐与画面的推动下,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例如,《雷雨》的教学中,“雷声”的出现;《再别康桥》教学中,康桥美丽风光的重现,都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就会弄巧成拙,削弱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