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偏偏”和“偏”

2013-04-29 19:50:47许艳华
现代语文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义分析主观性

摘 要:“偏偏”和“偏”是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表示转折。本文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从语义义项关联和主观性的角度考察它们的异同。“偏偏”侧重于表达主观评价,更多地表达说话人对施事者的态度和评价;而“偏”侧重于表达主观愿望,主要是施事者的主观想法。简言之,二者的区别为:偏偏 [+主观评价] / 偏 [+主观意愿]。

关键词:“偏” “偏偏” 语义分析 主观性

一、引言

“偏”和“偏偏”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混淆的一对近义副词。一般认为,它们能够表示强调的语气,两个词在语义上都有“故意跟外来情况或客观要求相反,表示客观事实跟主观愿望相反”(吕叔湘,1981)的意思。这种没有很大差别的意义给留学生学习带来一些困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看两组句子:

(1)不叫他去,他偏/偏偏去。

(2)好容易找到了他,偏偏/偏又碰上小李拉他去办事。

(3)我不会跳舞,你偏偏让我跳,踩疼你的脚了吧?

(4)他学习很努力,考试的时候偏不及格。

上述例句(1)(2)中,“偏”和“偏偏”是可以互换的,两个词都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在实际学习中,留学生造出了例(3)和例(4)这样的句子。例(3)中用“偏偏”是说不通的,“偏偏”不能用在这个位置,而应该用“偏”。例(4)中“偏不及格”似乎也能说,但是不如“偏偏不及格”表达的意思更加确切。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偏”和“偏偏”既有相同的用法也有不可代替的用法。本文试图对“偏偏”和“偏”两词的语义、用法及表达的情感差异作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结论,也希望这些结论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偏偏”和“偏”的基本释义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偏”的解释是:

[副]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比用“倒、反、却”语气更坚决。常与“要、不”合用。

“偏”表示故意跟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的例子非常常见。例如:

(5)不叫我去,我偏去。

(6)老韩偏不答应,你有什么办法。

上述例子中的“偏”分别位于句中两个小句的后一小句和前一小句,表示跟要求和客观情况相反。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偏偏”的解释是:

①同副词“偏”,这项用法以“偏”为主。

②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

③表示范围,仅仅;只有。含有不满的口气。

“偏偏”的第一种用法同副词“偏”,引言中例(1)、例(2)两句中“偏偏”和“偏”可以互换,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用法如:

(7)我昨天找了你好几次,偏偏你都不在家。

(8)偏偏赶这阵儿他在闹病,这事你看怎么办?

例(7)表示“你不在家”这个事实和说话人的主观想法“我以为你在家,所以我去找你”是相反的。例(8)表示“这阵儿他在闹病”跟说话人的主观想法“以为他很健康,能帮忙处理这事”相反。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偏偏”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相反的用法。

“偏偏”的第三种用法则表示“仅仅、只有”。如:

(9)小朋友都认真听老师讲课,偏偏他一个人搞小动作。

(10)大伙都准备好了,偏偏老杨磨磨蹭蹭的。

两个例子中的“偏偏”都表示“仅有”,并且带有说话人的不满情绪。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偏”和“偏偏”的基本释义,为我们展示了两个词的基本用法,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例(1)、例(2)两句中两者可以通用的原因。单看这些释义和用法,并不能解释例(3)和例(4)中两词不能通用的现象,要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需要从语义分析入手进一步阐释。

三、“偏偏”和“偏”的语义分析

通过吕叔湘先生的解释,我们得到“偏偏”有3个基本义项:①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②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③表示仅仅、只有。

三个义项看似各自独立,但又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于我们分析句子时选择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比如:

(11)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酒吧,而为什么老张偏偏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

“老张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酒吧”是客观事实,根据推理,老张不应该去一家卖毒品的酒吧喝酒,可是他却“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是老张故意跟外来要求“不应该去卖毒品的酒吧喝酒”这一情况相反,符合第①个义项。从老张的角度来看,表明他是有“想进卖毒品的酒吧喝酒”这一想法的,这与第②个义项是一致的。

以上分析表明,“偏偏”的第①和第②个义项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由于人们的角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语义区别。第①个义项侧重于句中施事者的主观想法,表达一种施事者有悖于常理的做法和决心;第②个义项侧重于说话人对句中施事的判断和预想,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言外之意。

陈熹(2008)分析了义项间的这种联系,他列举了“老张的病还没完全好,可他偏偏要去上班”的例子,认为“老张的病还没完全好”是客观事实,根据一般逻辑推理,他应该继续休息,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他要上班”,符合第①个义项的释义。这是站在说话者的角度来理解,确实是这样,但如果站在老张的角度上看,正表明了他“决心要进行某动作”——“要上班”,恰好符合第②个义项。

第①、②个义项都表明了一种与事实常理的相悖。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第③个义项之间是否也和它们存在一定联系呢?朱志平(2005)指出:“多义语素的义项在语义上是具有共同属性的。”“各个义项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偏偏”的本义是一种与客观事实的相反,由于侧重点不同形成了前两种解释。而第③个解释正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我们回到例(11),世界上那么多酒吧,那么多人,为什么别人不走进那家卖毒品的酒吧,老张却走进去?和其他人相对比,老张成了一个例外和另类,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偏偏”理解为“仅仅、只有”。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12)大过节的,别的单位都有奖金,偏偏我们单位没有。

