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壮大县域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台江

2013-04-29 22:22戚咏梅
理论与当代 2013年7期
关键词:台江着力苗族

戚咏梅

加快工业发展 实现经济总量新跨越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优化投资环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了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着力建好发展平台。按照“一区五园”(中心服务区;森工产业园、矿业建材工业园、装备制造工业园、食品医药工业园、新型能源工业园)规划建设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加快“七通一平”建设力度,加紧建设一期10万平方米、二期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产业聚集。同时,加快轻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引进返乡刨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进驻发展提供强大平台。二是着力抓好招商引资。通過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活动,突出“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主动出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招商核心区,积极策应世界500强抢滩布点、大型国企战略重组、东部产业梯度转移、行业龙头资本扩张的发展大势,主攻央企国企,紧盯龙头企业,招引了国机重工集团(西南)、大唐贵州新能源、贵州华胜电源、宏业水泥、博宇投资等一批国内500强和大型龙头企业落户台江,带动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三是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统领经济发展,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深挖机遇谋项目,千方百计争项目,千辛万苦引项目,精心管理建项目。重点抓好贵州国机重工年产3000套大型挖机、压路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力度,着力抓好贵州华胜公司年产3000万套汽车动力电池扩能建设。

着力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新发展

台江县以县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特色小城镇为重点、以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为抓手、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以新一轮州域空间布局调整为契机,以规划为引领,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按照与大凯里同城共建的理念,加快凯里——台江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促进凯台一体化发展。坚持“超前规划、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彰显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拉大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集聚城镇人口,扩张城镇经济总量,构建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和独具苗族特色的现代化城镇规划体系。二是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围绕打造“苗疆文化生态旅游城”的目标,加快县城南延北扩,着力旧城改造,突出抓好梅影城市综合体、翁你河“一路一堤五桥”、秀眉大道改造、张家寨旧城改造、南市塘温泉小镇等重点市政工程建设,着力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积极完善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小城镇建设上,坚持走聚资建镇、产业兴镇、经济强镇之路,坚持产城互动,加快台盘、革一新型工业城镇建设力度,促进台盘、革一产城一体化发展。着力把南宫、排羊、方召、老屯打造成旅游商贸型小城镇,重点突出施洞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力争把施洞打造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产业突出、全省一流的示范小城镇。三是加快城镇人口聚集。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新型城镇化核心,积极打破户籍、子女上学、农村医保、居民养老保险等各项政策限制,创造宽松条件,鼓励和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企业不断向工业园区集中,商户不断向商贸小区集中,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县城区域扩大化、生产力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繁荣城乡经济,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做强旅游产业 打造文化旅游新高地

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浓厚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苗族文化体验游。一是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围绕“天下苗族第一县”的总体定位,在“苗族文化游”上做好文章。从支柱产业的战略高度积极打造“苗族风情世界、山水生态画廊”旅游品牌,力争建成“到多彩贵州必到魅力台江”的最佳旅游目的地。积极办好“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节”等苗族文化节日品牌,进一步提高苗族节日文化旅游知名度。积极塑造“看苗族必来台江看苗族”、“来了台江不想走”的旅游共识。加快银饰、苗绣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步伐,在施洞规划建设中国苗绣、银饰旅游商品生产和研发基地,着力打响“中国苗绣银饰之都”品牌。二是加快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施洞文化旅游综合体、南市塘温泉小镇、南宫国家森林公园、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台江区)、翁密河漂流、红阳万亩草场等重点景区景点,进一步提高景区接待能力。规划建设苗族风情园,积极展示“天天姊妹节、处处木鼓舞”的台江旅游新形象;重点打造具有苗族特色的施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实现与西江差异化发展,力争建成贵州东部主要旅游目的地。着力构建“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进一步改善景区景点通达能力。加快建设吉阳三星级、河滨四星级酒店,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瞄准西欧、东南亚等高端市场,积极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科考探险游、文化体验游和户外运动游转型。全方位配套设施,加速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壮大,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加强旅游商品体系建设。有选择地扶持施洞、塘坝等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专业镇和专业村。结合施洞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有重点地规划建设一批苗绣银饰旅游商品设计研发基地,申请注册一批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产品,着力提升旅游商品生产加工水平,扩大银饰刺绣加工规模,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拓宽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加大旅游投入力度,2013年财政预算500万元资金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助推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取得三农发展新成就

农业稳,则根基牢。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力促农户增收,全力推动农民向全面小康迈进。一是调优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着力推进供凯蔬菜、黑毛猪、朝天辣、稻田养鱼等特色农业发展。按照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建金秋梨、金银花、枇杷等传统优势农业基地。加快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台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新建蓝莓、山苍子、核桃等发展潜力好的精品农业基地,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加大农业产业招商,成功引进上海巴莱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魔芋产业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动魔芋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扶持龙头企业。按照工业化的理念谋发展,实行农业企业重点引进、定点培植。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不断规范、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市场主体,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发展。重点推进巴莱魔芋、润丰农科、台湾腾博、贵州竟然等12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对“美丽乡村”建设严格规划、按图施工。积极实施“五通、三改、四建”工程,推进村庄整治扩面提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偏寨、南冬、塘坝、九摆、交宫等一批“美丽乡村”项目试点建设。着力开展小村撤并,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和产业聚集。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实现旅游景点、农家乐、生态农业区串点连线,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稳步推进贫困农村扶贫攻坚工程,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因势利导地把生态移民与“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县城和开发区集中。

构建和谐台江 谱写民生事业新篇章

民安则社会稳,社会稳则经济强。台江县从直接惠及百姓的大事、实事、好事抓起抓到位,重点做到“五个有”(劳有所得、贫有所济、老有颐养、住有安居、食有放心),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小额贴息贷款、3个15万小微企业奖励扶持政策,促进公民就业创业,重点对特困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扩大和规范劳务输转,鼓励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医疗设施设备投入和医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集中力量支持县医院创“二甲”,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提前谋划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工作,以“双诚信双承诺”工作为抓手,奋力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抢抓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机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使人人享有更多、更优质的文化发展成果。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消除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积极创新教育管理体制,着力实施“9+3”义务教育工程和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工程。进一步优化校点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通。重点推进县民族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升档提质工程;支持县职业中学创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示范学校;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切实找准苗族文化和苗族旅游工作的结合点,挖掘文化中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大文化格局。三是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加大“和谐台江”建设力度,不断健全“大稳定”、“大调解”、“大防控”体系,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合法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大“平安台江”建设力度,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制订完善应急管理和重大紧急事项预警机制。积极推广台江“五老”(族老、寨老、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人民调解模式,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作用,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共台江县委书记)

猜你喜欢
台江着力苗族
苗族蜡染
贵州台江翁你河国家湿地公园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中国·台江 苗族姊妹节
苗族民歌
坚持“三个从严” 落实“三个着力”
苗族老照片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