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2013-04-29 19:50:47陈盈盈李天贤周京励
现代语文 2013年7期

陈盈盈 李天贤 周京励

摘 要:台州方言作为汉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身的地方语言特色。在台州方言中,熟语是其中最为有趣的语言之一。本文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对台州熟语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概念的合成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为方言熟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台州熟语 意义构建 概念整合理论

一、引言

熟语是构成汉民族丰富语言体系的方言中最为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对“熟语”的定义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八九不离十等。”《辞海》(1999)给出的定义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由此,熟语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结构固定、意义完整、富有哲理。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熟语特征及翻译、中西方熟语的比较、熟语的分类及其中的隐喻等,且着重宏观层面研究,鲜有涉及微观层面即方言中的熟语。方言的历史远于普通话的历史,方言中的熟语才真真正正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Fauconnier与Turner创建的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王文斌(2004)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本文以台州方言中的熟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台州人民脑海中存在的地方熟语意义的心理表征,进而探讨其背后动态的意义构建过程。

二、台州熟语与概念整合理论

(一)台州熟语

熟语用简短但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来反映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道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我国民间最为宝贵的语言文化特色之一;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内容,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自古以来,我国有很多精彩的熟语流传下来,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熟语数量的增加。

前贤侧重研究普通话中的熟语,却忽视了方言中的熟语。方言是中国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台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以农业劳作为主。所以,台州方言由于与外界缺乏交流而富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的滥觞者是以Fauconnier和Turner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其中的心理空间,汪少华(2001)认为是指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王文斌(2007)认为,心理空间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简言之,概念合成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中的部分结构整合为合成空间中带有层创特性的一个结构,运用在线的、动态的认知模式来构建意义。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Fauconnier(1997、2002)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可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隐喻、转喻、虚拟句、指示代词、语法结构等。

概念合成一共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I和输入空间II),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见图1)。

图1(转自廖扬,2007)

下面对图1作简单说明(引自王文斌:2007):输入空间I指隐喻中的始源域,输入空间II指隐喻中的目标喻。这两个输入空间包含来自范围的相关信息,也包含文化、语境及其它背景信息。类属空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组织和结构,包含来自于两个输入空间抽取出来的相匹配的相似的语义特征。合成空间指从类属空间中继承事件与结果的关系,并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对应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合成空间中方框所指的新显结构指当两个输入空间部分而又选择地被映射到合成空间结构后,通过三种相互联系的方式,即“组合”“完善”和“扩展”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构。这个新显结构的产生过程就是意义的演变和形成过程。

三、台州熟语的概念合成阐释

熟语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熟语的使用语境已经超越了最初的语境,使得其意义与现实世界中所指的现实事件联系起来。张辉(2003)指出,熟语的初始来源域和抽象目标域可根据话语语境纳入到熟语空间中去,并在熟语空间与话语感知空间的整合中影响到熟语的理解和意义建构。王红梅和董桂荣(2006)认为,语境在熟语等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语境可以为意义的即时构建提供具体信息,促成层创结构(即新显结构)的产生,从而完成概念整合。因此,熟语空间和话语感知空间的共同整合导致了熟语意义的产生。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台州熟语的认知动因和推理机制。下面以几条台州人民口语中常用的熟语为例,分析说明其中的动态意义构建过程。

(1)邻居A:谁把我家的桌凳拿走了,讲都不讲一下,让我找也找不到。

邻居B:不要担心,这些东西不会丢的。你不在家时,可能有人过来拿去用一下啦。

邻居C:(邻居C过来归还桌凳时):大姐,我来借的时候,你不在家里。事情比较急,我就先拿去用啦,你不要生气,偷秧弗是贼。

输入空间I:字面意义上的“偷秧弗是贼”是对种田人而言的。该熟语的意思是“偷秧的人不是小偷”。农民在插秧时节偷秧往往是为了缓解燃眉之急,那时被偷秧的农民对此是理解和包容的。所以,当人们急需某物而没有,无奈拿了他人的东西时,会用这个俗语来进行辩解。这个熟语字面意义包含了各种成分:“偷秧的农民”“偷秧的农民的选择”“秧”“丢失秧的农民”。

输入空间II:邻居C(拿桌凳的人)、邻居C的选择、“桌凳”、邻居A(丢桌凳的人)。

类属空间:行为者、行为者的选择、行为者所拿去的东西、受损害的人。

合成空间:拿桌凳的人是情有可原的,应该得到理解,不应该受到责备。

对熟语“偷秧弗是贼”,听者头脑中会产生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由当时的语境相关的话语感知空间,其成分包括邻居C、邻居C的选择、“桌凳”、邻居A;另一个是熟语本身构成的熟语空间,其成分包括“偷秧的农民”“偷秧的农民的选择”“秧”“丢失秧的农民”。类属空间对以上两个空间的共有组织和成分结构进行抽象概括,并通过语境的作用使两输入空间相互匹配和对应连接,使得输入空间II中的成分赋予新的涵义和价值,使成分得到压缩,在心理空间之间相互映射,生成一个新的突显结构,使熟语得到了具体语境下的解读。因此,邻居C的隐含意思:为解燃眉之急,邻居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当急需某物而又难以联系到物件的主人时,可以先拿走东西用一下,被拿走的那一方应予以理解。

运用该熟语,邻居C隐含且委婉地说明了自己不应该受到责备。如此使用,邻居C既维持了自己的面子,又取得了邻居A的谅解。我们对习语的理解是一个瞬间过程,但在理解背后,是通过动态的在线推理才得到的相关结果。其概念整合网络如下图:

图2

(2)学生的家长A:你帮我跟领导讲一下吧,这件事情是我家小孩错了,他不应该去玩游戏。帮我求情一下啦。

学生的班主任B:你知道校长的脾气的,和他讲是没有用的。你让我去求情,不就是牵牛上板壁,我也做不到的。

输入空间I:“牵牛上板壁”意思和“赶鸭子上架”类似。该熟语意思是“让牛上板壁是不可能的事情”,说明这个牵牛人了解牛。寓意是某人在不知道另外一个人能力的情况下强迫他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这个熟语字面意义包含了多种成分:“牵牛的人”“牛”“牵牛人强迫牛做的事情”。

输入空间II:“学生的家长A(找人帮忙办事的人)”“学生的班主任B(被要求帮忙办事的人)”“帮A的小孩跟校长求情”。

类属空间:行为发出者、行为承受者、发出的行为。

合成空间:不能要求别人做其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对熟语“牵牛上板壁”,听者头脑中会产生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由当时的语境相关的话语感知空间,其成分包括“学生的家长(找人帮忙办事的人)”“学生的班主任B(被要求帮忙办事的人)”“事件(帮A的小孩跟校长求情)”;另一个是熟语本身构成的熟语空间,其成分包括“牵牛的人”“牛”“牵牛人强迫牛做的事情”。新生成的突显结构使熟语得到了具体语境下的解读。因此,我们便知道了B的隐含意义:A对B提出的要求,B是无法完成的。对于B来说,这无疑是超出其能力范围的。

运用该熟语,B隐含且委婉地说明了自己无法向校长帮A的小孩求情。如此使用,B既维持了自己的面子,又生动地向A表达了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这确实是其难以完成的事情。其概念整合网络如下图:

图3

(3)女儿A:妈妈,今天我们去看病吧。你的病再不去看是肯定不行的啦。

妈妈B:不去。看病钱这么贵。病自己会好的,干嘛要花钱去看病?

女儿A:不行。一定要去看病。不去看病,钱是省了,但病越来越严重。不就是大水牛推(拟音字,冲)去,凉帽花拾转。

输入空间I:“大水牛推(拟音字,冲)去,凉帽花拾转”的意思和“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类似。“凉帽花”指破旧的箬帽,洪水冲走了大水牛,放牛的人只捞回破箬帽。这个熟语的意思是“讥讽某人迂笨,不想办法挽住大利益,却在那儿捞取蝇头小利。”这个熟语字面意义包含了多种成分:“放牛的人”“大水”“牛被水冲走”“捡回凉帽花”。

输入空间II:“妈妈”“病”“病情加重”“省钞票”。

类属空间:行为者、事件引发源、事件负面后果、事件伪正面后果。

合成空间:为了省钱不去看病,钱虽然省下来了,但是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得不偿失。

对熟语“大水牛推去,凉帽花拾转”,听者头脑中会产生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由当时的语境相关的话语感知空间,其成分包括“妈妈”“病”“病情加重”“省钞票”;另一个是熟语本身构成的熟语空间,其成分包括“放牛的人”“大水”“牛被水冲走”“捡回凉帽花”。新生成的突显结构使熟语得到了具体语境下的解读。因此,我们知道了女儿A的隐含意义:A要求妈妈B不要为了省钱而放弃看病。钱虽然能省下来一些,但是病越来越厉害,最后要花大钱去看原本可以用小钱就能看好的病。

使用该熟语,女儿A向妈妈B委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觉得妈妈是没抓住主要问题,得不偿失。其概念整合网络如下图:

图4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熟语的隐喻意义理解关键是熟语本身空间和话语感知空间的概念整合。通过这种动态的在线整合过程,熟语可在新的话语语境中得到具体阐释。

台州方言中还有很多熟语可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得到解释。如:熟语“人家呒主脑,种些杂纳稻”就是指一户人家没有主心骨,日子过得乱糟糟的,如同田里种着“杂纳稻(杂七杂八、好好坏坏掺和在一起)”。“稻杆绳落水——假紧”的字面意义是指稻杆绳浸到水里一下子变得紧实,捞出来一晒,它便恢复蓬松的原状。人们借此熟语讽刺那些临时表现积极的懒人。“烂污田翻捣臼——越陷越深”①的字面意义是满是稀泥浆的水田,石臼滚下去,越是翻动,陷得越深。人们借此熟语来形容人深陷绝境,越是挣扎,陷得越深。台州方言中还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熟语,这些熟语在具体话语语境中都可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得到解释。这些熟语意义构建过程就是概念的整合过程。

四、结语

人们对熟语的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且是互动的在线认知心理过程。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多个空间相互作用从而建构意义,为熟语的在线建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熟语动态意义的建构同时展示了人们对熟语的抽象认知过程。它是在话语感知空间和熟语本身空间共同作用下得到阐释的,这不仅要求对话双方都熟悉熟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求对语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所具有的强大的阐释力和分析力能够阐释台州熟语背后的认知动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了解台州方言中熟语的认知机制和逻辑推理过程。

注 释:

①上文熟语使用语境本应该用方言形式。但为便于理解,本文采用

普通话形式。熟语仍用方言形式。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Fauconnier,G.& M.Turner. 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3]廖扬.概念复合理论对广告语中汉语熟语翻新的认知阐释[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王红梅,董桂荣.概念整合理论与习语的理解[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3).

[6]王文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7]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张辉.熟语:常规化的映现模式和心理表征[J].现代外语,2003,(3).

(陈盈盈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李天贤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周京励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