(13)都提倡素质教育了,寒假别的地区都不补课,偏偏我们学校要补课。

例(12)、例(13)中的“偏偏”都突出了个别性,都是“仅仅、只有”的意思。

Fillmore等1968年创立了框架语义学,认为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统一的图示化;是一种概念系统,理解该概念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为前提,引入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涉及系统内的其他所有概念。实际上,“框架”为语义理解和描述提供所需概念背景(李福印,2008)。为了解释框架,Fillmore提出了“商业事件框架”,包括买方、卖方、商品、金钱等要素。动词概念“buy”关注“买方”和“商品”之间的行为,“卖方”和“货币”提供背景信息,动词“sell”正好相反。这个例子也解释了框架语义学中“背景”和“凸显”两个要素,“框架”作为理解整个词语的系统知识是一种“背景”,是词语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而词语的意义则是在这个背景下所凸显的部分。除了“背景”和“凸显”,“视角”是语义框架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说话人看问题的角度。

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偏偏”的三个义项,“偏偏”的基本语义框架是表示与客观事实相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句子进行理解就有了义项①和义项②,如上文所分析的。在“与客观事实”相反的这个“背景”下,义项①凸显的是实施者的想法,而义项②则凸显听话人的判断,义项③凸显的是一种对实施者的评价概念,是听话人在听完句子以后对实施者的一种评价。三个义项在一定的“背景”下凸显了不同的侧面,形成了不同的语意。

以上对于“偏偏”的语义分析同样适用于“偏”,二者在语义上和义项间的关联性上是一致的。

四、“偏偏”和“偏”的主观性分析

主观性是语言的重要特性,是话语的发出者表现自我的成分,表达了言语主体对句子命题内容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语言中的主观性成分可以通过词汇手段表达,也可以通过语法手段表达,句子中主观性成分的有无和不同, 会导致句子主观性的强弱不同(沈家煊,2001)。为了更好地说明句子主观性问题,我们可以看这样的例子:

(14)今天她和她的朋友去商场。

(15)今天她必须和她的朋友去商场。

(16)今天她一定和她的朋友去商场。

三个句子的不同在于句中是否出现能愿动词以及能愿动词的异同。例(14)没有出现任何能愿动词,表现的是一种客观情况的陈述,不含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不带有任何主观性。例(15)用了能愿动词“必须”,是我们所说的道义词,表示情理上她应该和她的朋友去商场,可能因为今天是特殊的日子,是在客观上的一种必要。例(16)用了能愿动词“一定”,是说话人对“她”的一种评价 ,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是主观上的一种必然。

“偏偏”的主观性则更多地表现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如:

(17)唉,儿孙满堂,很不错的家庭,偏偏摊上了这事。

(18)秀姑贤惠大方,人长的有模有样,等了这么多年偏偏遇到了这么个男人。

例(17)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个很不错的家庭摊上这种事的出乎意料和惋惜。例(18)则表明了说话人对秀姑遇到这种男人的惋惜。两个句子都表现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态度,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两句的主观性都是通过说话人表现出来的。

“偏”是否也同样具有和“偏偏”一样的主观性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

(19)别家都在婚后,而姐姐偏要放在婚前。

(20)我这人吃软不吃硬,要下也得我自个说,他们这么哄我,我偏不下了。

例(19)中强调“姐姐”的行为有意同现实情况相反;例(20)中表示“我”故意与其他人的主观想法相反。“偏”强调的是句中施事者的主观意愿,主观性是通过施事者表现出来的。

由上可知,“偏偏”和“偏”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凭借是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两个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范伟(2008)从情态的角度分析了“偏偏”和“偏”的主观性差异,认为同类型的情态主观性的强弱大致表现为一个程度不同的连续统,即:

评价情态>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

(主观性强) (主观性弱)

范伟统计了“偏偏”和“偏”在不同语料中的用频,并得出了数据表:

语义内容

项目 主观意愿 客观违愿

用例数量 比例 用例数量 比例

偏 62 86% 10 14%

偏偏 5 2% 217 98%

由上表可知,“偏”的核心语义是主观故意,即强调施事者的主观意志及行为与语境预期相反,着眼于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志;“偏偏”的核心语义是客观违愿,即强调客观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同时表达说话人对此的感受与评价,着眼于客观事实。认为“偏偏”属于评价情态, “偏”属于动力情态,“偏偏”句比“偏”句的主观性强。这与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

五、结语

虽然“偏偏”和“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叉情况,但是它们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偏偏”侧重于表现主观评价,表达说话人对施事者的态度和评价,而“偏”侧重于表现主观愿望,主要是施事者的主观想法。

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形式来表达两者的区别的话,可以简化为:

偏偏[+主观评价] 偏[+主观意愿]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4).

[6]陈熹.试论语气副词“偏偏”的语义、句法、语用[J].文教资料,2008,(1).

[7]丁雪妮.“偏偏”的功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8]范伟.“偏”和“偏偏”的情态类型及主观性差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许艳华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猜你喜欢
语义分析主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基于交叉配血的多账户识别模型研究
软件导刊(2017年1期)2017-03-06 20:48:39
基于LDA模型的95598热点业务工单挖掘分析
新兴“被+X”结构探析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多义动词“あげ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48:03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语义分析算法在互联网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软件导刊(2015年9期)2015-10-09 06:30:17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语言与翻译(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