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征宇
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是以新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手段,建立肉类、蔬菜流通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猪肉为例,从屠宰环节开始,每一批次猪肉都带着产地、屠宰加工、检疫检验、经营主体等信息进入批发、零售消费环节,消费者可以凭借追溯码查询所购买猪肉的信息。杭州市民在市场上购买猪肉,凭借小票上的追溯码就能查询到猪肉产地、检验检疫、经营主体等信息。记者从杭州市商务局了解到,杭州市用两年时间,建成了覆盖城区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菜。
目前,作为商务部首批10个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无锡与成都市、杭州市综合评分名列全国首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第一名,信息化服务食品安全,打造安全的菜篮子,我们可以通过这几座城市来“感知食品,触摸安全”。
无锡:试点城市的先行示范
2010年10月21日无锡市人民政府与商务部签署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协议》,无锡正式成为商务部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十个试点城市之一,2011年5月至12月市区实施了一期项目的建设工作。至2012年12月,市区已在2家定点屠宰场、1家蔬菜批发市场、1家猪肉批发市场、26家农贸市场(菜市场)、51家超市大卖场等80多个流通节点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项目并投入运行,完成了与中央平台的数据互通功能。
商务部充分肯定了无锡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项目,认为无锡肉菜追溯项目已经达到了商务部的要求,初步实现了本市肉菜产品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整个项目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
“尽管在全国试点城市中成绩突出,但还有不少问题急需解决。”无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对市区各流通节点的网上巡查和每季度的现场检查,部分流通节点特别是农贸市场,规范使用溯源电子秤的比例不高,2012年前二季度平均为56%,第三季度为71%。这主要表现在对自产自销户的蔬菜进场信息登记不到位;屠宰环节信息上传不全,猪肉批发市场刷卡情况不太好;超市溯源设备使用率不高,上传信息少等。此外,市民对肉菜追溯体系认识不够,不主动地讨要追溯小票,维权意识不强。
目前无锡已排定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二期项目的计划表。计划用2-3年时间实现对市区主要流通节点的全覆盖,重点对80个农贸市场、49家超市大卖场、30家放心肉专卖店实施建设工作。项目拟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至今年年底,重点建设10个农贸市场、5家超市大卖场、25家天惠连锁门店、4家天鹏百家、10家天鹏放心肉;第二阶段至2013年底,主要建设40个农贸市场、15家超市大卖场、20家天鹏放心肉,第三阶段至2014年底,主要建设30个农贸市场。目前,市商务局与财政局已联合制定了《无锡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而无锡市食安委也表示,会督促各相关部门认真执行前期出台的相关规定,制定完善市级牛、羊、禽类屠宰监管规定,探索逐步扩大肉类溯源的覆盖品种。
据了解,一些新建农贸市场正在加紧安装追溯设备。相关人士也表示,随着商务部肉菜溯源工作的进展,其农产品可追溯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比如朝阳农产品大市场作为无锡市最大的菜篮子企业,其涵盖的农产品不仅局限于蔬菜、猪肉,还有水果、家禽、粮油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水果交易,不仅是苏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集散地,其成交比例更是占全市的95%以上。据介绍,下一阶段,朝阳农产品大市场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基础备案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在水果、家禽、粮油交易等重点环节,推广实施供应商备案制度、推广使用网络电子秤一体机,确保所有进入朝阳农产品大市场的农产品都纳入可追溯的范围。
成都:全国首批试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
近年来,成都市倾力打造“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成都市肉类蔬菜质量追溯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69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建立追溯系统,并对关键节点实施视频监控。每片白条猪绑定一个电子溯源芯片,从技术上防止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芯片所记录的信息将随着这片猪肉进入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餐厅、食堂等。消费者在各环节都可查询溯源码了解来龙去脉。
日前,在成都高新区天仁路20号和平综合农贸市场,肉类10号摊位,市场管理员将手持机对准猪肉电子溯源芯片,屏幕上立即显示:经营商姓名,地点:和平综合农贸市场,批发商:苏坡批发市场,屠宰企业:成都明渲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溯源芯片所记录的信息将随着这片猪肉进入批发市场、专卖店、超市、农贸市场、餐厅、机关学校食堂。消费者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查询溯源码了解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早在2008年底,成都市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食品生产、经营、消费规模巨大,且分属不同部门,实行强制可追溯化管理,极具挑战性。成都进行全新探索:工商、卫生等部门分别对全市蔬菜种植以及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肉类蔬菜产品的来源、去向、销量、经营户数等情况进行调查,摸清情况建档,成立食品安全办公室进行统筹。
据从成都市食药监局了解到,2012年底,成都基本建成肉类蔬菜质量追溯体系,覆盖点位达到11259个。其中,生猪覆盖点位9991个;蔬菜覆盖点位1268个,实现了肉菜产品从屠宰、批发、零售到餐桌全程信息化监管。一个“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透明监管新模式在逐渐形成。
针对蔬菜品类多和以批次消费为主的特点,成都通过一级批发市场可追溯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对入场批发商进行实名注册备案。备案后的批发商办理流通服务卡,蔬菜批发商入场时持相关证明入场登记。如没有产地相关证明则入待检区抽检,合格方能入场。
春节前夕,一辆货车开到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中心门口,接过司机递来的流通服务卡,工作人员刷卡后,电脑立即调出相关信息:车号,客户名称。出示相关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称重后,电脑随即打出一张入场票:批次号、品种:芋头,重量:1.7吨,入场时间:10时50分。这些信息将伴随这些芋头经历批发、零售、消费环节。收好流通卡,货车师傅说:“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觉得麻烦。现在习惯了,大家都放心。要是有问题,谁的责任清清楚楚,不得扯皮。”
走进和平综合农贸市场,记者在9号摊位挑了根莴笋,称重后电子秤打出小票。除了经营者、品名、价格,溯源码等信息外,在小票下方,还清楚地标有查询电话、网络查询、短信查询。记者随即发送短信,几分钟后就收到回复:经销商姓名,进货日期2013.1.16,进货品种:冬瓜、苦瓜、莴笋、辣椒,进货渠道:成都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供货商姓名、产品检验:合格,原产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记者分别打电话和登陆成都市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均能查询到信息。
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是对传统交易模式和消费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现阶段还需要深入而广泛的社会引导,提升公众认知与认同,引导公众支持,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高参与意愿。打造可靠的食品安全体系,技术并非万能,但没有技术的支持是万万不能的。
技术并非万能
专家表示,追溯管理平台在整个追溯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是有效管理追溯体系的载体。中央和省两级平台重点在于追溯信息的整合应用,解决跨区域流通问题;城市平台汇集各流通节点的基础数据,形成追溯信息链,并向中央和省级平台上传数据。这三级平台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上下贯通、相互依托、相互补充,才能发挥整体效用。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首先,要紧紧围绕追溯工作,提高智能化水平。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库,加强对追溯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和综合开发利用,深入开发追溯功能,提高对追溯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管能力,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要做到科学高效,在软件、硬件、应用三个方面都体现最新的科技水平。其次,要服务于流通行业管理,扩大应用范围。平台汇集了肉菜品种、重量、价格、金额、来源、流向等大量信息,直接来源于经营者,来源于实际的交易过程,数据真实性、时效性强。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数据资源,为“菜篮子”产品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及应急保供服务。最后,要加强与部门信息共享,推动跨部门监管协作。要坚持开放的心态,与相关部门共建共享,开放信息资源,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促进行业管理与执法监管顺畅对接,形成管理合力。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在目前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至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三类城市。但2012年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话题依然层出不穷,从年初的螺旋藻、明胶到年中的荧光增白剂、硼砂,再到岁尾的白酒塑化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教授点评2012年12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时认为,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向好,真正属于食品安全事件问题的为极少数。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还需要更多的技术之外具有法律效力的食品标准的存在和统一做先决条件。随着食品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中有害组分的检出限值不断降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资质应在此基础上快速提升,避免诸如“今麦郎‘酸价门”和“硼砂问题”等因机构误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家呼吁,食品工业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和企业内部自检的水平,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实施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生产产品,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保证产品的安全,减少如“可口可乐含氯门”和“光明奶酪宝宝杯被指含禁放物”等问题的发生。
专家表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依法治国的制度框架内,无论对于行政监管还是法律制裁来说,具有法律效力的食品标准的存在和统一,都是先决条件。一旦标准缺失或相互冲突,所有监管都将形同虚设,食品安全事故爆发,既无法追究企业,也不知道该问责立法机构、监管部门,还是司法机构,食品安全工作遂成一盆糨糊。就此而论,当下的食品安全标准缺失或冲突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国家公权力与国民私权利的关系问题。经济的发展、技术法规的完善、新型食品安全文化的构建对促进食品安全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